□ 劉岐榮
Liu qirong
故宮博物院藏宋琴綜述
□ 劉岐榮
Liu qirong
故宮博物院藏琴36張,其中宋琴9張。本文根據(jù)《故宮古琴》、《蠡測(cè)偶錄集》的記載,對(duì)故宮博物院藏“萬壑松”琴、“玉壺冰”琴、“玲瓏玉”琴、“清籟”琴、“海月清輝”琴、“奔雷”琴和兩張“仲尼式”琴,共9張宋琴進(jìn)行梳理和分析。
1.萬壑松琴
仲尼式,北宋制作。1983年入藏故宮博物院。通長(zhǎng)128.6、額寬19、肩寬20.4、尾寬14.9厘米。桐面梓底,木極朽敗,通體黑漆,八寶灰胎,發(fā)蛇腹冰紋,間牛毛斷,琴頭偶有梅花斷。長(zhǎng)方池沼,金徽、玉軫,白玉足,紅木岳尾。琴背上方刻楷書“萬壑松”琴名,龍池兩邊有天津書家朱寶成題銘(圖1)。
2.金鐘琴
仲尼式,北宋官琴。清宮舊藏。通長(zhǎng)115.7、額寬16.4、肩寬19.6、尾寬13.6厘米。通體黑漆,牛毛斷,葛布地鹿角灰胎,長(zhǎng)方池沼,蚌徽,紫檀岳尾、紫檀足。琴背上方刻小篆“金鐘”琴名。池左右刻隸書琴銘“閑邪納正,導(dǎo)德宣情”,龍池下方刻草書“宣和殿”,又九疊文“御書之寶”大印?!靶偷睢彼握茏诮B圣二年建成至徽宗宣和元年改名保和殿計(jì)存在24年。此琴亦當(dāng)是這期間所制,應(yīng)為徽宗時(shí)的“官琴”(圖2)。
3.玉壺冰琴
仲尼式,南宋制作。清宮舊藏。通長(zhǎng)119.1、額寬17.8、肩寬19.3、尾寬13.3厘米。桐木斫,黑漆、鹿角灰胎、蛇腹間流水?dāng)?。長(zhǎng)方池沼。金徽,檀木軫,白玉足。檀木岳尾。琴背龍池上方刻小篆“玉壺冰”琴名。池內(nèi)左右朱漆楷書“宋紹興二年,公路金遠(yuǎn)制”。紹興二年即1132年。元周密《云煙過眼錄》云:“金公路,所謂金道者,紹興初任,琴薄而輕?!保▓D3)
4.玲瓏玉琴
仲尼變體,南宋制作。清宮舊藏。通長(zhǎng)118.4、額寬17.4、肩寬19、尾寬13厘米。桐木斫,黑漆,八寶灰胎極薄,牛毛間蛇腹斷,池沼連弧形狀。金徽、玉軫足,紫檀岳尾。琴背龍池上刻行書“玲瓏玉”,左右刻草書琴銘“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鳳鳴秋月,鶴舞瑤臺(tái)”。龍池下行書“復(fù)古殿”,又九疊文“御書之寶”大印?!皬?fù)古殿”紹興二年以后在建康(南京)所修行宮之一殿,紹興二十八年于臨安(杭州)又有此殿之設(shè),全部銘刻為當(dāng)時(shí)所一手而成,俱貼金(圖4)。
5.唐貞觀款仲尼式琴
南宋制作。20世紀(jì)60年代后入藏故宮博物院。通長(zhǎng)126.1、額寬18.2、肩寬20.1、尾寬14.6厘米。桐木斫,黑漆,八寶灰胎,小蛇腹間梅花冰紋斷。長(zhǎng)方池沼,蚌徽,紅木軫足,棗木岳尾。琴背龍池左右刻小楷“唐貞觀二年淳化寺古桐華山道人制,明崇禎六年海泉道人重修?!保▓D5)
6.仲尼式琴
南宋制作。清宮舊藏。通長(zhǎng)125.2、額寬17.8、肩寬19.5、尾寬13.6厘米。桐木斫,黑漆,鹿角灰胎,牛毛斷。長(zhǎng)方池沼,蚌徽,青玉足,紫檀岳尾(圖6)。
7.清籟琴
圖1 萬壑松
仲尼式,南宋制作。清宮舊藏。通長(zhǎng)121.2、額寬17.6、肩寬18.2、尾寬13厘米。桐木斫,黑漆,鹿角灰胎,冰斷紋。長(zhǎng)方池沼,金徽,白玉軫足,紫檀岳尾。琴背龍池上方刻篆書填青“清籟”琴名,其下填朱“乾隆御賞”方印。池左右直抵雙足刻梁詩(shī)正、勵(lì)宗萬、陳邦彥、董邦達(dá)、汪由敦、張若靄、裘曰修琴銘,填以五色。琴銘分別為:
竹蕭蕭,松謖謖。鳥調(diào)簧,泉漱玉。天籟應(yīng)宮商,誰能傳此曲。靜嘯撫清弦,希聲想涵蓄。臣詩(shī)正。
圖2 金鐘
圖3 玉壺冰
圖4 玲瓏玉
圖5 唐貞觀款
元?dú)獗厍?,聲法乃肖。太音正希,誰為鼓召。寂然趺坐,莞爾獨(dú)笑。金徽未張,閟此古調(diào)。忽和天倪,韻流萬竅。非石鐘鳴,非蘇門嘯。入耳會(huì)心,心燈字照。手揮五弦,靜領(lǐng)其妙。臣勵(lì)宗萬敬銘。
虛齋拂徽軫,吹萬起空谷。纖條發(fā)長(zhǎng)鳴,泠泠襲書屋。天地皆秋聲,寒螀雜古木。九秋爽氣橫,逸響振巖谷。調(diào)如笙竽清,幽律警茅屋。心與太古期,蕭森動(dòng)萬木。臣邦彥敬銘。
金徽玉軫,響徹絲桐。七弦泠泠,六律雍雍。淡而彌遠(yuǎn),和而不同。躁心以釋,矜氣以融。清夜靜聽,天籟靡窮。臣邦達(dá)。
空山杳然,聲何為來。誰持風(fēng)輪,一闔一開。臣由敦。
竹鏗爾,松翳如,泠泠萬竅鳴庭除。前者唱于后者喁,出虛之樂惟此夫。臣若靄。
泉凌晨而瀉澗,葉向夕以吟風(fēng)。何事泠泠淅淅,都教并入弦中。臣曰修。
池內(nèi)右刻楷書腹款“嚴(yán)恭遠(yuǎn)斫”(圖7)。
8.海月清輝琴
仲尼式,南宋制作。清宮舊藏。通長(zhǎng)117.2、額寬16.4、肩寬18、尾寬12.6厘米。桐木斫,髹栗殼色漆,有朱漆修補(bǔ)。鹿角灰胎,牛毛冰紋間梅花斷。長(zhǎng)方池沼,金徽,青玉足,青白玉軫,紫檀岳尾。琴背銘刻:龍池上方刻隸書填青“海月清輝”琴名,其下填朱方印“乾隆御府珍藏”,池左右直抵雙足刻梁詩(shī)正、勵(lì)宗萬、陳邦彥、董邦達(dá)、汪由敦、張若靄、裘曰修琴銘,填以五色,分別為:
瀛海兮澄鮮,辟月兮秋懸。想孤光之通印,擬逸韻之清圓。霏空露華濕,蕩影明珠拾。水仙操兮魚龍聽,伯牙嘆兮成連迎。臣梁詩(shī)正。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詩(shī)品所貴,琴理則均。金波有魄,紫瀾無塵。惟明惟潔,面目各真。指上消息,難得解人。浣心以凈,養(yǎng)性以醇。清輝在抱,調(diào)肺腑春。臣宗萬。
水中月,聲中景,意中緣。出滄波,圓魄鮮。泝空明之流光,惟托響于素弦。臣邦彥。
嶧陽之桐高百尺,斫為雅琴和以懌。皎如長(zhǎng)空懸皓魄,海波相映澄日夕,成連歸去窅無跡。清穢心神形俱釋,泠泠一曲高天碧。臣邦達(dá)。
濤涌銀盤,涼生玉宇。濯冰壺而砭骨,引潛蛟使起舞。知音哉素娥,為一彈而再鼓。臣由敦。
老蟾入月蚌含胎,鞠通亦愛神仙材。三蟲跳擲天風(fēng)來,臣若靄。
何年斫此蒼玉精,一彈再鼓移人情。海中明月弦上聲,初聞沨沨海水清。繼看皎皎秋月生,金波雪浪同光晶,忽然晃漾開瑤京。成連刺篙出東瀛,微風(fēng)引之度青城。眼中親見三山橫,人間箏笛徒營(yíng)營(yíng)。臣裘曰修(圖8)。
9.奔雷琴
圖7 清籟
圖6 仲尼式
仲尼式,南宋制作。1983年入藏故宮博物院。通長(zhǎng)126.6、額寬18.5、肩寬20、尾寬15.6厘米。桐木斫,黑漆,紫漆修補(bǔ)。鹿角灰胎薄而堅(jiān),小蛇腹間牛毛斷。長(zhǎng)方池沼,蚌徽,牛角足,象牙軫,紫檀岳尾。琴為天津琴家宋鏡涵舊藏(圖9)。
依據(jù)《故宮古琴》和《蠡測(cè)偶錄集》對(duì)故宮藏9張宋琴進(jìn)行分析:
“萬壑松”和“金鐘”2張琴為北宋琴,其余7張“玉壺冰”琴、“玲瓏玉”琴、“清籟”琴、“海月清輝”琴、“奔雷”琴和兩張“仲尼式”琴,為南宋琴。清宮舊藏琴為北宋“金鐘”,南宋“玉壺冰”、“玲瓏玉”、“清籟”、“海月清輝”、“仲尼式”6張。
“金鐘”琴刻有“宣和殿”大印,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和屠隆之《琴箋》載:“宋時(shí)置官琴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長(zhǎng)短大小如一,古曰官琴,但有不如式者俱野斫?!庇纱丝芍吻儆泄偾俸鸵绊街帧!敖痃姟钡摹靶偷睢笔撬握茏跁r(shí)期紹圣二年(1095年)建成的宮殿,“宣和殿”、“御書之寶”印及琴背銘刻均為原刻并涂以金漆。古琴界未對(duì)此琴是官琴還是野斫作定論,但從此琴琴背銘刻來看,定為北宋官琴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充分的。
圖8 海月清輝
圖9 奔雷
“玲瓏玉”琴雖然有“復(fù)古殿”,又有九疊文“御書之寶”大印,但鄭珉中《兩宋古琴淺析》一文中認(rèn)為“玲瓏玉”、“玉壺冰”及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玉壺冰”在制作風(fēng)格有相似之處,皆為南宋“野斫”。
“清籟”、“海月清輝”兩張南宋琴有乾隆時(shí)期七大詞臣梁詩(shī)正、勵(lì)宗萬、汪由敦、張若靄、陳邦彥、董邦達(dá)、裘曰修的題詩(shī)。根據(jù)《紫禁城》2015年8月學(xué)術(shù)增刊《故宮博物院藏四張古琴七大臣題刻年份考釋》一文論證,七大臣為“清籟”、“海月清輝”兩張琴題詩(shī)的時(shí)間,最大可能就是乾隆十年的下半年。
故宮博物院藏9張宋琴均為仲尼式。唐代社會(huì)崇尚佛教,從唐晚期以來的社會(huì)崇尚儒學(xué),宋代孔孟儒家學(xué)說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于是宋以來古琴家多用仲尼式琴。
(責(zé)任編輯:牧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