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是古人總結(jié)的如何建設(shè)生命力的幾個步驟。所以,“知止”也好,愿力也好,人的生命力無非由這幾方面構(gòu)成,用釋家的說法就是信力、愿力、行力。
什么是信?首先是信自己,信自己的生命中有一套系統(tǒng),能接收到宇宙系統(tǒng)的能量,而接收的動機是反自私的、利他的、合乎天地精神的。這種信力對做一個大事的人來講,尤為重要。一個人如果沒信心,你讓他執(zhí)行任務(wù)是不可能的。當一個孩子改正錯誤的時候,一定是他的信心被激發(fā)出來了。古人講仁、義、禮、智、信,拿信托底,因為信是生命力的基礎(chǔ),首先要相信自己,信自己的天性是圓滿的、跟宇宙同頻的、全息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自性跟宇宙能量是全息的。什么是全息理論?比如從羊耳朵上取一個細胞可以克隆出一只羊來。這說明一個細胞跟所有的細胞在信息系統(tǒng)、能量系統(tǒng)、物質(zhì)系統(tǒng)上是同步的、同頻的。
有一個故事,講六祖慧能到黃梅找他的老師五祖。見面后,五祖問他,你干嗎來了?六祖說,我來做佛。別人都說我來學佛,他直接說做佛。五祖說,好,那你到后院去舂米吧。當時,五祖還跟他有一段對話,什么對話?六祖是嶺南人,個子小,長得不好看。五祖說,像你這樣的南蠻子還能做佛?六祖說,我只知道人有南北,難道自性還有南北嗎?后來,五祖開始總結(jié),讓學生每人寫一篇作業(yè),分享心得。首座大師兄神秀作了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大家都贊嘆不已,真好?。〉娌蛔R字,聽大家在那里贊嘆,就問是誰寫的?說是大師兄。六祖說那我也有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边@時,五祖來了,大家就問老師,六祖寫得怎么樣?五祖沒表態(tài),走了。晚上,五祖就到后院去找六祖慧能,給他傳授心法,講《金剛經(jīng)》大意,不到兩個小時,六祖豁然大悟,給五祖講了一段話。什么話呢?“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币馑际俏覀兠總€人都有一個自性,它是清凈的、圓滿的,本自具足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能生萬法。換句話說,就是能心想事成。
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信力,要全身心地投入,持續(xù)不懈地堅持。當一個人有了信力之后,就會有一種愿力,愿力就是他的理想。如果你立了一輩子的命,那就是一輩子的愿;如果你立了一年的命,那只有這一年的愿。立一個什么命就畫一個什么圖紙,畫一個什么圖紙,生命就配給什么樣的材料。
當你有了信力和愿力之后,接著是行力,用《大學》里面的說法是“知止”,止的力,定的力,安的力,靜的力,慮的力,最后就是得。我們常說那個人有德,有德行,其實是說這個人有能量,有生命力。當我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為了提高受教對象的生命力。那么,就知道在哪里用功,比如一堂課的設(shè)計,知道從哪里入手,到哪里落腳。
我們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牢牢盯住學生的生命力去做功夫。對一個人、一個學校、一個家族來講,生命力可分為原始部分和非原始部分。比如說一個家族,他有祖祖輩輩結(jié)余下來的一份能量,這是家族原始生命力。我們常說,某一人家孩子考了一個好大學,是人家祖上有德。所以,現(xiàn)在有一種學說,把一個孩子的生命力分為福根和慧根兩部分。有些孩子從小特別聰明,后來卻一事無成,盡管這個孩子的慧根高,但他的福根不夠;還有一部分孩子,從小很一般,但將來能做大事,說明他的慧根一般,福根卻很深。
如果我們對學生能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那么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像孔子那樣受學生尊戴的明師。問題是,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關(guān)系變成了商務(wù)關(guān)系。而古人師徒之間的關(guān)系確實親如父子,有的甚至超過父子。因為古人締結(jié)的師徒關(guān)系是終身的,古人出去找工作,一定要講清楚他師從誰,是誰的入室弟子,要講得一清二楚。對方一看是誰的弟子,都不用面試,知道像孔子那樣的老師教出的學生差不到哪去,所以是一種終身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