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增飛
【摘要】語言習得是語文教學之本義。巧妙地進行語言轉(zhuǎn)換,能使學生的語言習得更富成效。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做個有心人,通過轉(zhuǎn)換句式,凸顯內(nèi)容張力;轉(zhuǎn)換角度,撥動情感之弦;轉(zhuǎn)換文本,感受言語樂趣;轉(zhuǎn)換再創(chuàng),突破“文本”窠臼,讓學生在轉(zhuǎn)換中穿越語言的叢林,定能更高效的促進學生習得語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轉(zhuǎn)換;句式;語言;習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罢Z文課堂應注重實踐性,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語文。”因此,學習遣詞造句,學習布局謀篇,學習構思立意也就成為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應明確訓練目標,周密組織教學,挖掘語言學習因素,為學生提供各種語言轉(zhuǎn)換的實踐機會,學習語言,感受語言,從而內(nèi)化語言,習得語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一、轉(zhuǎn)換句式,凸顯內(nèi)容張力
文章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典型的句式,而這些典型句式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載體。運用典型句式,對文本語言進行轉(zhuǎn)換,不失為一種語言習得有效的手段。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一文,作者蕭紅描寫了童年時代在祖父的園子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的情景,樸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處處傳達著“我”的自由與快樂。第13自然段,作者用反復的手法寫出園子里自由自在的景物,作者通過反復運用“我愿意……就……”表達了園子里的倭瓜、黃瓜、玉米等所有景物的自由、快樂。教學中,一位老師是這樣進行的:
師:除了動物、植物,作者更是自由的,你能用上“我愿 意……就……”來說說“我”是怎樣的自由嗎?
生1:我愿意澆水,就澆水……
在句式表達中,學生體會到了:在祖父的園子里是極度的自由和快樂。這樣的妙處,就在于老師善于從文中提取出典型句式進行訓練。
二、轉(zhuǎn)換角度,撥動情感之弦
不少課文,需要及時讓學生“化我為他”進行想象、感悟、補充的語言實踐。實踐性的語言訓練,能使學生把對人物零散的、模糊的認識集中起來、提煉出來,形成文字。從而走進人物內(nèi)心,與文本的情感之弦和諧共振,把自己熔鑄進作者的生命和情感里,實現(xiàn)情感的潤澤和滋長。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珍珠鳥》一文,作者馮驥才用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一種“人呵護鳥,鳥信賴人”的美好境界。特級教師虞大明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師:為什么信賴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呢?現(xiàn)在請快速默讀課文,用“ ”畫出馮驥才對待珍珠鳥的句子,用“﹏﹏﹏”畫出珍珠鳥的句子。
學生快速掃讀,找出句子,教師在大屏幕上按人和鳥不同的表現(xiàn)分兩列出示。
師:現(xiàn)在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讀。我當馮驥才,你們當珍珠鳥,來讀讀這些句子……師:我不管你們。生:這樣久了,打開窗子,我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會兒,絕不飛出去。師:漸漸你膽子大了,就落到我的書桌上。生:我先是離你較遠,見你不去傷害我,便一點點挨近,然后蹦到你的杯子上,低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你的反應。你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我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你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fā)出嚓嚓的響聲……
虞老師(話鋒一轉(zhuǎn)):我們再來對對看,我不當馮驥才了,你們又會怎么反應?我見你們落在燈繩上,書架上,還蹦到我的杯子前喝水,我拿起雞毛撣子追你。生1:我害怕得瑟瑟發(fā)抖。生2:我躲在角落里,看你的腳步過來,將整個身子縮成一團……
這樣的轉(zhuǎn)換,緊緊圍繞“信賴”這個主題,開鑿挖掘,濃墨重彩地將“人呵護鳥,鳥信賴人”這樣的境界淋漓盡致地渲染出來??此坪唵蔚娜朔Q轉(zhuǎn)換,卻給學生鋪設來一條螺旋上升的盤山路,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峰回路轉(zhuǎn)之后,乃覺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別是一個境界,別有一番滋味,使認識層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和犀利。
三、轉(zhuǎn)換文本,感受言語樂趣
小學課文的文體多樣,以記敘文為主, 同時兼有童話、 古詩詞、說明文……許多文體可以相互轉(zhuǎn)換,風格也可以轉(zhuǎn)換。體裁的轉(zhuǎn)換,讓學生學會各種文體的特點、寫法,并在轉(zhuǎn)換中感受語言帶來的樂趣。學完了《負荊請罪》,學生學會了劇本就是通過人物對話或唱詞來推進情節(jié),刻畫人物的。敘事性課文《林沖棒打洪教頭》是學生剛剛學過的一篇課文,我讓學生把其中一個片段改寫成劇本。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很高。
這樣的文體轉(zhuǎn)換,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四、轉(zhuǎn)換再創(chuàng),突破“文本”窠臼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是一種工具?!蔽覀兘虒W中要處處立足于語言本身,挖掘文本中的詞語運用、段落結構、語言組合,有意識地設計相應的訓練點,通過模仿、借鑒,達到遷移性運用,并再創(chuàng)造的目的。
《窮人》一課,桑娜細膩的心理,作者刻畫得尤為傳神。桑娜將孩子抱回家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有自責,有害怕,有擔心,更有決斷。一大段心理活動的中間用了不少省略號,體現(xiàn)出桑娜當時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xù),也更突出了她當時的忐忑不安。一位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對“忐忑不安”一詞進行理解,體會桑娜復雜的心理,從而感受其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教師又讓學生思考:“你什么時候也感到過‘忐忑不安?”學生想到了考試考砸時,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偷玩了電腦后……
一個學生這樣寫道:是爸爸回來了嗎?他會說什么呢?誰讓你不經(jīng)過我同意偷偷玩電腦!不多看書就只知道玩?!……是爸爸進房間了嗎?……不,他還沒有進來!……我趕緊關電腦!……可已經(jīng)來不及了!為什么玩電腦的念頭就是控制不住呢?……他會批評我的!那也活該,誰叫我自作自受……嗯,被爸爸罵一頓也好,我不該不經(jīng)過他同意就自己玩,更不該沒有做完作業(yè)就去玩!”
對學生來說,借助課文,聯(lián)系實際,挖掘已有生活體驗,寫出的心理活動變化細膩而生動。這樣的文章語言表達方法的遷移練習,較好地降低了學生語言表達的難度,收獲是明顯的。
丹麥語言學家葉斯大林帕森曾說:“把孩子們投入到語言的海洋”。語文課堂要緊抓轉(zhuǎn)換的把手,讓學生多實踐、多體驗,全方位觸摸語言實質(zhì),扎實高效地實現(xiàn)語言習得的目標,體現(xiàn)語文學科特點,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