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雨 黃俊卿.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8;2.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8
?
黃俊卿教授運用半夏白術天麻湯經驗舉隅
李豐雨1黃俊卿2△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8;2.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8
半夏白術天麻湯出自《醫(yī)學心悟》,臨床運用廣泛,其病變證機的核心為脾濕生痰,引動肝風,風痰上擾清竅。凡符合此病變證機者,黃俊卿教授認為皆可靈活辨治。
半夏白術天麻湯;化痰熄風;健脾祛濕;臨床經驗
半夏白術天麻湯出自清代醫(yī)學家程鐘齡的《醫(yī)學心悟》。具體藥物組成:“半夏一錢五分,天麻、茯苓、橘紅各一錢、白術三錢,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薄?醫(yī)學心悟》卷4:“眩,謂之眼黑,暈者,頭旋也,古稱頭眩眼花是也……有痰濕壅遏者,書云頭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術天麻湯主之”。半夏白術天麻湯由《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中二陳湯加味而來。筆者有幸跟師黃俊卿教授,親聆其訓,得窺堂奧?,F總結如下。
葉天士有“吾吳濕邪害人最廣”之嘆?!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皾袷t濡泄”。濕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濕邪最易傷中焦脾胃。濕為陰邪,濕邪致病,纏綿難愈,其性質重濁而黏膩,多喻如油如面,膠著難去,阻滯氣機,礙脾運化。濕邪還可以與風、寒、暑、痰等邪氣合而為病,濕郁又易化熱。本方中半夏主入脾、胃、肺經,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入肝經,平肝熄風、降逆止嘔。李杲《脾胃論》中有“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的論述。二藥相合,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方中二陳湯陳皮、茯苓、半夏、甘草以健脾燥濕、理氣化痰能治生痰之源”,故配白術健脾復運以奏補脾益氣、利濕化痰之效。姜、棗調和脾胃,生姜制半夏之毒,甘草為使藥,以補中益氣調和諸藥??v觀全方,風痰并治,標本兼顧,以化痰熄風治標為主,健脾祛濕治本為輔。
2.1 頸椎病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F代醫(yī)學認為, 頸椎病是因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fā)性病理改變,累及周圍鄰近組織(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出現相應臨床病理和(或)體征者,稱之為頸椎病。頸性眩暈主要是由于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受壓和刺激,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是椎動脈型或交感性頸椎病的一種[1]。中醫(yī)把頸性眩暈歸為“眩暈”的范疇,關于眩暈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稱之為“眩冒”,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大惑論》指出:“故邪中于頸……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郁發(fā)之……甚則耳鳴眩轉”后世醫(yī)家對眩暈多有研究,如《丹溪心法·眩暈》云:“無痰則不作眩,治痰為先”。中醫(yī)認為風、火、痰、虛、痕是眩暈的主要病機。黃俊卿教授認為當今社會由于生活節(jié)奏加快,高脂飲食等不良習慣及肥胖等因素引起的脾積失健運、聚生痰導致氣機失常而形成的痰濁內阻型眩暈更為常見。頸性眩暈皆可運用該方加減,眩暈較甚者,可加僵蠶、膽南星等加強化痰息風之力;頭痛甚者,加蔓荊子、白蒺藜等祛風止痛;嘔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復花鎮(zhèn)逆止嘔;濕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澤瀉、桂枝滲濕化飲。經過詳查病機,辨證準確,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療效肯定。
患者張某,男37歲,主訴:頸部不適伴頭暈3年,加重2周?,F病史:3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致頸部不適伴頭暈。曾在當地醫(yī)院診斷為:“頸椎病(椎動脈型)”,給予牽引等物理療法,靜脈點滴甘露醇,口服倍他司汀膠囊,效差。刻診:頸部不適,口苦,頭暈,納呆,眠差,小便可,大便干。舌紅,苔黃膩,舌體胖大,脈滑數。中醫(yī)診斷:眩暈,證屬風痰上擾。治以化痰息風,健脾祛濕。給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具體方藥如下:法半夏18g,麩炒白術20g,天麻18g,茯苓30g,澤瀉20g,柴胡15g,黃芩15g,枳殼18g,陳皮18g,白芍20g,葛根30g,生姜6g,大棗6g,炙甘草9g。7劑,水煎溫服,日1劑,二診,訴頭暈、大便干、納呆等癥狀明顯緩解,守上方7劑,癥狀完全消失,臨床治愈。
按語:本患者從納呆等臨床癥狀及舌脈不難看出為脾虛生濕化痰,濕痰壅遏,引動肝風,風痰上擾清空故見頭暈;另患者口苦、眠差說明肝經有熱故加黃芩;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見大便干,枳殼、澤瀉等降濁氣而促進清氣上升,患者頸部不適加葛根舒筋,生津,標本兼治,故臨床療效顯著。
2.2 五官科疾病 梅尼埃病是一種特發(fā)性內耳疾病,西醫(yī)認為該病主要的病理改變?yōu)槟っ月贩e水,臨床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旋轉性眩暈、波動性聽力下降、耳鳴和耳悶脹感。中醫(yī)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出發(fā),認為皆屬于“眩暈”。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病變部位在清竅,病變臟腑與肝、脾、腎三臟有關,尤以肝、脾為重?!端貑枴吩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說明肝為眩暈的重要病變臟器。《金匱要略》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說明了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而脾為生痰之源。由此可見肝、脾對眩暈的重要辨證意義。半夏白術天麻湯著眼于肝、脾,且調暢氣機,使升降相因,故眩暈自止。
患者李某,男,30歲,主訴:頭暈伴耳鳴2周?,F病史:2周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中耳炎,在當地診所靜脈點滴抗生素,效差,后出現頭暈耳鳴。CT示:膜迷路積水??淘\:頭暈、如做舟船,口苦,耳鳴,小便可,大便干。舌紅,苔厚,脈滑澀。中醫(yī)診斷:眩暈 證屬風痰上擾。治以化痰息風,疏肝解郁。給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具體方藥如下:法半夏18g,麩炒白術20g,天麻18g,炒車前子(包煎)20g,澤瀉20g,柴胡15g,黃芩15g,枳實12g,白芍20g,生姜6g,大棗6g,炙甘草9g,7劑。水煎溫服,日1劑,7劑畢,自訴癥狀完全消失,臨床治愈。
按語:該患者頭暈、耳鳴,從中醫(yī)經絡上屬于足少陽膽經尋行部位,且符合傷寒論少陽經辨證特點,故用柴胡、黃芩和解少陽,另舌脈可知患者素有脾虛,日久生濕化痰,加車前子、澤瀉、枳實為降濁氣?,F代醫(yī)學認為梅尼埃病為膜迷路積水所致,車前子、澤瀉具有利水滲濕作用,故臨床療效確切。2.3 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是指以體循環(huán)動脈血壓(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床綜合征。中醫(yī)從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出發(fā),認為該病屬于“眩暈”。中醫(yī)認為本病與肝、脾、腎三臟有關,尤以肝、脾為重。經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患者王某,女,48歲,主訴:晨起頭暈、眼黑蒙4小時?;颊呒韧懈哐獕翰∈?年,口服降壓藥不規(guī)律?,F血壓:185/110mmHg(1mmHg=0.133kpa)??淘\:頭暈、口苦,心煩、納可,眠差,舌紅,苔黃膩,脈弦。中醫(yī)診斷:眩暈 證屬風痰上擾兼肝經有熱。治以化痰息風。給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具體方藥如下:法半夏18g,麩炒白術20g,天麻18g,柴胡15g,黃芩15g,枳實12g,白芍20g,梔子12g,厚樸9g,生姜6g,大棗6g,炙甘草9g。7劑,水煎溫服,日1劑,7劑畢,自訴癥狀明顯好轉,囑其遵醫(yī)囑口服降壓藥。
按語:中醫(yī)把高血壓病歸屬于“眩暈”范疇,口苦、心煩、眠差等癥狀說明肝經有熱,故給予柴胡、黃芩、梔子清肝經之熱,另舌脈可知濕熱蘊脾,日久生痰,痰濕與肝經之火相合上升上擾清竅故見頭暈,該方標本兼治,故臨床效果好,但黃俊卿教授在堅守中醫(yī)的同時并不排斥西醫(yī),同時肯定西醫(yī)之降壓效果。
半夏白術天麻湯療效確切,學者對其研究頗多。張建堂[2]研究表明天麻對腎上腺素所致的大鼠障礙有顯著的預防作用,還具有對抗大鼠血栓形成的作用,其機制在于能抑制血小板粘附功能。這充分說明了天麻對微循環(huán)的影響。同時該研究還說明天麻還具有抗缺血、缺氧的作用。這為天麻防治缺血性頭暈提供了理論基礎。王麗等[3]在與功效、毒性相關的半夏化學成分研究進展的研究表明生物堿類物質是半夏藥理活性的主要物質,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止嘔、鎮(zhèn)咳、祛痰、抗炎以及抗腫瘤和提高記憶的作用,歸納為功效作用即為化痰、止嘔、消痞散結。黃俊卿教授治療眩暈臨床療效突出,關鍵在于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半夏白術天麻湯廣泛用于各系統(tǒng)疾病治療,臨證之際,凡因脾濕生痰,引動肝風,風痰上擾清竅所致皆可靈活用之。
[1]中醫(yī)筋傷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69.
[2]張建堂.淺議天麻的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01):41.
[3]王麗.與功效、毒性相關的半夏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9(05):13-17.
李豐雨(1991-),男,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yī)骨傷科。E-mail:1375676151@qq.com
指導老師:黃俊卿(1952-),男,漢族,碩士,教授,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藥治療脊柱相關疾病。E-mail:13933903396@136.com
R249
A
1007-8517(2017)12-0086-02
2017-04-20 編輯:穆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