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莉,國 華,張雪亮
(1.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理論探討】
湖北麻城“藥王”王叔和初探?
成 莉1,國 華2△,張雪亮1
(1.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中國民間常把救人危難、醫(yī)術高超的醫(yī)生比喻成“藥王”,因各地民俗不同故信奉的藥王也不一樣。湖北麻城一帶供奉的“藥王”是魏晉時期的名醫(yī)王叔和。王叔和“藥王”稱號雖來自民間傳說,但有其深厚的民間基礎?!八幫酢蔽幕从吵鋈藗儗γt(yī)的尊崇,也寄托著人們祈求健康、祛病延年的美好愿望。
湖北麻城;藥王;王叔和
“藥王”一詞最早見于東晉時佛經譯本中的“藥王菩薩”。隋5嘉祥大師疏《法華經》說:“藥王者,過去世以藥救病,因以為名。”藥王菩薩慈悲為懷,救人危難,故民間常把同樣能救人危難、醫(yī)術高超的醫(yī)生比喻成“藥王”。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藥王不止一個,大家熟知的“藥王”有神農、扁鵲、華佗、孫思邈、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邳彤等。而在湖北麻城一帶,供奉的“藥王”則是魏晉時期的名醫(yī)王叔和。
王熙,字叔和,約生活于公元177~公元280年間,山陽高平人,曾任三國魏太醫(yī)令,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yī)家和脈學大師。王叔和將漢代名醫(yī)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重新編次,整理補充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對張仲景學說的保存和流傳起到重要的作用。王叔和還匯集了自《內經》以來有關脈學的經典論述及重要方法,綜合編撰成《脈經》一書,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總結脈象24種,又論述三部九候、寸口脈等,對中醫(yī)脈學的影響非常大。
有關王叔和的生平事跡,正史中無傳,記載其生平的文獻也非常少。如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文:“近代太醫(y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1]”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26《食治·序論》中有提到:“高平王熙稱: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又食啖鮭肴,務令簡少,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飲食,每令節(jié)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至暴疾,仍為霍亂。又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須慎肥膩、餅臛、酥油之屬,此物與酒漿、瓜果理極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因春、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jié)故也。又魚鮭諸腥冷之物,多損于人,斷之益善。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膽干,肌體潤澤。卒多食之,亦令臚脹、泄利、漸漸自已。[2]”
宋·周守忠《歷代名醫(yī)蒙求》中收錄《高湛養(yǎng)生論》中的內容,有提到“王叔和,高平人,博好經方,尤精診處,洞識攝生之道,深曉療病之源。采摭群論,撰成《脈訣》十卷,篇次張仲景方論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至今行用。[3]”
日本·丹波康賴《醫(yī)心方》卷29《四時食禁第三》引“《養(yǎng)生要集》云:高平王熙叔和曰:夏至迄秋分,節(jié)食肥膩餅臛之屬,此物與酒水瓜果相妨,當時不必皆病,入秋節(jié)變,陽消陰息,寒氣總至,輒多諸暴卒病癘。由于此涉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jié)故也。而或人以病至之日!但謂是受病之始,不知其由來者漸也。[4]”
宋·林億等校訂《脈經》序:“臣等承詔,典校古醫(yī)經方書,所校讎中,《脈經》一部,乃王叔和之所撰集也。叔和西晉高平人,性度沉靖,尤好著述,博通經方,精意診處,洞識修養(yǎng)之道,其行事具唐甘伯宗《名醫(yī)傳》中。[5]”
這些資料僅提到了王叔和的生存年代和籍貫,那么王叔和“藥王”的稱號是怎么來的呢?筆者前往湖北麻城進行了實地調研,探訪王叔和“藥王”稱號的由來。
2.1 王叔和“藥王”稱號的由來
筆者到湖北麻城后走訪當?shù)鼐用瘢私獾酵跏搴汀八幫酢狈Q號的來源,主要是民間傳說。傳說公元220年魏國建立后,曹操重視啟用各種人才,王叔和便以其高超的醫(yī)術當上了魏國的“太醫(yī)令”,專為宮廷和朝中士大夫診脈看病。由于他精通藥理,進京3年后在一次藥理競技中奪魁,被敕賜“藥王”稱號。此說暫無史料支持,但當?shù)赝跏献遄V中卻有關于王叔和“藥王”的蛛絲馬跡。
2.2 王氏族譜與麻城縣志
筆者找到了湖北麻城市白果鎮(zhèn)樓子村王氏家族所藏的道光二年所修王氏族譜,其中前面的序言有云:“余母族王氏,晉神醫(yī),敕賜‘藥王’。王公字叔和。公之苗裔也,歷傳自五代,至唐、至五季而宋、而元、而明、而清。十有余朝,千有余歲矣?!?/p>
在序后的“叔和公”介紹中,也提到“生卒未詳,葬于老爺山。祖,西晉人也,世居山西澤州府高平縣,及元帝渡江,五胡亂華,北方震蕩,祖乃渡河南徙,避居于此焉。外人有據(jù)野史謂,祖徙豫章,屬今江西者。不知江西之名,豫章乃其后也。《春秋傳》:‘吳伐楚,自豫章興楚夾漢?!抛ⅲ涸フ拢瑵h東江北,地名,今考與圖,惟黃麻等處,實當之。然則此處之為豫章,已先江西而得名。而謂我祖之居豫章者,益可信其實居于此也。祖以神醫(yī)壽世,朝廷敕賜‘藥王’,今藥王墳、藥王廟、藥王沖,其名所由來也。歷傳至宋,子孫綿延不絕,但國祚屢遷,兵燹屢熾,譜牒失散,世系難稽一線之傳。至元乃有子林公今闔族群奉為一世云?!?/p>
族譜中的記載與傳說十分接近,都說是朝廷“敕賜”,但是正史中完全找不到相關記載。
近代著名醫(yī)史學家宋大仁先生在“偉大醫(yī)學家王叔和的生平與遺跡的考察并論述其脈學成就”一文中提到:“查閱新洲王氏族譜所載,元明下之事頗詳,元明以上之事,去古較遠,證據(jù)似嫌不足,斯譜能否稱為信譜,有待進一步研究。[6]”
在湖北麻城的縣志中有如下記載:光緒八年版《麻城縣志》《丘墓》:“晉名醫(yī)王叔和墓,位于縣南三十余里的青龍區(qū)。相傳王系本邑人,為一代醫(yī)宗,著有《脈訣》諸書行世,后人欽慕之,名其地為藥王沖?!?/p>
1993年版《麻城縣志》在文物、名勝欄目載:晉名醫(yī)王叔和墓,位于縣南30余里的青龍區(qū),王系本邑人,為一代醫(yī)宗,著有《脈經》行世。
2011年版《麻城縣志》在“前志補遺”中載:王叔和(201~280),名熙,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兩城)人,官至魏太醫(yī)令。三國曹魏時,王叔和任太醫(yī)令,主持進內醫(yī)政,并直接為皇帝治病。任太醫(yī)令時,致力于醫(yī)學典籍的整理工作,把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遺稿整理、編次、校訂、補充,去蕪存精,并補入《辨脈》《平脈》《傷寒例》3篇內容,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從而使這一名著得以流傳。王叔和是脈學創(chuàng)始人,其著作《脈經》是中國醫(yī)學史上第一部脈學專著,該書共10卷10萬多字,吸取了扁鵲、淳于意、張仲景等前人的脈診理論和學說,加上本人長期的臨床經驗,首次對脈學理論作了較系統(tǒng)、全面的論述,奠定了脈學的基礎。王叔和還撰有《脈訣》《脈賦》《張仲景藥方》等書,其醫(yī)術高明,醫(yī)德高尚,救困扶危,治過許多疑難病癥,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其晚年寓居麻城,公元280年逝世,葬于麻城白果老爺山。為紀念這位偉大的醫(yī)學家,后人在山上建有藥王廟,并將附近村莊改名“藥王沖”。
2.3 當?shù)赜嘘P“藥王”的風俗
麻城當?shù)氐睦蠣斏缴嫌型跏搴偷哪沟?。在附近幾百米外有供奉王叔和的藥王廟。據(jù)當?shù)厝苏f,十里八鄉(xiāng)的民眾把王叔和奉為健康之神,每當家人或親友患病都要到藥王墓前祭拜,乞求早日康復。每年清明節(jié)和農歷四月廿八(藥王菩薩生日),老爺山上人山人海,朝拜藥王的香客成千上萬,有時候整個山坡全都站滿了人,連跪都沒地方跪。藥王墳前,常常是連續(xù)好幾天香煙升騰不絕,整個夜晚火光沖天,景象非常壯觀。
這次在藥王墓前拍攝時就看到,墓前的香爐香火不斷,蠟油積了厚厚一層,還有焚燒不完全的“有求必應”牌匾。
“藥王”一說,是民間百姓對醫(yī)術高超、救死扶傷醫(yī)家的尊稱。湖北麻城供奉的“藥王”是魏晉時期的名醫(yī)王叔和。王叔和晚年寓居在麻城,作為一代名醫(yī),他不僅留下了整理編次《傷寒雜病論》和撰著《脈經》的偉大成就,也在日常生活中為當?shù)匕傩罩尾【热?,所以有“藥王”的聲望。在他死后的千余年間,藥王墓前和藥王廟中延續(xù)不斷的香火反映了民間百姓對王叔和的尊崇,也寄托著人們祈求健康、祛病延年的美好愿望。
[1]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M].宋·林億等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序.
[2]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焦振廉,胡玲,張琳葉,等校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448.
[3] 周守忠.歷代名醫(yī)蒙求[M].濟南:齊魯書社,2013:89.
[4] 丹波康賴.醫(yī)心方[M].高文鑄,等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602.
[5] 王叔和.脈經[M].范登脈,校注.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5.
[6] 宋大仁,徐春霖.偉大醫(yī)學家王叔和的生平與遺跡的考察并論述其脈學成就[J].中醫(yī)藥學報,1980(3):40.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第九批自主選題項目(ZZ090504)-中醫(yī)藥民俗文化研究——藥王民俗文化研究
成 莉,女,助理研究員,醫(yī)學碩士,從事中醫(yī)醫(yī)史文獻研究。
R222.15
A
1006- 3250(2017)07- 0911- 02
2017- 02- 17
△通訊作者:國 華,女,助理研究員,醫(yī)學碩士,從事中醫(yī)文化、中醫(yī)養(yǎng)生研究,E- mail:guohuatc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