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存洪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唐紀》中說:“下之情莫不愿達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民恒苦上之難達,上恒苦下之難知,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謂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勝人、恥聞過、騁詞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諂諛、顧望、畏懦,此三者,臣下之弊也。”九種弊端導致“上之難達”“下之難知”,其中,“上”有其六:好勝于人,恥于聞過,馳騁辯才,炫耀聰明,厲行威嚴,剛愎自用;“下”有其三:諂媚阿諛,瞻前顧后,畏葸怯懦。
司馬光提到的這些情況,正是溝通中“位差效應”的體現(xiàn)。由于人們社會地位和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容易形成“上位心理”與“下位心理”,這種情況對組織成員的心理影響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積極的一面在于,它能從心理上維系組織中的上下關系和既定秩序,不利的一面是它可造成組織成員之間的溝通障礙和心理隔膜。比如,上級容易自覺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居高臨下、唯我獨尊的心理狀態(tài),覺得下級的言論片面、淺薄、幼稚,因而很難聽進去;下級卻容易產生“服從地位”的歸屬感,相應地存在自賤或戒備心理,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懼,不敢大膽、坦誠地敞開心扉,即使身不由己的發(fā)言,也往往是試探性的詢問,或是看上級的臉色行事,投其所好,順水推舟。易言之,上級的官僚主義、夸夸其談和妄自尊大等作派容易導致下屬阿諛逢迎、謹小慎微和欺上瞞下,從而使交流的渠道受阻,使溝通的信息失真,正所謂“民恒苦上之難達,上恒苦下之難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對企業(yè)內部的溝通情況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盡管上、下級都有“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意愿(即司馬光所說的“下之情莫不愿達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但實際上,來自領導層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級知道并正確理解,而從下到上反饋的信息則不超過10%,平行交流的效率則可達到90%以上。平行交流的效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為平行交流是一種以平等為基礎的交流。為試驗平等交流在企業(yè)內部實施的可行性,他們試著在整個企業(yè)內部建立一種平等溝通的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與建立這種機制前相比,在企業(yè)內建立平等的溝通渠道可以大大增加領導者與下屬之間的協(xié)調溝通能力,使他們在價值觀、道德觀、經營哲學等方面很快達成一致;可以使上下級之間、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形成較為對稱的流動,業(yè)務流、信息流、制度流也更為通暢,信息在執(zhí)行過程中發(fā)生變形的情況也會大大減少。因此他們得出結論:平等交流是企業(yè)有效溝通的保證。
要做到平等交流,就需要克服“位差心理”,追求“同位心理”。這首先要求領導自我調適,因為“九弊者,上有其六”,來自“上”的原因多一些,所以,按照“責權對應”原則,解決問題自然要領導者做更多努力。
對于領導者,總的要求是降位思考。具體言之:第一,多站在下屬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才能明白下屬的想法和自己的決策為什么不能順暢執(zhí)行,從而有助于更好地解決問題。第二,堅持群眾路線,注重實際和調查研究,既要肯定成績,鼓舞信心,也要允許甚至提倡下屬“報憂”,保護敢講真話的人。第三,加強民主意識的修煉,平易近人,謙虛謹慎,不恥下問,千萬不能不懂裝懂。第四,帶頭在組織內部營造濃厚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空氣,不可妄自尊大,總在下屬面前擺出“一貫正確”的架勢。第五,與下屬的溝通除了會議等正規(guī)形式之外,要多一些非正式溝通,事實證明:“通過權限的正式途徑向下級或上級傳遞的信息,實際只占組織整個信息網絡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通過非正式組織傳遞的?!?/p>
但這不等于說,下屬就可以無所作為。作為下屬,要善于作升位思考。具體來說,第一,增強主人翁意識和主體地位,員工和領導只是分工的不同,人格上無高低上下之別,不要甘當“奴隸”“自矮三分”(這跟對領導的應有尊重并不矛盾);第二,珍惜共有的平臺,有義務真實反映單位改革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客觀地提出意見和建議;第三,“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多站在上級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問題,這樣才能跳出狹小的視野,對組織的制度和決策多一分理解,從而執(zhí)行起來多一分自覺。
總之,在上下級交往和溝通過程中,同情心和同理心是兩個重要的東西,甚至是溝通過程中形成一致性、降低差異性的關鍵。同情心,即要有共同的心理體驗;同理心指的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在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對問題的看法趨向于一致?!皟蓸O趨中”,雙方都往中間靠一點,就有了平等、信任的基礎,就有可能有效解決好“上之難達”、“下之難知”的難題,進而實現(xiàn)上下同心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