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星麗
摘要:學校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加強的,凡長期經過音樂熏陶的學生,其性情、精神、氣質以及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具有牢固的穩(wěn)定性,能讓其一 生獲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教學;育人功能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對簡單具體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和色彩鮮艷活動的教具所吸引,以機械記憶為主,思維主要是根據(jù)直觀形象的外在屬性進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所以,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讓他們在游戲與娛樂中學習初步的音樂知識。小學中高年級,不再單純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覺上的需要,這時的學生開始需要比從前更進一步的得到知覺上的滿足。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運用歌曲所表現(xiàn)的典型的意境與情緒,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注意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要掌握和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進行簡單的分析、綜合、比較與分類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維與概括能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學觀點。
一、以樂促智,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學習觀
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人”而不是以犧牲兒童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個性為代價去實現(xiàn)某個確定的目標。因此,應發(fā)揮音樂教學的優(yōu)勢,通過素質教育,形成學生正確的學習觀。
1、抓基點,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許多學生在一入學時,對于音樂課特別有熱情,但是由于教學形式的陳舊老化,使他們在能體會到音樂的美妙之前,就拒絕和放棄了學習音樂,這種現(xiàn)象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特別是音樂課,學生不得不在老師的威逼下,一遍又一遍地進行枯燥的技術性練習。因此,“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念,必須從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輕松地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學會自主性學習。音樂教育者必須堅持在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入手,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通過學習方法,促進學習文化課的學習。
2、抓焦點,突出“三個面向”的方針。小學音樂教育因其獨特的優(yōu)勢,將成為學生更好的與自然、與社會相互溝通的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組織排練、舉行演出等一系列音樂活動,不但為學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提供了良好途徑,還發(fā)展了個性與特長,增強了集體合作意識,有利于學生開朗性格和良好品質的形成,為其將來適應不同的人際組合,更好的參與社會競爭奠定了基礎。
二、以樂怡性
音樂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運動與結構中讓人們感知美、享受美。學校音樂教育應注意抓住音樂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樂,做到以樂恰性,讓他們欣賞、感受、體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的美,用音樂之美陶冶性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如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學生聯(lián)想到平靜的江水、皎潔的明月等鮮明如畫的音樂形象;欣賞名曲《二泉映月》可學生產生愉快、興奮、痛苦、哀傷等不同的情緒變化,體會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舊社會里追求光明、樂觀向上的可貴精神;欣賞中國少兒廣播合唱團演唱的《搖籃曲》、《鱒魚》等名曲可使學生產生一種“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愉悅心情。
三、注重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樂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運動和結構中讓人感知美、享受美。學校音樂教育應注意抓住音樂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樂,讓他們欣賞、感受、體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的美,用音樂之美陶冶性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著名作家福樓拜曾說過:“音樂使一個民族的氣質更高貴?!笨梢?,音樂對于人類的美的培養(yǎng)多么重要。
在實際教學中,我不止一次地發(fā)現(xiàn),當我不舒服、精神面貌欠佳時,學生上課也是懶洋洋的,歌唱時很難進入狀態(tài)。同樣的班級,當我富有激情地和他們一起活動、一起唱時,學生不僅學得快,對作品的理解也到位。同時,從我和其他教師的交流中都發(fā)現(xiàn),學生把音樂老師當成了美的標準。音樂教師會彈琴,很讓人著迷;音樂教師會唱歌,聲音美;音樂教師會跳舞,言談舉止美觀大方……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所以,作為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使學生從老師這里不僅能學到書本知識,還能感受到美的熏陶。
四、豐富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
音樂教育以它特有的教學內容,受到廣大同學們的喜愛,也使同學們在生動形象的教學中,受到教育,得到鍛煉,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合唱、器樂訓練等多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校園藝術節(jié)作為音樂的第二課堂,能滿足學生好動、求樂、愛美的要求。在今年的學校校園藝術節(jié)上,我負責編排一組合唱貝多芬的《歡樂頌》并樂隊伴奏。編排這個節(jié)目要求學生嚴格聽從指揮,顧全大局,兼顧整體,讓學生深刻體會美妙的音樂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從而使學生自然養(yǎng)成遵守紀律的習慣,自覺地服務集體、步調一致、互相配合,養(yǎng)成集體主義的思想品質。學生們在合唱中,增強了群體意識及協(xié)調、合作能力。從事音樂教育的每位教師都知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習并掌握一門樂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堅持不懈的刻苦努力。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因此,音樂教師可以不斷變化教學方法,通過增加編排合唱、合演奏等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激勵學生以堅強毅力學習音樂,培養(yǎng)學生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
音樂教育不僅是音樂技術的傳授,更是人類心靈的啟迪。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音樂教育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培養(yǎng)人?!币魳方逃拿總€方面、每個環(huán)節(jié),無不體現(xiàn)著育人的價值。當然,音樂教育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經過音樂的長期熏陶,人們的性情、精神乃至生活方式都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因此,音樂教育應該以育人教育為核心,努力做到以樂促智、輔德、怡性,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 郁正民,中學音樂教學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280-281.
[2]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