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達洋
摘要:語文學習離不開朗讀。無論是過去的《教學大綱》,還是現(xiàn)在的《課程標準》都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語文教學實踐中的第一位基本要求。加強朗讀指導與訓練,對于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農村小學學生而言,更是重中之重。
關鍵詞: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朗讀訓練
朗讀是用清晰響亮的標準語音有感情地讀出文章來,它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活動。無論是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還是現(xiàn)在的《語文課程標準》,都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語文教學實踐中的第一位基本要求。但是,對于我們偏遠山區(qū)少數民族的小學生而言,朗讀教學不僅是重點,更是難點。這些學生長期受方言及民族語言的影響,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必須要克服方言、民族語言的影響,并不斷地加強指導與訓練。
首先,采用雙語教學,克服語文障礙,這是提高朗讀能力的基礎。我校屬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農村小學,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學生是布依族、苗族學生。他們長期受方言及民族語言的熏陶,對于漢語普通話的學習確實是難點,有些剛入學的學生連漢語都表達不清,更不用說理解漢語的含義,尤其是小學低段更為明顯。這時候,我們教師在教學時,一邊要正確規(guī)范地使用普通話,一邊還要根據學生的接受適當用一些方言或民族語言與他們及時交流、溝通。比如說,普通話中的“g與k”、“z與c”、“h與f”、“n與ng”、“l(fā)與n”等易混淆或發(fā)音不準,易把“看書”的“看”讀成“gan”,“吃菜”的“菜”讀成“zai”,“忽然”的“忽”讀成“fu”,“因”與“英”、“藍”與“男”讀不出區(qū)別。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我們決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斷的糾正,不斷的訓練,這樣才能為朗讀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選好朗讀材料,加強朗讀訓練,是朗讀能力的發(fā)展。朗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正確”,然后才是“流利”。入選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雖然大多是情文并茂的美文,但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適合朗讀,或都值得朗讀的。教師要甄別地根據課文的性質和特點為學生挑選適合朗讀和背誦的作品,然后加強朗讀。好的作品讀來瑯瑯上口,越讀越有味道,多讀終身受益。如果一個星期能為學生選擇一至兩篇的朗讀材料,要求學生熟讀背誦,一學期累計下來就是幾十篇,對學生來說,這將是一筆很大的財富,對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會是一個很好的發(fā)展。
第三、重視朗讀技巧的指導,這是朗讀能力的提升。語文朗讀技巧,它包括重音和語氣、語調、停頓等音色方面,但筆者認為,朗讀技巧中的重音的確定訓練和音色即聲音的色彩方面的指導訓練,應是重頭戲,這對于小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是很有幫助的。
一、從尋找中心詞來確定重音訓練
比如這樣一段話:“今天我的故事要從一張名片說起。我想在大家的工作生活當中,或多或少都收到過名片。在我收到的名片當中有一張最為特別,在這張名片的正面只有名片主人的名字,沒有任何職務,在它的背面卻印著這樣一首名為《示兒》的詩”。
這段文字,如果教師指導學生找中心詞即加著重符號的詞語作重音讀并加強訓練,學生更能夠理解文本的含義。
二、從朗讀中加強聲音色彩的訓練
朗讀聲音的色彩,它是包括聲音的“實與虛”、“粗與細”、“斷與連”“明與暗”等方面。重視聲音的音色方面的指導訓練,要盡量克服方言普通話、刻意的模仿及情緒游離于課文內容之外的朗讀習慣。如《青蛙看海》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蒼鷹對它說:“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看到大海了”?!疤炷模@么高的山!”青蛙吸了口涼氣。”在這段話的朗讀中,蒼鷹的話適合用“實聲”,而青蛙的話“天哪,這么高的山!”則宜用“虛聲”,它能表達出青蛙的驚訝、害怕與擔心的心理,這樣虛實結合的訓練,會給兒童以強烈的感染力。又如《窮人》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沒有打到,還把網給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氣可真厲害........”(漁夫語)?!拔摇保可D饶樕n白,說:“我嘛........縫縫補補..........風吼得這么兇,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擔心呢!”以上這段話,漁夫的話粗獷,剽悍,朗讀時宜用粗聲,要求連貫流暢,表現(xiàn)漁夫死里逃生的幸運和他爽朗的快直的性格。而桑娜的話由于要極力掩飾內心的不安,而且急于尋找機會,以求把“真相”告訴丈夫,所以說話顯得吞吞吐吐,朗讀時最適合用“細聲”且不連貫。這樣既反映桑娜神態(tài)的反常,又符合桑娜當時的內心。當然,我們教師在訓練學生朗讀的時候,如果遇到表達開朗愉快的文章,聲音就要明朗些,遇到表達悲哀抑郁感情的文章,聲音就要暗淡些。這是聲音的明與暗。表現(xiàn)豪邁、凜然、充滿信心氣概的用聲偏剛;表現(xiàn)親切、柔和的情形時用聲偏柔,這是聲音的剛與柔。至于朗讀聲音的高低起伏方面,可根據表達情感的需要選用適當的語調。一般來說,講故事時宜用平穩(wěn)的語調,朗讀到關鍵時,教師可隨著情節(jié)的變化,突然故意放慢,或陡然加快,一張一馳,適當得體?;蛑亻彻?,或如裊裊炊煙。這樣極易集中兒童的注意力。如發(fā)現(xiàn)少數兒童注意力分散、情緒浮躁時,教師朗讀時可有意變化聲調,或驚訝、或神秘、即可扭轉這種局面。
總之,朗讀指導與訓練是多種多樣的。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朗讀基本功,才能很好地作朗讀示范,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才能在你指導下不斷的糾正,不斷的訓練中得到提高,為他們將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