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滿
摘 要: 教點也就是“選點”,即切入點。教學內(nèi)容是一個很宏觀的概念,這就需要選取一個點。很大程度上,一堂課的效果好不好,點的選擇很重要?!斑x點”這種教學法,能使閱讀教學呈現(xiàn)豐富多彩。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它是教學有思想的獨特表現(xiàn),是教法的藝術展示,是精心研讀教材的結果,是帶領學生深度解讀的必然選擇。從學生角度來說,它是興味盎然學習的途徑,是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樂園,也是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選點”會讓課堂閱讀教學更精彩。
關鍵詞: 選點 切入點 課堂閱讀教學
前段時間臨海市第五教研區(qū)的語文教研活動在我校舉行,我們有幸聆聽了來自不同學校的幾位老師上的同一篇課文(同課異構——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七年級上冊課文),學生反響大相徑庭,我們也是深有同感。
比較這三節(jié)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三位老師的內(nèi)容是比較一致的,不管是重點還是難點處理,(在父親幫助下爬下懸崖;心理變化描寫)幾乎如出一轍,甚至有其中兩位老師的開頭導入的內(nèi)容是一模一樣的,但為什么最后給我們的感覺卻有那么大的差別呢?課后細細思量,關鍵是各位老師上課的“選點”很不一樣(即各位老師的課堂呈現(xiàn))。
教點就是“選點”,即切入點。教學內(nèi)容是一個很宏觀的概念,你的理解與你在課堂上的呈現(xiàn)肯定有一個過程,你怎么具體呈現(xiàn),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操作的過程,這時就需要選取一個點。很大程度上,一堂課的效果好不好,點的選擇真的太重要了?,F(xiàn)在流行一種動讓學生自由討論,還美其名曰學生主體的做法或者說課堂形式,我有點不敢恭維。如果教師基本可以不作為,那么要你做什么,畢竟課堂上的閱讀教學與純粹的自由閱讀是有區(qū)別的。還有一種是老師什么都講了,滔滔不絕,唯恐漏掉了什么,基本上類似于以往的“滿堂灌”,學生忙得不亦樂乎,只要老師講的基本上都記下來了,這樣效果就好嗎?其實未必,什么都講跟什么都沒講有什么區(qū)別嗎?就像一位名師說的,課堂要聚焦,否則就會沒效率。好比撒網(wǎng),網(wǎng)撒得太開,自己沒有達到“胸中有丘壑”的水平,那整堂課,就是四處挖洞,到處砸坑,最后,一口井也沒有。學生在浮光掠影的匆匆的閱讀中,累死,最后渴死,不信,看看學生茫然地看著天花板就知道了。就像我們聽到的其中的兩堂課,他們都要求學生復述課文,然后選重點,講步驟,析心理,得啟示。這樣講本身沒有什么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過來的,學生也是很配合地找啊,畫啊,說啊,但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回答問題的就是這幾個,更多的學生呢?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都變成旁觀者甚至看客。這就是課堂的問題,我們面對是全體的學生,而非幾個,為什么對我們的條分縷析學生不感興趣呢?答案就是“選點”出了問題,缺少“選點精讀”的教學設計,也就是缺少深得下去、讀得出來的教學點的挖掘。老師所要講的,學生都很熟悉了,哪兒來的興趣和熱情?如果我們在“選點”時追求一種陌生化的表達,努力尋找文章的細點、美點、深點、異點引導學生品讀,那么閱讀教學中才能深入淺出、游刃有余,效果肯定會有很大不同。
好的課堂教學,教師就是“選點”的高手。他能夠通過這個點,把學生不知不覺中吸引到文章最精彩、最精妙的部分,然后組織學生咬文嚼字、重錘敲打,品讀回味,進而延伸至課文整體面貌。通過“選點”,教師教得有厚度,學生學得有深度。
首先是內(nèi)容上的“選點”。比如其中一位老師的課堂教學呈現(xiàn):
小故事導入,其中一位老師講了孤膽英雄的故事,同樣是這個故事,這位老師是這樣處理的,有這么一個人,陷入困境時常告誡自己要一步一步來,問題就能解決了。這時懸念來了,他是誰?學生的胃口被吊起來了,他就是美國飛行員,同時也是一位心理學家,然后課件出示與莫頓·亨特有關的事件并進行呈現(xiàn)。他的什么經(jīng)歷讓他終生難忘且受用呢?第二個懸念又來了,學生始終被老師吊住了胃口,然后老師就娓娓講述故事,并且他還用文字記錄下來了,想不想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同樣的導入,第一位老師僅僅是導入,第二位老師通過“選點”,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他所講的所有內(nèi)容就全有了用處。這時學生對這個經(jīng)歷也充滿了好奇之心,要先睹為快,不等老師要求,自己就會看這篇文章。有時候想要學生自己看書,懸念制造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在內(nèi)容上,這位老師較多地用到了板塊式的呈現(xiàn),通過板塊式呈現(xiàn),他把很多信息進行了提取、整合,利于學生整體把握,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訓練了學生的全局觀念。
再比如,在教法上的“選點”。教法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語文學科的審美性決定了它是藝術的,我們通常說的語感,雖很難說清楚,卻實實在在存在著。那些生硬的灌輸,強行的牽引,粗暴的組織……依舊在課堂上橫行。這時如果選好一個點,境界就會不一樣。還以那位讓我們眼前一亮的老師為例:
在分析被困懸崖上的原因時(這塊是我們平時比較輕視的內(nèi)容,這位老師個性處理成重點,當然后來說課時那位老師說到是按兩個課時處理的),先學生說,后來板塊式呈現(xiàn),身體原因,母親訓誡,沒有自信,沒有冒險的經(jīng)歷……要求到課文里找根據(jù)(回到文本)。學生自然回到了文本,這時就不會空對空,也不會流于形式。在這部分,這位老師用到了多種教學方法。一是細節(jié)入手,對學生進行追問;二是比較入手,“我”與其他小朋友的不同;三是人物還原,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改編;四是詞語比較法,比如“蹲”與“站”的辨析,此處為什么是“蹲”而不是“站”,學生就會思考,對呀,為什么呢?經(jīng)過比較就出來了,原來是因為太害怕了,站不住了,站著要暈了,只好蹲下來。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明白了,原來詞語是不可亂用的,需要遣詞造句,比扯著嗓子喊要注意遣詞造句強多了。因為老師的引導,后來還有一位學生提出了“我”后來在懸崖上還從“蹲”變成了“伏”,(學生的主體離不開老師的主導、點撥)學生還能頭頭是道地作出解釋,天色越來越暗,“我”一個人在懸崖上越來越害怕。更厲害的是后來有一個學生還發(fā)現(xiàn)了標點的奧秘,感嘆號被發(fā)覺了……
在課堂教學中,我嘗試著“選點”教學,確實能收到不一般的效果。曾經(jīng)在楊絳的《老王》里選取一句話進行切入,找出關鍵句。學生很快就找到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再找出三個關鍵詞,幸運者、不幸者、愧怍。這里這三個關鍵詞都有所指,你知道嗎?學生馬上就能對上號。引導學生回到課文進一步體會老王的不幸,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老王諸多不幸的地方……可以說,一句話提綱挈領。又如對課文里的這句話通過改編達到辨析的目的,原文:老王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改編成:有個死了的哥哥;有兩個沒出息的侄兒。原文還啰唆,多了標點,真是這樣嗎?學生反復讀,終于發(fā)現(xiàn)了,原文有波瀾,跌宕起伏。你看至少還有個哥哥吧,有點依靠,給人心里一點溫暖,但是死了,這一點溫暖也沒有了;還好還有兩個侄兒,又有了一點希望,但是沒出息,這一點希望也破滅了。通過不同的組合,或者說,通過標點,就完全達到了不一樣的效果。這是我們平常很忽視的,“選點”讓我們有了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可以讓課堂閱讀教學“柳暗花明又一村”。
總之,讓學生閱讀課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閃爍作者獨到感受的精華文段、重點語句、關鍵字詞進行細細品析。這樣既可以在字、詞、句的咀嚼中領略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體會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語言的風格等,選點精讀達到對文章“窺一斑而見全豹”的認識效果。余映潮老師曾說:“選點精讀于大面積的語文課堂教學,于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于培養(yǎng)學生的精讀能力,都極為有益處?!?/p>
教學,其實也是一種選擇,每節(jié)課呈現(xiàn)其實都是一種選擇,從這些選擇中大抵可以看出一種教學狀態(tài)。“選點”這種教學法,能使閱讀教學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局面。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它是教學有思想的獨特表現(xiàn),是教法的藝術展示,是精心研讀教材的結果,是帶領學生深度解讀的必然選擇。從學生角度來說,它是興味盎然學習的途徑,是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樂園,也是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學生愛上語文了,何樂而不為呢,“選點”讓閱讀教學更精彩。
參考文獻:
[1]劉建德.關于課堂的思考.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蔡少軍.初中語文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nèi)容”.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劉淼.當代語文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錢衛(wèi)軍.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育理論研究,2008(2).
[7]顧德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科學化.中學語文教學,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