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生
摘要:本文以蘇州科技大學為例,分析了新媒體發(fā)展下高校共青團工作取得的成效,闡述了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問題,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加快網絡文化產品開發(fā)和做好網絡宣傳引導工作三個角度出發(fā),三位一體地探討了新媒體開展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途徑,來不斷提高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實效。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achievements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expound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discusses the new media way of three-in-one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from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platforms,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of cultural products and good network publicity and guidance work three aspect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關鍵詞:新媒體;文化產品;高校;共青團
Key words: new media;cultural product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mmunist Youth League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6-0227-03
0 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新媒體作為互聯網技術重要的載體,因其獨特的廣泛性、交互性、即時性和虛擬性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交流的必需品,對于大學生的客觀生存環(huán)境和主觀生活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高校共青團工作者更應積極有效的運用新媒體來不斷轉變思維方式、更新教育觀念、優(yōu)化內容結構、整合教育載體,根據大學生群體行為習慣和心理特征,在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開展工作。[1]也是共青團更好地服務青年、聯系青年的目標要求和必然選擇。
1 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校團學工作的現狀
《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15)》指出:“促進新媒體的發(fā)展已經成為黨中央和國務院治國理政的新的國家戰(zhàn)略,在新媒體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和國家的強力推動下,我國新媒體的發(fā)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2]新媒體正逐漸被廣大青年接受。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已完成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7.10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132萬人,半年增長率為3.1%;而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高達6.56億,較2015年底增加3656萬人。手機使用率已經達到92.3%,儼然已經成為上網終端的一大利器。[3]新媒體在開展高校共青團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更好的貼近青年、融入青年、服務青年、影響青年。
1.1 影響覆蓋團學青年,拓寬信息宣傳工作平臺
影響覆蓋全體團學青年是團學工作實現思想引領功能的基本任務,新媒體因其廣泛的傳播性、信息的開放性、形式的新穎性等成為共青團覆蓋青年學生的有效途徑。而新媒體主要以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形式傳播信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高校團學組織通過新媒體,弘揚青春正能量,形成青年學生“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良好局面。
以蘇州科技大學為例,利用校園網、QQ、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新媒體打造全方位的校園網絡宣傳陣地,讓同學們能夠即使、準確的了解團學動態(tài),使同學們對團組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1.2 加強溝通交流,搭建團學青年健康成長的服務平臺
利用受眾廣泛的新媒體開展團學工作,普通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活動中來,極大提升了團組織服務廣大團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新媒體的傳播形式的新穎性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4]新媒體以其覆蓋廣、速度快、移動性強等特點成為團組織與青年學生之間交流的最有效的方式。高校共青團工作者更應積極有效的運用新媒體來不斷轉變思維方式、更新教育觀念、優(yōu)化內容結構、整合教育載體,根據大學生群體行為習慣和心理特征,在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開展工作,更好的服務青年學生的成長。
2 新媒體時代對高校共青團工作所帶來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以其獨有的特點,為高校共青團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為高校共青團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必須全方位的認識和分析這些挑戰(zhàn),才能夠作出適應性的對策應對當下存在的問題。
2.1 對獲取信息監(jiān)管十分困難
目前我國大學生多以90后構成,與80后相比,他們更加注重自我意識和獨立思考,更加希望在平等交流中來實現自我價值。新媒體信息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多為雜而廣的形式,任何組織或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生產者和發(fā)布者,信息和數據沒有可靠性和權威性,無法進行有效的審查和監(jiān)管,內容良莠不齊,觀點復雜多元,信息真假難辨。對于高校青年學生在獲取信息的渠道上顯得更加容易和自由,這使得青年學生在對信息的判斷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同時,網絡中還充斥著不同國家、宗教等意識形態(tài)和學派思潮,其中甚至包含一些反動思想。這些都會對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產生嚴重的影響。在這些虛擬的組織面前,共青團就陷入了尷尬的局面。總之,新媒體信息繁雜的現狀,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對高校共青團信息監(jiān)管的難度,使得高校共青團工作日趨復雜化。[5]
2.2 對新媒體運行管理需強化
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亦是一把雙刃劍,在高校主要運用的校園網主頁、校園論壇等分屬不同部門管理,管理架構的有待強化導致機制松散,缺乏高效運作基礎?!霸谶@樣的情況下,媒體資源得不到整合,媒體之間缺少互通,播出時間也沒有協調。因此,新聞內容和質量簡單、重復、撞車時有發(fā)生,造成校園媒體人、財、物資源的浪費。”信息渠道過多也造成內容重復現象嚴重,導致學生重復獲取相同的信息,長此以往,容易流失關注人群。
2.3 配套資源與經費相對緊缺
新媒體改變了高校校園媒體信息傳播的格局,已經全面占領青年學生的信息獲取方式。在這種環(huán)境下,高校共青團的弱勢就尤為凸出:在體制方面,團組織的層級管理與新媒體的開放、平民性的特點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專業(yè)性方面,從新媒體的技術開發(fā)者到管理運營甚至是在線與青年溝通者都是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在資源方面,物資和人員缺乏是阻礙高校新媒體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高校的新媒體器材僅僅只有一個人和一臺普通相機,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了新聞圖片的質量,影響新媒體的發(fā)展。在如何提升新媒體的傳播能力方面,高校團組織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6]
3 創(chuàng)新新媒體開展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途徑
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新媒體作為互聯網時代重要的載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發(fā)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搭建一個“三位一體”的平臺非常重要: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加快網絡文化產品開發(fā)和做好網絡宣傳引導工作。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網絡文化產品的開發(fā)網絡宣傳的引導工作互相關聯、互相影響、互相依賴。同時從這三個角度出發(fā),使其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新時期下思想引領和服務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工作。
3.1 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
3.1.1 社會媒體平臺的建設
社會媒體平臺主要指微信(WeChat)、微博(Weibo)等。這類平臺由社會上的企業(yè)(如騰訊、新浪等)開發(fā),高校共青團與其他集體、個人一樣,作為運營者去開發(fā)、運營。
微信平臺建設主要是指微信公眾平臺、微信群、微信墻等的建設。對于高校共青團而言,微信公眾平臺主要使用服務號或訂閱號。微信公眾平臺建設主要分為圖文、語音、視頻等的推送和自定義菜單、留言、投票管理等兩大類。圖文、語音、視頻等的推送來源便是下文講的網絡文化產品,自定義菜單、留言、投票管理等功能則可以快速的進入新的鏈接,極大地方便了老師、同學們。[7]
3.1.2 自有媒體平臺建設
高校共青團可以建設共青團中央、團江蘇省委開發(fā)的APP,利用新媒體運營,加強思想引領工作,更好的服務青年。這里以“江蘇青年薈”和“微邦”為例?!敖K青年薈”是江蘇團省委打造青年資訊、學習、成長、娛樂的新平臺,了團務、看資訊、讀期刊、聽電臺、玩互動……一手在握。“微邦”是一款地理位置社交軟件,但不是簡單的社交,更是為廣大職業(yè)工作者提供一個廣闊的交流平臺,大家可以在一個群組里,來自不通的地方,從事不同的職業(yè)。同時,也是“青年之聲”重要的APP平臺。
3.1.3 第二課堂網絡平臺建設
相比于第一課堂,大學生第二課堂著重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以外的創(chuàng)新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升,包括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交往與溝通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動手與實踐能力等。[8]以蘇州科技大學為例,第二課堂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學科競賽與技能考試、校園生活與文化活動、科研訓練與創(chuàng)新活動、社會工作、志愿服務與社會實踐、體育競賽與群體活動等。而傳統的第二課堂活動管理和成績單建設工作比較繁瑣,現需要紙質的簽到和記錄,再手動整理成電子稿和錄如系統,不僅耗費人力,而且容易出錯。隨著“互聯網+”的時代到來,可以利用網絡和新媒體建立和完善第二課堂?,F以“PU(Pocket University口袋校園)”和“志愿者打卡器”為例。“PU”是一個專注提供高校成長服務的互聯網平臺。它以高校第二課堂為切入點,以為學生及學校提供創(chuàng)就業(yè)等衍生服務為出口。學生登陸平臺后,通過參加活動或申請認定獲得第二課堂學分,還可以在平臺上接收通知信息、參加投票評選、進行問卷調查、校園導航、交友等。此外,平臺還搭載了校園金融、創(chuàng)就業(yè)等服務功能。“志愿者打卡器”是一款專業(yè)的公益信息服務APP。不同于傳統的記錄方式,可以讓志愿管理變得更輕松。同時用手機和PC采集社會公益數據,提高公益篩選效率。通過更多真實的公益信息,包括志愿者的屬性、志愿技能、活動類型、活動區(qū)域、服務頻次、評價反饋數據進行真實且即時的采集,以此幫助公益團體、志愿組織在解決現有社會公益難題和設計公益服務專業(yè)化方案時擁有更多參考,提升決策成功率。[9]
3.2 加快網絡文化產品開發(fā)
3.2.1 基于新媒體平臺的文化產品開發(fā)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文化產品主要包括軟文、一圖讀懂、漫畫等形式的作品;基于微博的文化產品主要有九圖等形式的作品。
“軟文”一詞本是廣告營銷學里面的詞匯,原指由企業(yè)的市場策劃人員或專業(yè)網絡營銷公司的文案人員來負責撰寫的“文字廣告”。是通過在宣傳載體上刊登的一種宣傳性、闡釋性文章,包括特定的新聞報道、案列分析等。[10]當然,我們所說的軟文有點偏向于暖文,是帶有正能量的、給人以啟發(fā)而又不失青年人的朝氣和風趣的文章,不死板、不歪曲事實。典型的文章莫過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徐川老師在“南航徐川”微信公眾號上推送的《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文。
“一圖讀懂”是將大段的文字先進行處理,然后通過Office、、Illustrator、CorelDRAW等軟件制作成長圖或一些短圖之后拼接而成的圖文作品?!耙粓D讀懂”在文件、報告、數據、科普等領域應用的已經相當廣泛,對于高校共青團而言,可以在文件通知解讀、校園文化生活、活動比賽流程等廣泛應用,如:“一圖讀懂‘四進四信”、“一圖讀懂‘挑戰(zhàn)杯大賽”等。通過使用“一圖讀懂”的方式,可以將枯燥無味的大段文字轉化為老師同學喜聞樂見的圖解形式,從而更好的開展共青團工作和服務青年。當然,“一圖讀懂”對作者的審美以及美工技術有一定的要求。
漫畫大家都不陌生,從小就有接觸。在此不過“舊瓶裝新酒”,將畫好的漫畫通過簡單的處理和編輯做到新媒體平臺上。如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團的基本流程、校園生活安全教育等。漫畫形式所達到的效果與“一圖讀懂”類似,當然,對作者的繪畫功底和創(chuàng)造力有一定的要求。
“九圖”是利用微博等媒體空間排版的優(yōu)勢,將長圖切割為短圖湊夠九圖,或者將圖片、漫畫等拼湊為九圖,其中中間的圖(即第五張圖)為“九圖”的“核心圖”。此種形式在微博、QQ空間、微信朋友圈里應用的已經相當廣泛。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經常是以“九圖”形式推送圖文消息,獲得很多好評。因此,高校共青團官方微博也可以推送老師同學們喜聞樂見“九圖”來提高吸引力,如:“?;諑愎湫@”等作品。
3.2.2 基于軟件平臺的文化產品開發(fā)
基于各類軟件平臺開發(fā)的文化產品主要有H5、動畫、微電影等形式的作品。
“H5”是“HTML5(超文本標記語言的第五次重大修改)”的簡稱。從廣義的角度來討論,HTML5實際上是指一系列用于開發(fā)網絡應用的最新技術的集合,它包括HTML、CSS3、JavaScript以及一系列全新的API。[11]簡單的說,就是用戶通過網頁界面,不是通過繁瑣的編程而且是前臺設計,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這類作品不僅圖文并茂,而且因為可以滑動翻頁,所以可以展示的全面、豐富。這類產品在高校共青團工作中應用的已經越來越廣泛,各類活動的宣傳和報名信息的填寫,中國傳統文化、重大節(jié)日的展示,學科、導師的介紹等,均頗受學生歡迎。目前,“易企秀”、“we+”、“Maka”和“兔展”是四大H5頁面制作的工具。在制作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字體轉換器、Photoshop等軟件的協助。因此,如果想做好H5的作品,也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基礎和創(chuàng)造力。
動畫和微電影則屬于視頻類的文化作品。創(chuàng)作這類作品一般都是需要相關專業(yè)的老師和同學。優(yōu)秀的動畫片往往能傳遞某種精神,同樣,在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中,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動畫作品將對學生大有裨益。當然,優(yōu)秀的的動畫作品不僅需要專業(yè)人員,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動畫這種形式在新媒體文化產品的開發(fā)中暫時并不多見。
相比于動畫,微電影則容易創(chuàng)作得多。目前高校創(chuàng)作的最多的微電影是迎新宣傳片和畢業(yè)宣傳片。由于將制作好的微電影上傳到互聯網上后,其鏈接極易傳播和播放,特別是在微信公眾平臺上,視頻可以直接插在文章里或直接推送,所以微電影也是老師、同學們喜聞樂見的一類文化產品。
3.2.3 基于計算機平臺的文化產品開發(fā)
基于計算機平臺的文化產品開發(fā)主要有歌曲、主題APP等。這類文化產品的開發(fā)不僅需要專業(yè)人員,并且需要一些不同專業(yè)的人員形成團隊,才能更好的創(chuàng)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四進四信”活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等活動都可以進行創(chuàng)作歌曲、主題APP等。
3.3 做好網絡宣傳引導工作
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深刻改變著輿論的生成方式和傳播方式,改變著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要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fā)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陣,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凈化網絡環(huán)境,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清朗起來。[12]
高校的網絡工作隊伍組成為:網絡文明志愿者為外圍、網絡宣傳員為主體、團學干部為核心。網絡文明志愿者是包含網絡宣傳員的,網絡宣傳員是包含團學干部的;換句話說,就是團學干部不僅是網絡宣傳員,也是網絡文明志愿者,網絡宣傳員同時也是網絡文明志愿者(如圖1)。
加強網絡工作隊伍建設,對清朗網絡空間十分有好處。網絡工作隊伍的老師同學們,通過積極轉發(fā)、點贊網絡上正能量的文化產品,影響身邊的同學、朋友。另外,也可以帶動身邊的人積極參與正能量活動的投票等。同時,這樣有利于防范網絡上的不良行為和減少網上的負面言論,堅決抵制違法行為和不良信息,這些對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大有幫助。
總之,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很好的拉近了信息的傳播距離,已經成為青年大學生的主流手段,也為高校的共青團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創(chuàng)新新媒體與高校團工作的路徑更是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只有豐富共青團的組織管理模式,深化高校團工作與新媒體的融合,才能幫助廣大青年團員更好的成長成才,為黨的后備軍儲蓄力量。
參考文獻:
[1]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19.
[2]人民網-傳媒頻道.“《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15)》發(fā)布 新媒體發(fā)展進入新階段”[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624/c120837-27201386.html.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 發(fā)布第38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askci.com/news/hlw/20160805/17065450828.shtml.
[4]馮薇.關于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6,36(01):68-69.
[5]馬舒潔,馬曉云.新媒體情境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創(chuàng)新途徑[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1):212-214.
[6]陳菊平.新媒體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山東省團校學報,2010(03):54-57.
[7]劉春雁.大學生微博使用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1(03):89-90.
[8]魏培徵,馬化祥.高校第二課堂與大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培養(yǎng)的關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100.
[9]張晶蕊“志愿者打卡器”介紹—上海悠活網絡[OL].http://fashion.huanqiu.com/zxtg/2014-12/5295192.html.
[10]杜漪,金艷梅.對我國網絡軟文營銷的研究[J].中國商貿,2010(14):42.
[11]黃永慧,陳程凱.HTML5在移動應用開發(fā)上的應用前景,2013,23(7):207.
[1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