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竹婷
(山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論《大閃蝶尤金尼婭》中威廉的自我身份構(gòu)建*
劉竹婷
(山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以安東尼亞·蘇珊·拜厄特的新維多利亞小說《天使與昆蟲》中的第一篇《大閃蝶尤金尼婭》為基礎(chǔ), 著重從三個方面探索主人公威廉·亞當森的自我身份構(gòu)建過程, 即威廉從感性到理性的轉(zhuǎn)變、 對自身達爾文式認識偏頗的擺脫以及與馬蒂·克朗普頓關(guān)系的改變, 還原了威廉作為一個達爾文主義者的精神成長歷程, 也彰顯出拜厄特對維多利亞時代人的自身情感以及精神價值追求的肯定, 體現(xiàn)出她深切的人文關(guān)懷。
《大閃蝶尤金尼婭》; 安東尼亞·蘇珊·拜厄特; 威廉·亞當森; 達爾文主義
與對拜厄特成名作《占有》的大量研究相比, 學者們對《天使與昆蟲》的關(guān)注略顯不足。 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 自1999年以來, 以《天使與昆蟲》或《大閃蝶尤金尼婭》為主題的國內(nèi)外論文只有寥寥幾十篇。 從內(nèi)容上看, 有對小說中較明顯的類比與隱喻和性別化建構(gòu)進行的分析, 也有從新歷史主義及后殖民主義角度對作者懷舊觀和立場進行的闡釋。 金冰從微觀角度分析了這部作品中的變形與成長主題[1]、 達爾文主義與自然神學之爭[2]及英國性元素[3]。 縱觀這些研究, 盡管有學者提出了主人公威廉的成長問題, 但還沒有具體系統(tǒng)地對他的身份構(gòu)建過程進行過梳理。 本文通過對主人公威廉的自我身份建構(gòu)過程進行分析, 探討其成長的主題, 從而進一步闡釋作家本人的人文生命觀。
“我是誰”這個問題已成為文學作品中的主題之一, 這在拜厄特的作品中表現(xiàn)地尤為明顯。 從她的四部曲中一位女主人公弗萊德雷卡兩次問到“誰能告訴我我是誰”[4], 到她的成名作《占有》中羅蘭和毛德在對別人的身份追尋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 再到《傳記作家的傳記: 一部小說》中納森在為被立傳人德斯特里·斯科爾斯立傳的過程中偶然形成了對自我的肯定, 這一切都昭示著拜厄特對其主人公的自我身份發(fā)現(xiàn)過程的關(guān)注。 《大閃蝶尤金尼婭》(又譯《尤金尼婭蝴蝶》)的背景設(shè)置為19世紀60年代早期, 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尤其是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出版對維多利亞人的精神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 “自然神學”與達爾文主義的交鋒使人們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疑感, 達爾文的“本能即宿命”“自然選擇”以及“適者生存”等理論使人的意志、 自由、 理性等主體性概念失去了它們曾經(jīng)具有的重要意義。 在這種背景下, 作為一個達爾文主義者的青年科學家威廉在經(jīng)歷了種種事件之后, 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
《大閃蝶尤金尼婭》是一部達爾文主義者的自我精神成長史。 主人公威廉·亞當森是19世紀一名生物學家, 他在亞馬遜叢林中生活了十年之久, 研究及采集植物標本, 考察生物的形態(tài)和地理分布, 但在返回英國的途中突生變故, 導(dǎo)致大部分標本沉入海底。 之后, 他接受了貴族出身并且信奉自然神論的英國國教牧師哈羅德·奧蘭巴斯特的邀請, 入住布雷德利莊園, 幫助他整理從世界各地搜羅到的珍奇標本。 在一次舞會上, 威廉被哈羅德的大女兒尤金尼婭所吸引, 很快墜入愛河并留了下來。 然而, 威廉逐漸發(fā)現(xiàn)布雷德利莊園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般平靜, 這座莊園里其實隱藏著許多骯臟的秘密, 如尤金尼婭與其同父異母的長兄埃德加長期保持亂倫關(guān)系以及埃德加仗勢強奸了女仆艾米, 而奧蘭巴斯特夫人對這一切卻熟視無睹。 莊園中的另一位女性人物——家庭教師馬蒂·克朗普頓的出現(xiàn)對威廉的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她不僅受過良好的教育, 熱愛科學, 而且愛好觀察螞蟻與寫作。 在她的鼓勵下, 威廉重拾了對自然的探索及寫作的熱情, 并最終決定與馬蒂一起回亞馬遜叢林, 重新踏上科學考察的航程。
在這座貌似城堡的莊園的經(jīng)歷對威廉“王子”的自我身份構(gòu)建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它不僅使威廉完成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轉(zhuǎn)變, 糾正了威廉對于達爾文主義的認識偏差, 還通過馬蒂發(fā)現(xiàn)了他自己的精神訴求及自我意愿, 最終完成了對自我的重新發(fā)現(xiàn), 構(gòu)建了自我的身份。
初到莊園時, 威廉是感性的, 他被尤金尼婭的美貌所吸引。 “他內(nèi)心的那只眼睛里只裝著尤金尼婭·奧蘭巴斯特, 她白皙的胸部從舞裙花邊的海洋中緩緩升起, 猶如阿芙洛狄特從海水中的泡沫中升起。”[5]20他還“感覺這些舞蹈完全是專門為了喚醒他的欲望而設(shè)計”[5]20。 可以看出, 出于對外表美的迷戀以及對欲望的屈服, 威廉在初到莊園時已有了迷失自我的跡象。 受感性的驅(qū)使, 威廉最終用花房里破蛹成蝶的奇觀贏得了尤金尼婭的芳心, 并與之喜結(jié)連理。 “拉康指出主體的判斷必須通過他人來實現(xiàn), ‘我’不是自我的產(chǎn)物, 而是他者的產(chǎn)物。 自我在他者中生存, 也只有在他者中才能發(fā)現(xiàn)自我, 被社會接納?!盵6]很明顯, 威廉為了獲得尤金尼婭這個“他者”的認同及愛, 忘記了自己的科學家身份及追求, 故他在精神層面的自我構(gòu)建是失敗的。 尤金尼婭企圖以與威廉的結(jié)合掩蓋其不可告人的秘密, 因此這個“他者”制約了威廉, 導(dǎo)致其個體發(fā)生異化。 “一般認為, 異化指的是, 主體喪失了自我, 成為了不是他自己的那個人?!盵7]威廉無形中遭到的異化與他以青年科學家自居的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形成了巨大反差, 也為他之后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婚后的威廉剛開始一直沉浸在肉欲之中, 但在白天時與妻子的交流卻近乎為零。 不久, 尤金尼婭懷孕, 她與威廉連見面的機會都變得甚少, 威廉最初為之瘋狂迷戀的美也不復(fù)存在, 有的只是“那對比例失調(diào)、 搶眼的乳房的模樣, 跟她的細腰和單薄的肩膀形成鮮明的反差, 這樣子讓威廉的體內(nèi)相應(yīng)地膨脹開一種不適感”[5]77。 此時, 威廉在尤金尼婭這個“他者”中更加難以實現(xiàn)肉體與精神的和諧統(tǒng)一, 于是產(chǎn)生了一種不快樂感, 這標志著威廉開始用理性來思考發(fā)生的這一切。
克里斯汀·弗蘭肯認為“審美享受、 感官享受與理性之間的關(guān)系是另一個適合解釋拜厄特小說的關(guān)鍵主題”[8]。 在經(jīng)歷過感官享受后, 威廉開始用一度失去的理性思考自己的人生。 寄人籬下、 與岳父在思想上的爭論, 再加上受馬蒂追求自我精神的感染使威廉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選擇。 三年五個孩子讓他感到自身的價值不應(yīng)該只在于為哈羅德家族傳宗接代, 妻子亂倫的事實又提醒他: 人并不和其他生物一樣, 只是大自然的偶然產(chǎn)物, 只受生物本能支配, 人還應(yīng)該受到道德的約束, 人生應(yīng)當過得有意義。 這種醒悟使他在發(fā)現(xiàn)妻子亂倫時如釋重負, 甚至覺得自己自由了, 這說明威廉逐漸發(fā)生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轉(zhuǎn)變, 以至于他最后與妻子見面時異常平靜, 并且發(fā)現(xiàn)他自己才是導(dǎo)致尤金尼婭不愉快的原因。 與尤金尼婭的分道揚鑣標志著威廉脫離了“他者”的制約, 實現(xiàn)了自身的重生和蛻變。 他進一步明確了自己人生意義及價值所在, 這也是他重構(gòu)自己身份的開始。
“維多利亞時代是一個科學發(fā)展的時代, 是一個賴爾、 達爾文、 華萊士和赫胥黎的時代。”[2]維多利亞時代盛行的自然神學將一切神奇都歸功于一位超驗的造物主, 而達爾文學說中的“偶然性” “自然選擇”以及“本能即宿命”等觀點極大地顛覆了《圣經(jīng)》中上帝創(chuàng)世等的天意設(shè)計。 維多利亞人陷入了一場空前的文化及身份焦慮中。 作為一個在亞馬遜叢林中生活了十年之久的科學家和觀察家, 一方面威廉“覺得自己深受本人(威廉)的研究——我的觀察——影響——相信我們都是物質(zhì)行為、 變異和無情發(fā)展原理的產(chǎn)物, 這就是我的全部信仰”, 另一方面威廉又“說實話, 我同意, 宗教感——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表現(xiàn)出的宗教感——是人類發(fā)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 跟烹調(diào)知識或反對亂倫禁忌同等重要。 在這個意義上, 理智引導(dǎo)我信奉的東西常常又被自己的各種直覺修正過來”[5]37。
“直覺”即本能的作用在拜厄特的作品《占有》中曾有所彰顯。 關(guān)于主人公羅蘭對偶然發(fā)現(xiàn)的維多利亞時代著名詩人艾什的私人信件的偷竊行為, 波·隆登(Bo Lundén)認為背后的動機就在于直覺。 這是一種神秘的、 本能的、 被現(xiàn)代人扼殺了的感情。 身處后現(xiàn)代的各種知識及批評理論的包圍之中, 羅蘭對理論及知識的信奉導(dǎo)致他只能用現(xiàn)代的或后現(xiàn)代的批評術(shù)語去思考問題, 而無法用感情去體會。 莫名其妙的偷竊行為喚起了羅蘭對自己壓制已久的感情及直覺的重視, 他開始正視自己感情的作用。 這次事件“對羅蘭和毛德(及讀者)的(再)教育發(fā)生在情感方面, 在于它發(fā)現(xiàn)了理論裝置所不能發(fā)現(xiàn)的, 那就是: 欲望, 感情和直覺”[9]。 對自己欲望、 感情及直覺的重新重視使羅蘭擺脫了理論及理性的束縛, 最終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自我。
同樣, 威廉的這種理智上對達爾文主義的信仰與其在直覺上對它的修正也恰恰是它思想矛盾的一個體現(xiàn), 正是在這種矛盾的糾結(jié)斗爭之中威廉實現(xiàn)了對自我的身份構(gòu)建。 換言之, 威廉出于直覺的行為以及他之后的經(jīng)歷使他徹底擺脫了這種認識偏見。 達爾文式思想要求個人進行冷靜的、 客觀的甚至麻木的分析, 要摒棄一切影響科學判斷的情感因素。 然而, 威廉卻“出于直覺地”對女仆艾米表示同情并對她進行幫助, 他對布雷德利莊園的觀察是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 并非科學的。 對其妻子亂倫關(guān)系的發(fā)現(xiàn)使他無法將埃德加僅僅視為一個跟任何飛禽或者爬行動物都沒有區(qū)別的動物而原諒他, 因為人不應(yīng)完全屈從于生物本能, 而應(yīng)該具有道德意識和社會的規(guī)范意識。
因此, 在寫作手稿的最后, 他寫道: “我曾提到過本能扮演著宿命的角色, 蘊藏在集體而非個體間的智慧的作用。 質(zhì)問在那個忙碌的世界中螞蟻是什么, 無異于在問我們是什么, ……”[5]126這段話很明顯地表現(xiàn)出威廉已經(jīng)對達爾文主義心生懷疑, 同時對自己的身份產(chǎn)生了懷疑。 既然“本能即是命運”, 那么威廉作為布雷德利莊園中的一只默默無聞的“螞蟻”, 他的命運又是什么, 難道只是為奧蘭巴斯特家族繁衍后代的工具嗎?難道如蟻后般的奧蘭巴斯特夫人的命運就只是履行自己生育的職責而對家里發(fā)生的一切都熟視無睹嗎?直覺告訴威廉, 他雖然信奉達爾文主義, 但卻不能完全贊同, 他的經(jīng)歷使他認識到人雖然不是天意設(shè)計的, 但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受本能和不可預(yù)知規(guī)律所支配的動物, 人是具有個體意志和個體生命價值的, 對自我意志和自我精神價值的追求應(yīng)該受到肯定。 “在對各種話語形式進行辯證思考的過程中, 威廉對自身的認識偏差有所察覺,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本能即命運’的生物決定論思想, 并在麥蒂(即馬蒂)的幫助下通過自身的努力證明了人不是螞蟻?!盵10]從這個意義上講, 威廉通過自身的經(jīng)歷逐漸擺脫了達爾文主義式的思想, 在構(gòu)建自我身份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擺脫了對達爾文主義思想認識的偏頗使威廉重獲個人主體及個人精神價值追求意識, 他開始踏上漫漫的自我身份追尋之旅。 而與家庭教師馬蒂的接觸使他進一步明白了“我是誰”以及“我要做什么”。 雷娜·斯蒂維克(Lena Steveker)曾指出, 拜厄特的主人公們“他們不知道他們是誰, 但他們卻感覺到了自身的空虛并參與到填補空虛的活動中來, 從而努力地去構(gòu)建他們的身份”[4]。 威廉感覺到了這種空虛, 他“感覺自己的人生不過是一場短暫的掙扎, 不過是一段沿著黑暗通道行走的匆匆旅程, 看不到光明的出口”[5]127, 并無意中受到了馬蒂的幫助, 與其一起參與到了自我身份的構(gòu)建之中。 “自我身份具體包括自我這個個體、 不同環(huán)境下的他者或者兩者的互動”[11], 因此威廉在與馬蒂這個“他者”互動的過程中構(gòu)建了自己的身份。
一開始, 威廉被尤金尼婭的美所吸引, 以至于忘記了自己要獻身于人生最重要的事業(yè)。 對于剛開始接觸的馬蒂, 他甚至有些偏見, 心里想著: “她還沒有搞清自己的信仰?!盵5]35對她的認識也只是: “她語調(diào)客觀, 異常地客觀……”[5]42但馬蒂對于觀察螞蟻的執(zhí)著以及對他的請教使得威廉“既感到快樂, 同時也覺得刺痛, 因為尋獵和搜索的本能再次蘇醒過來”[5]41, 他的內(nèi)心第一次產(chǎn)生了掙扎。 在如愿以償?shù)玫接冉鹉釈I后, 威廉卻不快樂。 雖然他們?nèi)晟宋鍌€孩子, 但他們夫妻的日常交流卻幾乎為零。 這時, 馬蒂一次隨口的建議讓他又投入到有著確切目標的行動中, 那就是設(shè)計實驗觀察螞蟻。 當時的他“正要說‘你讓我恢復(fù)了某種希望’, 但又立刻意識到這樣說不合適, 甚至隱約有些不忠的味道”[5]84。 這說明此時的威廉已經(jīng)重燃了自己的研究熱情, 但尚未擺脫尤金尼婭的制約。 他與馬蒂及其他人一起對螞蟻的研究甚至實施了三年之久。 在威廉與哈羅德爆發(fā)了又一次巨大的關(guān)于達爾文主義與自然神學的爭執(zhí)后, 馬蒂的建議又一次觸動了威廉的心, 促使他完成長久以來不敢完成的事情——寫一本實用的書。 馬蒂愿意充當助手幫助他。 威廉認為這個提議已經(jīng)改變了他的前程。 為了書籍的出版, 他們進行了有組織的觀察螞蟻的活動。 這是威廉發(fā)現(xiàn)自我的重要一步, 因為任何人都想讓自己的成果公之于眾, 得到大家的認可。 出于對馬蒂的不了解, 此時的他甚至還懷疑馬蒂的野心, 他認為馬蒂會一直利用他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這時, 他“偶然”發(fā)現(xiàn)了妻子亂倫的事實, 但他最強烈的感受是他自由了, 而不是震驚或者報復(fù)。 事實上, 此時的威廉在精神上已擺脫尤金尼婭的束縛, 正朝著身體上的自由走去。 馬蒂適時提出重返亞馬遜叢林, 并為威廉掃除了一切后顧之憂。 “馬蒂對自身情感和精神價值的追求使威廉無法漠視她個性化自我的存在”[1], 因此在與馬蒂這兩年的互動交往中, 威廉被她對科學的勇敢追求所打動, 讓他最終選擇與她一起重返亞馬遜叢林探索大自然, 實現(xiàn)其精神價值與物質(zhì)追求的完美統(tǒng)一。
威廉的經(jīng)歷體現(xiàn)了拜厄特的主人公從本體論到認識論的轉(zhuǎn)變, 也反映出維多利亞時代知識分子在科學與宗教中的一種掙扎。 同時, 他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為其他處于困境中的知識分子指出一條道路, 那就是人的個體生命應(yīng)該具有自己本來的獨特意義, 對精神價值及自我的追求應(yīng)該受到肯定, 這樣才能勇敢地發(fā)現(xiàn)自我。
《大閃蝶尤金尼婭》以豐富的內(nèi)容與獨特的拜厄特式“智性”手法描繪了一個達爾文主義者的精神成長歷程。 威廉從最初的感性占主導(dǎo), 到最后能理性分析自己的經(jīng)歷及計劃自己的未來; 從最初對達爾文主義刻板教條的認識到最后擺脫了達爾文式的偏見肯定了個體生命的自我意愿及追求; 從最初對馬蒂的無感到最后深受其鼓勵勇敢走上了重回亞馬遜叢林之旅, 完成了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及身份重構(gòu)。 這是拜厄特對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焦慮的一種回應(yīng), 通過威廉的故事, 她肯定了那個時代人們對生命及個性化的自我追求, 也使他們擺脫了對達爾文主義的刻板認識, 體現(xiàn)出她深切的人文關(guān)懷。
[1] 金冰. 論“尤金尼婭蝴蝶”中的變形與成長[J]. 外國文學研究,2011, 31(1):61-65.
[2] 金冰. 天使還是昆蟲?:拜厄特筆下的達爾文主義與自然神論之爭[J]. 外國文學評論, 2010(3):107-119.
[3] 金冰. 英國莊園與亞馬遜叢林——A.S.拜厄特對“英國性“的雙重建構(gòu)[J]. 外國文學,2009(6): 69-76.
[4] Steveker, Lena. Identity and Cultural Memory in the Fiction of A.S. Byatt: Knitting the Net of Culture[M].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5] [英]A.S.拜厄特. 天使與昆蟲[M]. 楊向榮, 譯. 海南: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6] 李暢, 陳連豐. 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保羅的自我身份建構(gòu)[J]. 北方文學, 2016(2): 73.
[7] 黃漢平. 拉康與后現(xiàn)代文化批評[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8] Franken, Christien. A. S. Byatt: Art, Authorship, Creativity[M]. London: Palgrave, 2001.
[9] Bo Lundén. (Re)educating the Reader: Fictional Critiques of Poststructuralism in Banville’s Dr Copernicus, Coetzee’s Foe, and Byatt’s Possession[M]. G?teborg: Acta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1999.
[10] 金冰. 維多利亞時代與后現(xiàn)代歷史想象: 拜厄特“新維多利亞小說”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11] 丁禮明. 論勞倫斯現(xiàn)代主義小說中自我身份的建構(gòu)與重構(gòu)[J]. 作家, 2012(6): 86-87.
StudyontheConstructionofWilliam’sSelf-IdentityofMorphoEugenia
LIUZhut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Based on the first novella of Antonia Susan Byatt’s Neo-Victorian novel Angels and Insects, 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tagonist’s self-identity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William Adamson’s transformation from sensibility to rationality, William’s extrication of his partial understanding of Darwinism, and the change in his relationship with Matty Crompton, thus, restoring the spiritual growth of William as a Darwinist. Besides, it also highlights Byatt’s support of the Victorian’s pursuit of their self-emotion and spiritual values, and shows her deep concern of humanities.
MorphoEugenia; Antonia Susan Byatt; William Adamson; Darwinism
1673-1646(2017)06-0053-04
2017-09-26
劉竹婷(1983-), 女, 講師, 碩士, 從事專業(yè): 英美文學。
I106.4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