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鳳仙,高明昕,張瑤琴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骨科,江蘇蘇州 215004)
動機性訪談式健康教育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
蔣鳳仙,高明昕,張瑤琴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骨科,江蘇蘇州 215004)
骨質疏松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征,致使骨骼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常見于老年人[1]。藥物是治療骨質疏松的主要手段,但是患者的用藥依從性較差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國外相關研究顯示[2],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藥物治療依從性僅為16%~24%。本研究采用動機性訪談式健康教育,在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服藥依從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報告如下。
2015年7月~2016年7月,抽取本病區(qū)老年骨質疏松女性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69±9.2歲;干預組年齡72±11.5歲。納入標準:①符合2000年中國老年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中國人骨質疏松建議診斷標準;②意識清楚、交流正常,自愿配合此項研究者;③經服藥不依從篩查表(Morisky服藥依從量表)[3]篩查為依從性差或有不依從風險的患者。排除標準:①經研究者解釋后表示拒絕參加者;②患有嚴重的心肺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多發(fā)性骨髓瘤、骨轉移瘤等嚴重影響骨代謝疾病者;③醫(yī)務工作者;④正在服用激素類藥等嚴重影響骨代謝藥物治療的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干預藥物:住院患者遵醫(yī)囑靜滴密固達治療,出院口服VitD 800U+鈣劑1200mg,服用頻率、劑量一致,無差異。(2)干預方法:參與研究的均為病房高年資護士,均接受相關骨質疏松、動機性訪談理論知識及技巧的培訓。①對照組護士采用口頭宣教的方式,分別在患者入院后24h內、入院后d2、出院前24h內、出院后每月電話隨訪1次,連續(xù)3個月,向患者講解骨質疏松的定義、原因、治療、飲食、生活方式、防跌倒等內容。②干預組宣教同對照組,宣教方式采用動機性訪談式教育。以Richard Gray等[4]編寫的依從性干預手冊為指導。第1次:主要詢問患者疾病的癥狀、主觀感受以及治療經歷,旨在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并逐漸將訪談的焦點鎖定在患者服用抗OP藥物話題,并全面評估患者在過去1個月內的服藥行為。第2次:引導患者描述在過去的治療過程中,服藥的意愿和信心,引導其表達對藥效的感知、服藥重要性的看法及服藥過程中遇到或者擔心的問題。第3次:主要是回顧總結并評價患者服藥中遇到的疑慮,幫助患者有效解決。(3)評價方法:在患者干預前和出院后1個月、3個月分別評估其服藥信心[4]、服藥意愿[4]、服藥依從性[5]。服藥依從信心及意愿均采用1~10級評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服藥依從信心及意愿越強。服藥依從性表[5]共6個條目,主要詢問患者在過去1個月內“按醫(yī)囑要求的次數、時間、劑量、種類服藥”,“斷藥或停藥”,“忘記服藥”等方面發(fā)生的頻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滿分30分、得分<30分說明在次數、時間、劑量、種類、堅持服藥及忘記服藥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患者未能完全按醫(yī)囑服藥,視為服藥不依從。
表1示,入院時對照組和干預組的服藥信心、意愿、依從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干預組在出院后1個月、出院后3個月的服藥信心、意愿、依從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評分比較
動機性訪談的核心任務是通過與患者的交談與討論,由患者自身進行利弊權衡,明晰行為裨益,從而加強患者行為改變的意愿和信心。其特點是不強迫及評價患者,在對患者進行干預過程中,患者不會感覺到壓迫,完全遵從患者自身意愿,通過使其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使患者自身產生改變的意愿,此種方法可激發(fā)患者內心自身改變的潛能,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和堅持改變不良的行為[6]。本文結果所示,動機性訪談式教育對提高患者服藥相關信念是有效的,且研究顯示效果至少可以持續(xù)3個月。這也為今后醫(yī)護人員在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實踐中提供了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通過提供個體化的訪談教育,促使患者主動參與到自身疾病的管理和服藥行為管理中,以保證藥物治療的效果。
[1]楊愛萍,王君俏,劉邦忠,等.上海市郊區(qū)絕經后婦女預防骨質疏松行為水平的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2):3849-3853.
[2]Downey TW,Foltz SH,Boccuzzi SJ,et al.Adherence and persistence associated with the phamacologic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a managed care setting[J].South Med,2006,99:570-575.
[3]Morisky DE,Green LW,Levine DM.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Med Care,1996,24:67-74.
[4]Gray R,Gournay K,David A.QUATRO:Adherence Therapy-Training and Treatment Manual[M].London,2001.
[5]孟靜.動機性訪談對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效果研究[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1.
[6]李利娜,裴大軍,李梅,等.動機性訪談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管理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179-182.
2015年度蘇州市科技發(fā)展計劃指導項目(SYSD2015096)。
2017-06-25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