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小龍
深下去,才能捕捉到你未曾預想到的瞬間
文/祁小龍
前輩們常說:“當記者,每天的太陽都是全新的?!钡拇_,記者在工作中能采訪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工作并不雷同。但伴隨新聞工齡的增加,在相關采訪領域,我們都會經(jīng)歷從陌生、新鮮到熟悉、乏味的過程,攝影記者尤為突出。尤其常年“跑”攝影時,往往會對身邊的事情淡漠、熟視無睹。
當下,新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的沖擊無處不在。攝影記者再勤奮,跑得再快,也很難第一時間拍到新聞事件的第一現(xiàn)場,我們總是比朋友圈里的“手機拍客”慢半拍。無人機、小視頻、VR等新影像形式層出不窮,新媒體新聞攝影語境的變化也讓人不知如何追趕。久而久之,懶惰、淡漠不斷侵蝕攝影人,新聞敏感慢慢鈍化。
一位版面編輯曾說過:“希望能發(fā)我拍不出來的照片?!边@句話體現(xiàn)媒體對攝影記者的要求——專業(yè)。若比拼新聞第一現(xiàn)場,記者已無任何優(yōu)勢。尤其對地方媒體而言,重大新聞輪不上、突發(fā)新聞趕不上,所以攝影記者想立足,只能在采訪領域深耕,比拼新聞思考,去找尋公民記者很難挖掘到的畫面。在“人人會照相、人人能發(fā)表”的當下,好照片幾乎已不再依托遇到、碰上的方式獲得,而是需要記者通過思考、等待、挖掘來得到。
老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來臨,需要臨終關懷的高齡老年人越來越多。圖2至圖4是我的圖片專題《臨終關懷》中的照片。在天津市的一些臨終關懷醫(yī)院內,住院老人生活無法自理,大小便失禁,靠鼻飼維持生命,有的老人飽受癌癥的疼痛折磨。由于長期臥床,這些老人長了褥瘡,皮膚潰爛,或者因為末梢循環(huán)問題造成下肢潰爛,味道難聞。醫(yī)生和護士會盡量減輕老人們的痛苦,護工為他們翻身拍背防止長褥瘡,志愿者也常來看望、陪伴這些老人,給他們精神撫慰。在傳統(tǒng)觀念里,人能得善終是一生幸福的重要部分,讓這些老人能夠減輕痛苦并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是我們的希望。
如何能拍到“別人拍不出來的照片”?我的方式是“深耕”。只有深下去,了解更多,才能捕捉到你自己都未曾預想到的瞬間。(作者是天津日報視覺中心主任,作品曾獲第46屆、第51屆荷賽獎項)
4《臨終關懷》組圖之三。圖為2010年,在天津馬場醫(yī)院,醫(yī)護人員給不能吞咽的老年患者打鼻飼。(祁小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