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吳志明
摘 要:文章通過考證及查閱大量資料,從哥特式教堂建筑結構出發(fā),通過對建筑結構特點的概述與教堂色彩意義的思考,在對塑身內(nèi)衣設計要素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探索二者的共通點,研究哥特式教堂建筑結構作為裝飾圖案及其色彩在塑身內(nèi)衣上的設計運用。
關鍵詞:哥特式;教堂建筑結構;塑身內(nèi)衣;設計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TS9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12-0102-03
Gothic Church Building Structures on Shaping Underwear Design Applications
SUN Xue , WU Zhi-ming(The Warp Knitting Technolo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and access large amounts of data, from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structure starting with the church by outl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olor Reflections o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body underwear design elements to sort on, exploring both have in common, Study Gothic church building structure as decorative patterns and colors on the body underwear design use.
Key words :Gothic; construction of a church; body sculpting underwear; desig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引言
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將建筑的三大構成因素總結為堅固、適用和美觀,認為建筑創(chuàng)作是一種理性活動,而并非物質(zhì)實體的自然形成,它包括著室內(nèi)外合理的布局、外貌的優(yōu)美、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協(xié)調(diào)、造型的整體感等。在許多建筑中,建筑師為使建筑既適于承受荷載,又保持美觀外貌,常常從人體比例形態(tài)出發(fā),因此建筑的構造布局與同樣以人體為基礎的服裝設計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將哥特式與服裝結合起來研究的學者不勝枚舉,比如劉曉萍就曾在《哥特藝術風格對現(xiàn)代服裝影響的研究》論文中,總結了哥特藝術風格,并探討了其與現(xiàn)代服裝設計之間的關系;而段嬋娟更是在《哥特藝術與服裝時尚的碰撞》一文中列舉了近幾年各大秀場哥特風的運用。但國內(nèi)外關于將哥特建筑應用于塑身內(nèi)衣設計的文獻資料一篇也沒有,對于這一想法的構思,目前還是空白。研究哥特式教堂建筑與塑身內(nèi)衣設計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塑身內(nèi)衣設計風格的突破,豐富塑身內(nèi)衣風格。
一、 哥特式教堂建筑概述
(一)哥特式教堂建筑結構特點
哥特時期的教堂,既顯示出數(shù)學的非凡壯觀,又顯示出比例與協(xié)調(diào)不可擊敗的力量。這一時期的教堂建筑將內(nèi)外分解成有韻律,由同等氣息賦予生命的量,使統(tǒng)一的精細比例處處得以貫徹。
整個教堂突出垂直線條構圖,用線條構成大面積的幾何圖案,這種精美的幾何圖案往往存在于教堂的拱頂之中。由于美觀的需要,建筑師往往超出結構的需要,在拱頂上用拱肋形成裝飾網(wǎng)架,形成扇形、菱形、三角形等幾何模式。(圖1)
哥特式教堂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出現(xiàn)了新的結構方式:尖拱和肋架拱頂。具有不同幾何曲率的哥特拱頂能在保持原高度不變的情況下變換寬度,使某一拱廊比其他拱廊的柱距更近一些,而其拱頂仍在同一水平面上。這種結構方式既豐富和方便了室內(nèi)空間的塑造,又保持了建筑外部造型的完整。而由無數(shù)根肋架形成的垂直線條,使教堂的內(nèi)部充滿了幾何色彩。
與內(nèi)部相同,哥特式教堂的外部也是由垂直線條統(tǒng)貫,一切造型部位和裝飾細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頂為合成要素,創(chuàng)造出整齊、單純、統(tǒng)一的空間。(圖2)
這種新的結構方式使教堂內(nèi)部的結構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線條構成著所有部分,使空間顯得極為高聳,象征著對天國的憧憬,給人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精神感。哥特式教堂體現(xiàn)著一種成熟而一貫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所有的局部和細部上都明顯地流露出來,它把造型復雜、裝飾繁密的龐大建筑物統(tǒng)一為一個整體,看似純粹裝飾的構件,實際都是構成重量平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哥特式教堂建筑結構中顏色的寓意
13世紀,教皇英諾森三世引入了一套適合教堂禮儀的色彩體系,這對教堂裝飾的影響重大。1570年,教皇又制定了以白、紅、綠、紫、黑為主的五色系統(tǒng),不同的顏色具有不同的符號寓意。比如白色象征著信仰,純潔,無罪,童貞,慶典,榮耀,圣潔;而紅色則代替慈善,愛,受難,殉道;綠色則預示著希望和永生;紫色代表了悔罪和謙卑;黑色則是莊重與權威的象征。這五種顏色被大面積的運用于教堂內(nèi)部的結構框架與圖案裝飾上,絢麗的色彩搭配營造出濃厚的宗教氣息。
二、塑身內(nèi)衣的設計要素
雖說“服裝是流動的建筑”,二者在設計中可以相互借鑒。但塑身內(nèi)衣畢竟是以人體為標準,在兼具美觀的同時,必須具備功能性,達到既塑身、又穿著舒適的效果。
(一)色彩設計
由于塑身內(nèi)衣較為特殊,需要貼體穿著,為使之與外衣協(xié)調(diào),在設計塑身內(nèi)衣時,色彩就有一定的要求。在設計塑身內(nèi)衣時,通常采用與膚色相近的裸色或是淺色系,如淡粉色、淺藍色或白色等,這類顏色的塑身內(nèi)衣穿在外衣里面不會暴露,容易獲得顧客的青睞。當然,黑色與艷色的塑身內(nèi)衣也有一定的市場,這主要是由于顧客將其搭配深色的外衣使用。在設計艷色塑身內(nèi)衣時,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大面積整幅使用單種艷色系面料;二是將兩種艷色系顏色進行拼接,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是使用到兩種以上的艷色系,則最好采用局部小面積艷色拼接的手法,小塊面顏色分割的越多,越容易降低視覺沖擊力,否則多數(shù)量大面積艷色的面料混合使用,會產(chǎn)生眼亂繚亂之感,影響美觀。
(二)款式設計
塑身內(nèi)衣在款式上可分為背心、胸衣、減腰衣、特別支撐文胸這四種。而每種不同款式的塑身內(nèi)衣在功能上也不盡相同。
1.背心式塑身衣
背心式塑身衣內(nèi)部有一個內(nèi)藏式軟胸罩。大致可分為五種,第一種為無吊帶式,這類款式為高強度塑身背心,可搭配無肩帶外衣,使軀干變得纖細瘦長;第二種為吊帶式,通常為中低強度塑身功能;第三種為運動式,是通常我們稱之為跨欄背心的款式,肩帶較寬;第四種T字后背式可搭配無袖外衣穿,后背露肩胛骨;最后一種短袖式,袖長可變化,有小探肩式,也有短袖,冬季款袖長過肘關節(jié)。
2.胸衣款塑身內(nèi)衣
胸衣款塑身內(nèi)衣通常有文胸痕跡式、無肩帶式、軀干式胸衣三種類型。有文胸痕跡式塑身衣在穿著時無須再穿文胸;而無肩帶式通常穿在無肩帶的外衣下,讓軀干顯得纖瘦平滑;軀干式胸衣的功能性最強,能使軀干收束的纖細柔美,曲線盡顯。
3.減腰衣
減腰衣顧名思義,是從文胸下開始到臀部以上的一種束腰衣。有時有系帶,有時則用一排鉤眼扣開合,內(nèi)部會加上龍骨,以加強塑身效果。穿上減腰衣后,腰圍會縮小。
4.特別支撐文胸
最后一種特別支撐文胸通常有無肩帶和帶有活動肩帶兩種,這類塑身內(nèi)衣帶有側翼支撐條,比一般文胸有更強的支撐作用,對胸部能有更好的聚攏效果??钍椒譃樯頥式、半罩式、無縫式三種。
三、哥特式教堂建筑結構在塑身內(nèi)衣設計上的運用
(一)在哥特式教堂建筑結構特點下衍生出的裝飾圖案設計
哥特式教堂建筑結構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可以歸納為輻射式、火焰式、盛飾式、垂直式等4種結構特點。這些在保證教堂建筑穩(wěn)定性和平衡性中產(chǎn)生的裝飾風格及設計手法,與同樣以人體為支撐點,貼合人體結構,具備功能性的塑身內(nèi)衣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不同時期的結構特點有著不同特點的裝飾風格,因此可以將這四種結構作為裝飾圖案應用在塑身內(nèi)衣不同部位的設計中。
1.輻射式
輻射式主要指的是哥特式教堂上巨型玫瑰花窗中的一根根放射狀輻條,在光的配合下,這種放射狀的輻條使建筑產(chǎn)生一種玲瓏剔透的裝飾效果。提取玫瑰花窗中的放射狀輻條,通過圖案的組合、簡化(圖3),采用鏤空的設計手法,可以將其運用在塑身內(nèi)衣的側縫設計上,由一根根放射狀線條組成的圖案向腹部中心聚攏,既可以達到造型上的美觀,又可以將視覺中心點集中在腹部,達到顯瘦的視覺效果(圖4)。
2.火焰式
這一風格從14世紀下半葉一直持續(xù)至16世紀,它的特點是哥特式花窗中由兩條雙反曲線構成的向上飛騰的火焰形裝飾圖案,將巨大的拱券、拱肋和柱子連為一體,在室內(nèi)外的拱券和墻面、塔尖上采用火焰形狀的裝飾(圖5),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運用在塑身內(nèi)衣的設計上,可以使塑身內(nèi)衣達到挺拔的效果,拉長人的身形?;鹧嫘螤畹膱D案可以通過平移、翻轉等手法造成大面積的鏤空,作為裝飾圖案應用在塑身內(nèi)衣的前片或后片處,建筑感十足。(圖6)
3.盛飾式
這種裝飾風格,拋棄了建筑中厚重的墻體,其特點是使教堂呈現(xiàn)出極為富麗的效果。前期表現(xiàn)為幾何式階段,由一根根框架結構構成豐富多樣的幾何圖案;到了后期,線條較為流暢,則被稱為曲線形階段(圖7)。通常塑身內(nèi)衣在具有文胸塑造胸部造型功能的基礎上,必須同時具有收束腰部、腹部,調(diào)整胸、腰曲線的功能。而教堂曲線形的結構特點與塑身內(nèi)衣收腰,凸顯女性S型曲線的造型相得益彰,因此盛飾式的裝飾特點可以運用在塑身內(nèi)衣的腰線及胸線處。圖8將黑色彈性面料與蕾絲面料拼接,在腹部運用龍骨做成的曲線線條架構出鏤空圖案,將女性的柔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4.垂直式
垂直式教堂建筑結構因其強調(diào)建筑的垂直型而得名。它以平面的、線性的圖案來代替前面幾種具有立體感的裝飾。建筑中大量采用了垂直線條,柱子與拱券連為一體。以長方形花窗代替圓形花窗,搭配扇形拱頂,無限延展每一單元結構,完美地與整塊垂直式花窗相銜接(圖9)。垂直式的結構特點具有向上挺拔的效果,若是在塑身內(nèi)衣的設計上將垂直的線條在分割線部位應用得當,運用服裝史中原本被拿來當裙撐的魚骨作為元素,則可以構建出夸飾、囂張的女性符號,使塑身內(nèi)衣的款式具有強烈的識別性,并且更加突出女性的線條。如骨架般的設計,無論是放在塑身內(nèi)衣的任何部位,都會讓人充滿無限的遐想。(圖10)
(二)在哥特式教堂建筑顏色寓意下衍生出的色彩搭配設計
哥特式教堂建筑里每一種顏色都有著深刻的寓意,在塑身內(nèi)衣的設計中也是一樣,不同的顏色會產(chǎn)生不同的服裝風格。以教堂中五種主要顏色:黑色、紅色、白色、綠色、紫色為例,塑身內(nèi)衣中黑色象征著性感與神秘;紅色則代表了熱情與奔放;而白色則象征著純潔優(yōu)雅;綠色代表了清新文藝;而紫色則是高貴的代表色。除了使用單色系之外,還可以采用拼接的設計手法,同樣可以打造出輕盈通透、修長纖細、造型豐富、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在使用拼接的手法時,本著顏色“多則亂”的設計原則,可以將其分為兩種情況。
1.兩種顏色的拼接
兩種顏色拼接時,既可以使用黃和紫、紅和綠、橙和藍等幾組互補色、對比色來造成強對比的視覺沖擊力(圖11),營造時尚性感的風格;又可以采用同類色、鄰近色、類似色來營造弱對比的視覺效果(圖12),體現(xiàn)女性溫柔柔美的特質(zhì)。以色彩來達到強調(diào)或是調(diào)和的作用,可以起到輔助塑身內(nèi)衣造型和面料的效果,使塑身內(nèi)衣的建筑風格更加強烈,凸顯女性的形體美。
2.兩種以上的顏色拼接
哥特式教堂中大面積的色塊和絢麗多彩的顏色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要素。在塑身內(nèi)衣的設計中,可以將不同顏色的小色塊拼接在一起,集中在胸部、腰部、腹部等關鍵部位,不僅豐富多彩,還美觀時尚。在局部使用多種小面積色塊的拼接,可以起到點綴的裝飾效果,將視覺中心點吸引到能夠表達女性線條的部位,起到強調(diào)女性特征的目的。
四、 結語
21世紀,女性對于塑身內(nèi)衣有更多的要求,這跟今天的穿衣風格有很大關系。需要穿著合體衣服的場合越來越多,一般的文胸和內(nèi)褲,無法實現(xiàn)“完美”或“體形更好”的效果。
哥特式建筑是哥特式風格藝術史上一個最具代表的環(huán)節(jié),它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堂的建筑結構、圖案、色彩在具有裝飾功能的基礎上,還帶有一定的視覺符號及文化象征意義。內(nèi)衣設計師在深入了解不同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結構風格及教堂中五顏六色的色彩寓意基礎上,透過教堂建筑來尋求設計靈感,將其運用到女性塑身內(nèi)衣的設計中,學習借鑒不同門類的藝術,可以開闊設計思路,加深對于塑身內(nèi)衣設計內(nèi)涵的理解,才能設計出符合當下消費者審美及迎合市場需要的塑身內(nèi)衣。
參考文獻:
[1] 魏澤松.建筑空間與人體表現(xiàn)[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4.1.
[2] 張夫也.外國建筑藝術史[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1.
[3] 安東尼·C·安東尼亞德斯.建筑學及相關學科[M].崔昕 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3.
[4] 于曉丹.內(nèi)衣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
[5] 印建榮.內(nèi)衣結構設計教程[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1).
[6] 凱倫·W·布萊斯勒|譯者:秦寄崗.百年內(nèi)衣[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1).
[7] 劉曉萍. 哥特藝術風格對現(xiàn)代服裝影響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10).
[8] 段嬋娟.哥特藝術與服裝時尚的碰撞[J].藝海,2013(6).
[9] 張亞茹.服裝與建筑在哥特風格中的和諧統(tǒng)一[J].黑龍江紡織學報,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