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強
摘 要:為了提高學生在體育課堂中技術(shù)、技能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文章進行歸因分類并列舉歸因的影響因素,以針對現(xiàn)實中體育教學中歸因的缺失,對體育課堂教學進行歸因指導:1、體育學習中關(guān)注女生的成功體驗;2、體育課堂中以積極反饋為主;3、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4、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5、強調(diào)個人努力。
關(guān)鍵詞:體育教學;歸因;分類;指導
中圖分類號:G807.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02
歸因問題的提出始于20世紀40年代,后來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十分活躍的研究領(lǐng)域。它討論的重點是個人如何對周圍事物以及行為結(jié)果進行解釋,這種解釋又如何影響人的情緒與行為。體育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課程,在體育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與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方法多種多樣,歸因理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它是引導學生如何提高體育成績,提高體育學習效率,激勵學生積極進取,提高體育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因此,體育工作者必須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加以利用,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教學。
1 歸因的概念與分類
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判斷和指出其性質(zhì)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1]。人們力求在自身認知的基礎上解釋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因果關(guān)系。這種尋求理解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活動。
海德(Heider,1958)是最早研究歸因理論的心理學家。他研究的主要觀點是:人的行為結(jié)果可以歸因為主觀條件(“努力”、“能力”)和外界環(huán)境(“任務難度”、“運氣”)兩方面,即人的行為結(jié)果是由個人壓力和環(huán)境壓力所決定的[2]。
維納等人(Weiner et al,1971)的觀點是:能力、努力、運氣和任務難度是個體分析工作成敗的主要因素,在分析人行為因果關(guān)系時的兩個重要問題是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穩(wěn)定的是能力與工作難度,不穩(wěn)定的是努力與運氣。
瓊斯和戴維斯(Jones&Davis,1965)的觀點是:歸因理論也被稱為對應推論說,當人們認為一個人的行為與其特有的內(nèi)在屬性(動機、品質(zhì)、態(tài)度、能力等)相一致時,就是在進行對應推論。對應推論的程序首先判定行為者的動機,然后推定行為者的品性。
凱利(Kelley,1973)的觀點是:人們要橫跨三種不同的范圍來檢驗因果關(guān)系,即客觀刺激物(存在)、行為者(人)和所處情境(時間和形態(tài)),稱為三維歸因理論。它將外界信息分成三種不同的信息資料:區(qū)別性資料、一致性資料與一貫性資料。
2 體育教學的歸因缺失
2.1 教學主體的歸因缺失
受傳統(tǒng)文化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生、家長和老師認為,體育好和差不要緊,關(guān)鍵是文化成績要好,學生對體育逐漸形成偏見,忽視體育課,上課無目的,學習無目標,訓練無計劃,行為無反思,技術(shù)無進步,明顯地表現(xiàn)出作為主體的主體性不足[3]。這樣的認識使體育學習占主體地位的學生對體育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而體育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在體育知識、技術(shù)動作與身體素質(zhì)的學習與提高方面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學習的主體對體育的歸因不重視,就不能處理好體育課堂中這些困難與失敗,學生就容易把體育的學習歸結(jié)于自己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結(jié)果是學生往往采取應付或退讓的姿態(tài)。如果改變歸因主體的體育學習認識,學生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不努力,就算暫時不成功,也是由于任務難度大,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或運氣不好等因素造成的,這樣學生放棄體育學習的可能性就會小一些。
2.2 教師的引導歸因缺失
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堂中起了重要的主導作用,遺憾的是很多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并沒有合理利用歸因,沒有在課中做好學生的個性指導,沒有利用好課程結(jié)束前的整體小結(jié)。如果教師歸因引導及時,學生會把體育技能的進步歸因于教師的教法,即使暫時沒有技術(shù)技能的突破,學生也會把原因歸因于自身的能力與努力。另外,體育教師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學生經(jīng)過一段的學習后,由于學生個體的體育素質(zhì)存在先天的差異,特別是善于總結(jié)的學生就會在體育學習中顯示優(yōu)勢。但是,很多體育教師卻不能夠發(fā)展性地對教學的主體進行歸因,一旦認為某個學生的某個動作不好,就把這個動作不好的標簽貼給他,使得這學生即使努力了進步了也沒有得到肯定。
2.3 學生情緒歸因的缺失
在體育學習中,學生更能直接地體驗到困難、挫折、失敗、成功、喜悅等。學生學習的結(jié)果與情緒反應之間有兩種類型:(1)依賴于結(jié)果的情緒;(2)依賴于歸因的情緒。依賴于結(jié)果的情緒是繼練習成敗之后,馬上可以體驗到情感反應;依賴于歸因的情緒則是指學生對練習結(jié)果作出認知反應性評價所引起的情感反應[2]。但是,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對于學生情緒的預測和控制是缺乏的,很多體育教師對學生體育學習的結(jié)果是以抱怨的語言進行指責,或者對學生技術(shù)好壞進行比較,這對于依賴型的學生將是重大的打擊。如果體育教師能通過歸因的方式進行表述,這將會使學生產(chǎn)生感激之情,對于體育的學習將是積極的態(tài)度。
3 體育教學中的歸因指導
3.1 體育學習中關(guān)注女生的成功體驗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先是要了解學生的基礎,可將學生按照技能水平、體能水平、性別年齡進行分組,進行體育技術(shù)學習、體能訓練或教學比賽,以使不同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體驗成功。根據(jù)對于努力與結(jié)果的看法,表現(xiàn)出很強的性別角色,男性的成績多被歸因為努力,而女性的成績則被認為更多的與運氣有關(guān)。因此,需要改變女學生消極的看法,教師需要對于學生的引導上更加關(guān)注女學生,讓所有學生都能在體育課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獲得進步與成功,才能使學生建立一種積極的心理定勢。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成功感后,才能對自身充滿信心,才會使學生相信自身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
3.2 課堂中以積極反饋為主
無論是什么年齡段的人,都喜歡被肯定與贊揚。體育教師在課堂中,第一,教師盡量多地給予學生提供積極的信息反饋。如:要說“只要加快出手的速度就可以把球打到那個位置了”,而不是說“我看你今天是打不到那里了”。第二,教師需要提供定向的信息反饋。如:要說“這個球落點打得真好”,而不是說“這個球打得太好了”。第三,避免在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上時好時壞,更不能辱罵、諷刺學生等行為。第四,可多用一些非語言的表揚方式。例如:用豎大拇指、微笑、拍拍肩膀、拍拍手掌等動作表示滿意,即盡量多用這種動作進行贊美與關(guān)懷。
3.3 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每個學生在體育技術(shù)學習中都會遇到困難,都有自身的缺點,教師要教導學生相互幫助,相互愛護,培養(yǎng)團隊意識,使每個學生都能融入團隊中,使團隊中的每個學生都能彼此相互喜歡,技術(shù)好體能強的學生不能看不起其他同學,技術(shù)與體能差的學生也不要自責與放棄。教師要使學生明白團隊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個人能力也需要配合團隊才能在競賽中獲得競爭力。每個學生都應該為自身所在的團隊努力,只要團隊中的學生自我進步了,只要每個學生的態(tài)度從“這不是我的過錯”向“這是我的責任”方向轉(zhuǎn)換了,學生才能真正地融入到集體中。
3.4 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
體育教學中個體差異大,有的學生先天就是短跑高手,有的學生先天就是身體機能差。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更多的內(nèi)控性,應當根據(jù)每個學生的體育基礎確定具體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對于一個有校田徑訓練隊背景的學生,能打破學校田徑運動會的記錄才算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對于一個很少運動的胖子學生,能堅持不間斷地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鍛煉就是完成教學任務。因此,為每個學生設置明確的具體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都能接受個人的責任與任務,減少學生“混”體育課的現(xiàn)象,這是實現(xiàn)學生體質(zhì)測試達標,提高身體素質(zhì),提高技術(shù)技能,獲得身體與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3.5 強調(diào)個人努力
體育教師盡量少用外部歸因來解釋沒有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事實,因為它可能會使學生產(chǎn)生失助感,使學生覺得無論做什么努力都無法改變自身的狀況和結(jié)果。只有強調(diào)了個人的努力,才會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內(nèi)控傾向和動機傾向。在一次體育教學實驗研究中,教師在測試耐力跑時告訴學生,要將他們的耐力成績與其他班級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誤以為他們在與他人競爭,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地進行比較。進行了所謂的比較后,告訴他們這個班耐力跑的成績平均好于其他班學生5秒,并引導他們進行歸因,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進行個人努力歸因的成績基本都好于其它因素(天氣、場地、狀態(tài)等)歸因的成績。因此,應當教育學生,個人努力是技術(shù)技能與成績提高的最重要決定因素,這是使學生產(chǎn)生更好的堅持學習體育鍛煉的內(nèi)在動力。在某些情況下,教師也要清楚地意識到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可控較大的因素上,忽視那些可控較小的因素。這樣才會有利于明確學生的努力方向,同時也會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信任感。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還要根據(j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歸因,對于兒童需要多用努力歸因,對于青少年學生不僅要強調(diào)個人的努力,還需要進行個人能力與不可控因素的歸因。另外,教師還要特別注意謹慎對比學生之間的差距,用具體的評論來指出學生的不足,避免學生產(chǎn)生失落感與羞愧感。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提高技術(shù)、增強體能,對體育學習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84-87.
[2] 嚴美萍,李林.體育教學中歸因理論的應用[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 16(3):52-53.
[3] 李文政,陳偉強.體育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歸因及對策[J].體育師友,2006,6(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