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芳
摘要:童年不能沒有童話。國內(nèi)學者較多文獻在對童話文體分析的過程中主要側(cè)重于童話文體本身的特點及開展針對性的分析,但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心理發(fā)育特點,在對童話故事的理解程度上存在著較大的階段性異質(zhì)性,本文試圖從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的學生心理特點出發(fā),對童話文體教學如何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開展進行理論及教學的探討。
關(guān)鍵詞:童話;心理特征;教學
一、前言
人教版教材一直關(guān)注和引領著孩子的童話閱讀。一、二、三年級的教材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童話體裁的教材,但都以單元主題的形式被編制在各個不同的單元里。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編者首次以童話文體為集合進行編制。五年級教材沒有童話作品,六年級下冊只有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但這篇童話是屬于外國名篇名著專題。
崔巒(2012)在第九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課上說:“要使所上的課是那個年段的,符合那一類課型的,符合那一種文體特點?!币虼耍覀冇斜匾攘私庖幌峦捨捏w的特點。文皆有體,因體而教。在對童話這種文體的課文教學時,特別是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從整體出發(fā),學會系統(tǒng)思考,對小學十二冊的教材做一次全面的梳理,然后根據(jù)孩子們的認知水平、課標的年段要求以及課文在整個系統(tǒng)中的地位確立教學目標,實施閱讀教學。
二、童話文體的特點
1.1奇特的幻想與夸張的故事情節(jié)
1幻想是想象的一種。它是與個人愿望聯(lián)系的并指向未來的特殊想象。在童話世界里,牛羊會說話,木偶能旅行,人死能復生,咒話會現(xiàn)出金銀珠寶,桌布可生出山珍海味……這些都符合兒童的幻想心理,孩子們也感到有趣、自然。但是幻想不等于胡思亂想。它有一定的現(xiàn)實依據(jù),它們之間往往是通過象征法結(jié)合起來的。
2幻想離不開夸張??鋸埵菍λ憩F(xiàn)的對象或某種特征,故意地夸大或縮小。童話往往具有諷刺性,但如果沒有夸張就會失去鋒芒。如《皇帝的新裝》里的那個自以為赤裸裸的皇帝,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我們相信這個故事,就是因為現(xiàn)實中就有這種騙子,利用一些人的虛偽、愚昧,導演了一幕幕謊誕的劇目。所以這種幻想源于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具有象征意義。
1.2 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與生動鮮明的形象互相搭配
我們看,《牛郎織女》的故事,從小牛郎說到大牛郎,再說到他與織女的相遇、給合、生兒育女,最后天各一方。這些情節(jié)既完整清楚,又曲折動人,而且形象鮮明,一讀不忘?!渡窆P馬良》的故事,說的是窮孩子馬良,憑著頑強刻苦的精神,得到了一支神筆。他拿著這支筆,幫助貧苦大眾,智斗財主、皇帝,使人讀后無不稱快。這篇童話的情節(jié)生動,馬良的形象鮮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1.3 簡潔活潑的語言及多樣化的表現(xiàn)手法
從語言風格上來講,童話的語言要求簡潔、活潑、準確、樸素。從語言的表達效果上來講。童話多用擬人、對照、反復等表現(xiàn)方法。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捕金魚的漁夫和貪婪兇殘的老太婆構(gòu)成鮮明的對比;一些情節(jié)、景物的反復敘述,形成了有節(jié)奏的反復。語言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又使情節(jié)曲折有趣。
可見,童話具有與眾不同的、鮮明的文體特點,它充滿著自由、神奇的想象與濃烈的真善美情感。
三、兒童的心理特征
童年期兒童的思維、想象、情感和語言都處于迅速發(fā)展時期。
1.1思維形式處于重要轉(zhuǎn)化過程中
兒童心理學認為兒童的思維形式“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币虼?,童話作品中神奇、鮮活的文學形象及其蘊含于形象之中的深刻哲理與智慧,自然容易引起兒童強烈的興趣,進而對其思維與個性心理的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
1.2思維方式帶有明顯的童話色彩
這一時期的兒童喜歡并善于幻想。他們向往美好而又不平凡的事物,往往靠幻想去填補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空白。童話作品所具有的幻想、夸張等特征正好可以滿足他們這一方面的需求。
1.3想象的有意性、深刻性、創(chuàng)造性正日益增強
想象力的發(fā)展與成熟又直接影響著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因此,利用適當?shù)慕虒W內(nèi)容如童話,不失時機地培養(yǎng)兒童的想象力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
1.4情感內(nèi)容正處于不斷豐富、發(fā)展時期
兒童發(fā)展過程中又不斷表現(xiàn)出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級情感的急切渴求與需要。而作為文學的童話,它所蘊含的豐富、真摯而飽滿的情感,正是兒童所渴求的。
1.5語言的習得與積累不斷提高
童話不僅娛樂兒童,同時為兒童的語言習得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童話故事使兒童去感受詞句以及此舉所產(chǎn)生的意向和概念,使他們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這樣日積月累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滲透,必將促進兒童語言的發(fā)展,表達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和邏輯思維的養(yǎng)成。
四、基于兒童心理特征的童話文體教學策略分析
綜上所述,在童話的閱讀活動中,我們應當關(guān)注童話課文所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文體特點,同時結(jié)合兒童的心理特征進行有效教學。
4.1運用朗讀
朗讀是童話教學中運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因為童話的語言簡潔活潑,節(jié)奏感強。通過朗讀,能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朗讀包括老師恰當?shù)姆蹲x和指導學生朗讀。
4.2利用補白
生動離奇的情節(jié)是童話課文的骨架。因此,老師通過課文情節(jié)的假設和延伸來喚起學生頭腦中儲備的有關(guān)表現(xiàn),讓學生的再造想象向創(chuàng)造想象轉(zhuǎn)化,從而使學生的想象力提高。
4.3借用表演
一篇童話就是一部童話劇。表演童話,符合小學生好動愛表現(xiàn)的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的想象空間。演童話,能促使兒童更主動深刻去理解童話,把握形象,同時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進行了生動的語言訓練,學會欣賞,感受成功。
4.4巧用媒體
采用多媒體技術(shù)輔助學生的閱讀理解,把語言、文字、圖像、動畫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中眼看、耳聽、手腦并用,調(diào)動各種感官參與童話閱讀中,提高課堂效率。
4.5尊重個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痹谕掗喿x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能有助于學生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
五、教學策略的具體運用——基于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童話專題分析
為何編者要在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首次以童話文體為集合進行編制?教材在導讀中給出了回答“走進童話的世界,了解童話的內(nèi)容,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童話的特點……進一步感受童話的魅力”。由此可見,這一組童話教學應具有總結(jié)、提升的性質(zhì)。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閱讀一篇篇童話,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童話這種文體的初步認識。除了以上提到關(guān)于童話文體的特點,本單元的四篇童話課文也有不同的特點。
對話編者的意圖,四年級孩子除了具有前文提到的兒童的心理特征,筆者認為,首次以童話文體為集合進行編制,是因為四年級孩子的認識水平和童話閱讀已達到一定量的積累,老師可以讓孩子學得關(guān)于童話閱讀的知識和方法,讓孩子能以更智慧和理性的視野體驗童話的真善美。
“閱讀活動是主體對客體存在的一種能動的心理反應,這種反應有一個心理過程。”——《理解與建構(gòu)——語文閱讀活動論》。一般來說,閱讀心理過程的總趨勢,是從感知文章的外在形式入手,通過品味和閱讀客體發(fā)生同構(gòu)感應,進而由淺入深地領悟、把握文章的內(nèi)在意蘊和結(jié)構(gòu)藝術(shù)?!眱和瘜ν挼慕邮苄睦磉^程也同樣要經(jīng)歷感知、品味、領悟的三個階段。要遵循童話文體特點進行有效教學,就要遵循兒童接受童話的過程與途徑進行。
5.1 感知
感知,即直覺,是兒童接受某一童話作品后的第一感覺。在實際童話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的直覺,重視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具體而言,要指導學生搞清童話故事敘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怎樣,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或者用擬人手法寫的植物、動物等。
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有這些:六要素綜合法、中心句提煉法、段意合并法等。針對本單元的兩篇精讀童話,筆者打算教會學生另外兩種概括童話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如《巨人的花園》,采用找讀、練說的方法。設計如下: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春天和冬天景色的詞,在書上作上記號,然后分別出示兩列詞語。
陽光明媚 北風呼嘯
鮮花盛開 鮮花凋謝
草翠花開 樹葉飄落
綻出綠芽 狂風大作
開出鮮花 雪花飛舞
鳥語花香 冰雪覆蓋
春意盎然 寒冷荒涼
通過朗讀這兩組詞語,學生意識到左邊一組詞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右邊一組描寫的是冬天的景色;左邊的詞讓人很溫暖,右邊的詞讓人覺得寒冷……又模糊地意識到“這座花園變化多端”。然后讓學生用上這兩組詞,簡單說說巨人的花園怎么變的。
“當巨人外出,孩子們玩耍時,花園( )。
當巨人回來,禁止孩子們玩耍時,花園卻( )
當孩子們再次偷偷鉆進花園時,花園又( )。
而當巨人訓斥孩子們離開時,花園卻又( )。
最后,當巨人拆除圍墻后,花園又( )。”這樣,在富有情趣的找讀、練說“花園的變化”過程中,對比顯而易見,學生也就知道這個童話的大意了。
再如,《去年的樹》采用曲線歸納法。童話讀起來很有味道,首先往往是因為它有曲折的童話情節(jié)。設計如下:老師先提出讀書要求:讀后用自己的話簡要的說說童話的主要內(nèi)容。接著,老師在黑板上畫出一條曲線,表示曲曲折折的童話情節(jié)。在每個轉(zhuǎn)折點留下了一個方格,每一個方格都表示童話的一個主要情節(jié)。
比如第一個方格代表鳥兒和大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大樹聽。你可以用哪個詞語歸納這部分的童話內(nèi)容呢?(預設歸納為相聚)。其他幾個方格都表示童話的情節(jié),你能學著像老師一樣用一個合適的詞語來歸納童話的關(guān)鍵情節(jié)嗎?小組討論討論。提醒大家注意:先得把童話內(nèi)容分成五部分,然后想一想每一部分可以用什么詞語來歸納,最后交流。
童話往往會有曲曲折折的童話情節(jié),讀懂童話的第一步是要讀出童話的的情節(jié)。讀著這些曲曲折折的童話情節(jié),我們的一顆心也跟著起起落落。這是童話閱讀的享受,是童話的美麗。
既然單元以童話文體為集體,我們就有責任讓孩子了童話文體的一般特點。不但要從整體上了解童話的主要內(nèi)容,還得引領學生能根據(jù)童話內(nèi)容整理童話發(fā)展的曲折情節(jié),感受童話文體情節(jié)一波三折的特點。采用以范例引路,由扶到放的策略,目的是教會孩子了解童話內(nèi)容的方法,整理童話思路的文體閱讀能力。
5.2 品味
品味就是讓兒童品嘗語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通過聯(lián)想、想像,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生活經(jīng)驗,在想象中對文本進行情感體驗。童話作品描繪的每一個對象、人物、事件等,都包含著許多不定點,特別是對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寫。因此,讀者最重要的活動就在于排除或填補不定點、空白,理解童話中蘊含的弦外之音。
《去年的樹》,這篇童話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jié),可采用朗讀、表演的形式體會語言的特色;第二,全文沒有華麗的詞語,用白描的手法寫出鳥兒對樹的真摯情感,略去了鳥兒的心理描寫,又可用補白的方式展開想象。比如,作者描寫鳥兒和樹根、大門、小姑娘的三次對話,是為了表現(xiàn)鳥兒尋找樹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想象:鳥兒在尋找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在想象中激活了思維,有的學生想到了鳥兒可能遇到獵人的捕殺,有的學生想到了鳥兒可能遇到狂風暴雨等,但是這一切都不能阻擋它尋找朋友的腳步。這一想象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到小鳥對友誼和諾言的忠誠。它們之間生死不渝的友誼,使學生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5.3 領悟
領悟是閱讀心理過程的第三階段,它把感知和品味的結(jié)果重新聯(lián)系起來,深層理解文本內(nèi)涵。實際上,兒童的領悟不同于教師,他們的領悟只是一種意會,難以用語言表達。童話教學在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文學接受,我們要避免把童話整體內(nèi)容和詞語全部講懂、講透。古羅馬教育家說過:“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p>
盡管領悟是一種意會,但是在童話教學中,老師還是要通過自己的語言引導學生初步學會領悟文章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說感受。本單元的兩篇精讀童話《巨人的花園》和《去年的樹》,道理都隱含在字里行間,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品讀和感悟;而兩篇略讀童話《幸福是什么》和《小木偶的故事》的道理都在文章的后面揭示出來。圍繞文中所揭示的道理,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老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水平的差異,這樣,領悟的根本存在是多元化的。對于某些學生,如果實在說不出感受,老師也不必過于強求。
例如:《幸福是什么》一課的自讀要求提出:說說自己對幸福的理解。而課文后面揭示了童話的道理“幸福是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學生可能會說:“我考試得了100分,媽媽表揚我,我感到幸福?!边@是學生對幸福的理解,然而結(jié)合課文的道理。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領悟到這幸福背后的深層含義:我能夠考100分,是因為我付出了勞動;媽媽表揚我,是因為媽媽為了我的成績而高興,也讓我感受到媽媽對我的愛意。
結(jié)論
本文分析發(fā)現(xiàn),基于童話文體的特殊性以及兒童心理特征的異質(zhì)性,在童話文體教學的過程中,既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積累及理解能力,又要結(jié)合學生的三大逐漸深入的心理特點:感知,品味,領悟,循序漸進的引導,才能取得較好的預期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亞青,童話的文體特點及教學策略探尋,《教學月刊小學版》,2013(3)。
[2]吳建荔,遵循文體特征,關(guān)注兒童心理,優(yōu)化兒童策略——小學童話閱讀教學淺議,《新課程研究》,2011(12)。
[3]易艷丹,洋溢童話情趣,感受童話語言——《巨人的花園》教學設計,《語文教學通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