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勇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療效及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李長勇
目的 研究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效果及對胃腸功能的影響。方法 100例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進行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進行治療, 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胃泌素與胃動素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P<0.05)。結論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效果顯著, 能夠縮短患者手術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 在臨床上值得廣泛推廣。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老年結直腸癌;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
臨床上治療直腸癌的金標準為直腸系膜切除術, 但是采用開腹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慢等諸多缺點, 所以在應用過程中受到了較大限制[1]。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在老年結直腸癌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本研究對其治療效果進行了探究, 總結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本院進行治療的100例老年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觀察組患者男33例, 女17例;平均年齡(56.21±8.26)歲。對照組患者男34例, 女16例;平均年齡(56.05±8.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腫瘤直徑過大, 預測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存在困難或者中轉開腹手術治療者;因為腸梗阻或消化道大出血需要進行急診手術者;伴有肝轉移現象出現, 需要進行部分肝切除術者;不愿參與研究者;腫瘤與肛門之間的距離<5 cm, 并且需要進行Miles手術者;出現廣泛性轉移, 需要進行腫瘤姑息切除者。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對患者進行硬膜外持續(xù)麻醉, 將手術切口做在患者下腹部正中位置, 首先進行開腹探查操作, 切除腫瘤組織, 對淋巴結組織進行清掃,對引流管進行常規(guī)留置, 對手術切口進行逐層縫合。在進行保肛手術操作時, 通常會選擇在腫塊遠端對遠端直腸進行縫合處理, 然后再采用管狀吻合器對近端腸管進行吻合處理。術后要給予患者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進行Trocar穿孔, 將二氧化碳氣腹建立起來, 首先對患者的腹腔進行仔細探查, 提起乙狀結腸, 將患者的腫瘤位置作為依據, 對腸系膜血管進行分離處理, 將其采用鈦夾夾閉并離斷, 對離腸系膜下血管、周圍脂肪結締組織采用超聲刀進行分離處理, 對淋巴組織進行清掃, 在進行分離操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患者的雙側輸尿管進行顯露, 給予其相應保護。將患者的結腸外側腹膜采用超聲刀進行分離,對結腸肝曲或者脾曲進行充分游離, 以此來促使吻合口處于完全松弛的狀態(tài), 切除腫瘤組織, 根據腫瘤的位置, 要切開腹壁切開5 cm左右, 以便于更好的取出切除的標本, 然后再從腹壁中將腸管殘端牽出, 進行體外吻合后, 再將其納入到腹腔中。完成手術后對患者腹腔采用生理鹽水進行徹底沖洗,并且常規(guī)采用吡柔比星與抗生素對其進行治療, 以此來預防腹腔種植, 起到良好的抗感染作用。對引流管進行常規(guī)放置,將手術切口縫合起來。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情況, 主要包括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胃泌素與胃動素水平進行對比分析。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11.45± 15.57)min, 顯著短于對照組的(188.98±18.78)min(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45.67±6.89)ml, 少于對照組的(98.12±7.12)ml(P<0.05)。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0.24±2.78)d, 顯著短于對照組的(19.9±5.78)d(P<0.05)。觀察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為(2.21±0.34)d, 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67±0.23)d(P<0.05)。
2. 2 兩組胃泌素與胃動素水平對比 治療后, 觀察組的胃泌素為(238.68±17.99)pg/ml, 胃動素為(78.56±10.45)pg/ml, 對照組的胃泌素為(159.82±12.18)pg/ml, 胃動素為(57.12±7.22)pg/ml,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胃泌素與胃動素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 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 1例術后切口感染, 1例肺部感染, 1例腸梗阻, 1例吻合口瘺, 1例深靜脈血栓,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5/50);對照組患者中, 2例術后切口感染, 3例肺部感染, 2例腸梗阻, 3例吻合口瘺, 2例深靜脈血栓,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4%(12/50)。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結直腸癌屬于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 臨床上通常會采用手術根治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 傳統(tǒng)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根治術屬于兩種常見的手術方式[2-6]。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對老年結直腸癌患者進行治療不能獲得顯著的效果, 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大、患者術后恢復慢、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等諸多缺點,不利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7-9]。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 在腹腔鏡探頭直視下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能夠更好的分離結腸組織周圍組織與血管[4]。其次, 該手術操作簡單, 不會對患者的局部組織造成較大損傷, 主要表現為手術時間短, 術中出血量少[10,11]。除此之外, 在腹腔鏡下手術切除效果與開腹手術的切除效果相當, 并且腹腔鏡術后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更短。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胃泌素與胃動素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P<0.05)。
綜上所述,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效果顯著, 能夠縮短患者手術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在臨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
[1] 劉鵬飛. 研究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療效及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當代醫(yī)學, 2016, 22(24):15-16.
[2] 陳嵩, 李錚宇, 陳超群.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分析.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6, 37(1):16-17.
[3] 侯杰, 羅蘭, 劉偉新. 老年人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效果的比較. 中國老年學, 2013, 33(9):2141-2142.
[4] 田清明. 開腹與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在老年患者中的對比研究.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2(34):7018-7019.
[5] 肖庭輝, 張冠南, 肖毅, 等. 老年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安全性評價. 腹部外科, 2013, 26(4):251-253.
[6] 肖飛, 胡波, 宋亞鋒.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療效及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中國老年學, 2015, 35(14): 3935-3936.
[7] 黃勇, 朱宣進, 劉建偉. 腹腔鏡手術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安全性.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5, 31(4):556-558.
[8] 徐金明, 黎可, 童富云, 等.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結直腸癌患者的療效觀察及對胃腸功能的影響研究.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14(s1):146-147.
[9] 唐乙心. 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和開腹手術臨床對照研究.浙江大學, 2016.
[10] 鄭千義.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療效及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文摘版:醫(yī)藥衛(wèi)生, 2015(10):265.
[11] 趙文河, 任光輝, 李紅霞. 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胃腸功能與并發(fā)癥的影響. 醫(yī)學綜述, 2016, 22(22): 4565-45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2.029
2017-03-24]
118000 遼寧省丹東市中心醫(yī)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