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
提起傅雷,哪怕沒讀過他翻譯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也應(yīng)該聽說過大名鼎鼎的《傅雷家書》。金庸評價這本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傅雷是上海人,氣度儒雅,卻又有著“孤傲如云間鶴”般的剛烈個性,耿直,甚至易怒,與他最好的朋友如劉海粟、柯靈、錢鍾書都因?qū)κ虑榈目捶ú煌l(fā)生過爭執(zhí),甚至一度絕交。這種精神上的矛盾反映到生活和飲食上便是,他喜歡鮮嫩軟滑的江浙菜,但卻愛吃硬飯,最討厭那種煮得爛軟的飯。楊絳寫過一篇《憶傅雷》,說傅雷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兒那樣堅硬、干爽,軟和糯不是他的美德。
傅雷面容清矍,卻喜食肉,幾乎是無肉不歡。三年困難時期,物資匱乏,食能果腹已是不易,肉真真成了奢侈品。數(shù)九隆冬,沒了肉,更是難熬。望眼欲穿之際,朋友給他送來一條羊腿,傅雷大喜,說今冬的營養(yǎng)就靠它了。他讀書多,懂飲食之道,說上海雖處江南,但冬日陰濕寒冷,羊肉性甘溫,有益氣補虛之效,冬天吃羊肉乃是上佳之選。他在法國讀書時,去餐廳吃過法式的蒜蓉羊排,口感香嫩,又無膻味,讓他印象深刻,這條羊腿從食材上肯定無法與在法國吃到的相比,但饑餓時期的雪中送炭,遠(yuǎn)勝衣食無憂時的錦上添花,吃到口中,應(yīng)是肥嫩無匹的享受。
傅雷不但自己愛吃肉,也勸身邊的朋友多吃,說總是吃素會沒有“長力道”??蚂`平日以素食為主,傅雷就建議他多吃葷菜,以增強體質(zhì)。他自有一套理論,說僧人茹素,是因為生活清閑,體力消耗少,所以經(jīng)得??;而寫作的人每日從事劇烈的腦力勞動,須以肉食為主,這樣營養(yǎng)才能夠跟得上。
傅雷對飲食營養(yǎng)頗有心得,一日三餐雖沒什么奇珍異饌,但也算豐富多樣,足以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養(yǎng)分。家中的保姆周菊娣是浙江人,燒得一手好菜,尤其擅長做紅燒肉,還有傅雷愛吃的干菜燒肉、咸菜大黃魚這些江浙風(fēng)味。傅家飲食的最大特點,就是以肉為主,不喜蔬菜,餐餐如此。傅雷的長子、著名鋼琴家傅聰,因從小潛移默化,也養(yǎng)成了不愛吃菜,只喜歡吃肉的習(xí)慣。
傅雷是資深的煙斗客,一只上等的石楠根煙斗常常銜在嘴邊,書房里彌漫的也是醇香的煙草味道。楊絳在文章里回憶傅雷,說閉上眼最先浮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個含笑的傅雷,手里拿著煙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來,眼里是笑,嘴邊是笑,滿臉是笑。他有一張依靠在沙發(fā)上的照片,手里握著煙斗,沉靜安詳,若有所思,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樣子。
茶也是傅雷的心愛之物,早上喝紅茶,午后則飲龍井,次序不可亂,因為紅茶用以提神,而綠茶則助文思,各有妙用。午后三四點鐘,固定會吃下午茶,多是吃一些點心、面包,偶爾也會吃一碗面,用以充饑,也借此休息,吃完可以繼續(xù)未竟的工作。
據(jù)柯靈回憶,傅雷自己也擅做點心。有一年,柯靈與傅雷夫婦同游天臺山,傅雷的夫人朱梅馥帶了一些豬油蒸黑棗,便是傅雷在家中做的:一層黑棗一層豬油,一層層放在白瓷缸里,蒸得爛熟,吃起來松糯不膩,是地道的姑蘇風(fēng)味。時隔數(shù)十年想起來,柯靈仍有齒頰留香之感,贊其“四美俱備”。
傅雷家規(guī)極嚴(yán),最典型的是“食不語”——吃飯時不許講話;咀嚼時不許發(fā)出很大的聲響;用匙舀湯時不許滴在桌面上;吃完飯要把凳子放入桌下,以免影響家中“交通”,等等。對于傅聰?shù)奶羰?,傅雷還曾與他約法三章,說一旦發(fā)現(xiàn)他挑食,就只能吃白飯,不能吃菜。雖顯專橫,卻也是一片愛子之心。
講究的人,從吃、喝到生、死,都是講究的。
責(zé)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