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馬殿群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 骨科,北京 100045)
1例經(jīng)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復位融合術治療小兒鵝頸畸形圍手術期護理
王 珊,馬殿群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 骨科,北京 100045)
患兒男性,6歲8個月,以”走路不穩(wěn)進行性加重6個月”為主訴入院。否認頭頸部外傷史。入院查體:步態(tài)不穩(wěn),雙下肢肌力3~4級,右下肢肌力減弱較明顯。 CT示“顱底-寰樞椎節(jié)段骨性椎管狹小,硬膜囊受壓”。入院診斷:寰樞椎固定性前脫位合并延脊髓病。先試行全麻下顱骨牽引復位,牽引重量 5kg(體重 30kg),持續(xù) 15min,顱骨牽引10d,拍頸椎側位片未見明顯復位。遂于全麻下行“一期經(jīng)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復位融合術”。術后頭頸胸支具固定枕頸部,帶氣管插管送入PICU,呼吸機輔助呼吸,抗感染、鼻飼、口腔護理等,術后d4拔出氣管插管,轉回骨科病房繼續(xù)鼻飼及口腔護理,術后d7拔出鼻飼胃管,咽后壁一期愈合。下地行走步態(tài)較術前穩(wěn)定。
(1)顱骨牽引護理:患兒取臥位,在頭部兩側放置沙袋,保持頭頸部處于正立位。牽引過程中注意始終保持牽引繩、頭、頸和軀干成一直線。觀察顱骨牽引針孔處滲血、分泌物及其周圍皮膚情況,保持頭部皮膚清潔。牽引重5kg,保持牽引錘懸空,牽引繩上不能放置任何物品,以免影響牽引效果。告知家長維持有效牽引的重要性,牽引重量根據(jù)病情遵醫(yī)囑調(diào)節(jié).不可隨意增減。(2)心理護理:患兒年齡較小,語言表達能力差,常表現(xiàn)為哭鬧、抗拒治療。我們每天安排講故事、聽音樂、學唱兒歌等互動環(huán)節(jié),責任護士每天給配合治療的患兒床頭貼卡通貼紙以示鼓勵,充分調(diào)動了患兒治療的積極性。(3)口腔護理:術前3d每日用 0.02%醋酸氯己定于三餐后及睡前漱口,每次5ml。由于手術為口腔入路,口咽部結構復雜,因此術前請口腔科醫(yī)生會診,徹底消毒牙齒及牙齦。術前了解有無鼻竇炎、牙齦炎、咽喉炎等口腔鼻腔疾患,如有相關疾病,需及時處理。
(1)呼吸系統(tǒng)訓練:如:深呼吸、吹水泡訓練、吹氣球或吸氣鍛煉器練習及有效咳嗽練習。(2)排便訓練:行床上大小便訓練,防止術后排便排尿困難。(3)張口訓練:在護士指導下使患兒最大限度張大口腔,使口腔周圍的肌肉松弛,防止術中長久撐開口腔導致下頜關節(jié)脫位及肌肉痙攣。(4)表達訓練:訓練患兒學習用手勢及寫字交流,也可以使用面部表情表達不適感,以代替術后的發(fā)音困難。
本例術后的特殊護理包括:(1)病情觀察: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注意呼吸頻率、節(jié)律、深淺度,氧飽和度保持>95%。密切觀察有無嗆咳、聲音嘶啞,并與術前對比;觀察頸部有無血腫。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觀察四肢動度,感覺情況。(2)呼吸道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掌握正確的吸痰方法:每次吸痰≤15s;密切觀察血壓、呼吸、氧飽和度,如有異常,立即停止吸痰。每4h霧化吸入1次,濕化痰液,促進排出。(3)口腔護理:術后0.9%氯化鈉 40ml加慶大霉素 16萬單位,1次/h口腔噴霧,每日消毒噴霧器并更換噴霧液,口噴前清除口腔分泌物,先試噴,確認有霧。噴霧冰箱保鮮,24h有效。術后7d停止,每日早晚各行一次口腔護理。(4)營養(yǎng)支持:胃管在術后護理尤為重要,以減少感染幾率。術后d5鼻飼溫開水,每次約200ml,3次/d;術后d6鼻飼全營養(yǎng)素,每次200ml,3次/d,注入全營養(yǎng)素前后應注入適量溫開水,保持胃管的通暢,防止堵塞。 根據(jù)患兒情況逐漸增加。5~7d拔除胃管后進流食、半流食至普食。(5)體位護理:術后寰樞椎相對穩(wěn)定,翻身時戴好頸托,勿使頸部過伸或旋轉,保持頭、頸、軀干平行;拔除傷口引流管后5~7d可坐起,佩戴支具可下床活動。(6)功能鍛煉:指導患兒盡早活動,如練習深呼吸、上肢及下肢運動,減少并發(fā)癥,并增強患兒及家長信心。
術后佩帶支具3~4個月。避免頸部活動,禁止做低頭、仰頭、旋轉等動作,避免長時間看電視、看書,防止頸部疲勞,避免高枕、軟枕,保持頸部功能位。術后3個月禁止負重,抬重物;堅持功能鍛煉。
經(jīng)口咽前路松解及后路融合手術以感染為較常見的并發(fā)癥,Jones等[1]報道傷口感染率可高達 31.6%,我們認為預防感染最主要的措施在于:患兒年齡小,配合程度,心理護理以及術前準備充分,嚴格的口腔消毒,術中動作輕柔、準確、細致,嚴格無菌操作,術后精心口腔護理,并加強抗感染和全身支持療法。感染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本例患兒無感染發(fā)生。我們的護理對促進患者的康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達到了預期效果。
[1]Jones DC,Hayter JP,Vaughall ED,et al.Ompharyngeal morbility following transoral approaches to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8,27 (4):295-298.
2017-02-27
2017-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