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慶華
她從小就是一個性格倔強的女孩子,尤其向往去沙漠旅行,茫茫戈壁成了她夢想中的天堂。
大三的那個暑假,女孩與同班的兩個男孩一起去敦煌。一天黃昏,男孩們出去買東西了,她借來一支手電筒,懷揣一把尖刀,頭裹一塊圍巾,毅然向沙漠走去。很快夜幕降臨,四周漆黑一片,天寒如冰,她的衣裳不足御寒,牙齒不住發(fā)顫。她挖來一堆鋒利且堅硬的灌木根,用圍巾引火,燃起一小堆火取暖,渾然不覺身外的恐怖。兩個男同學循光找到她,見她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異常惱怒。一個說:“你不怕渴死?你不怕凍死?”另一個說:“你不怕沙漠豺狼?你不怕沙漠平移?”女孩無畏地說:“我不怕,我有手電筒?!笔蛛娡材艿钟裁次kU?兩個人都有些糊涂,但兩個男孩還是被她幼稚的想法逗樂了。
大學畢業(yè)后,她走進陌生的單位大門,事事不順,情緒低落,意志因此消沉得像換了一個人。
不久,她收到兩封掛號信,一封寄自海南,整張白紙上只有一句話:我不怕,我有手電筒。另一封寄自紐約,只有一幅畫:漆黑的夜空,一束手電光刺向高遠。
驀地,女孩發(fā)覺多年前的那道手電筒的光仍然長存于她的心間。她忽然明白,那個手電筒,就是她的勇敢和信念。長大之后的她因為懂得了這個社會有很多潛規(guī)則,才有了無奈和無助。這時的她,其實是輸給了自己的成長。她之所以意志消沉,是因為她的內心膽怯了。
她重新拾起了夢想,相信夢想就是奇跡的前提,她開始振作起來,勇敢地蹚過歲月的險灘,奮勇前行。
多年后,女孩博士畢業(yè),開始為中央電視臺的《正大綜藝》《中國報道》《環(huán)球》等欄目做撰稿人,并為《東方時空》《今日說法》和《新聞調查》等欄目做策劃,成為一位受歡迎的幕后策劃人。
2006年,她終于從幕后走向了熒屏,在《百家講壇》講解《論語》《莊子》,她一下子紅起來了,名字家喻戶曉。
她就是于丹。
在一次采訪中,她給觀眾講起人生最難忘的一段經歷,就是上面的那個小故事。末了,她這樣總結自己的成長:人在年輕時不一定要積累經驗或積累很多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的原則。人要積累的,可能就是勇敢、荒唐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