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遼寧省丹東市第一醫(yī)院,遼寧 丹東 118000)
腹膜后腎周腫瘤的CT、MRI診斷作用探討
李 丹
(遼寧省丹東市第一醫(yī)院,遼寧 丹東 118000)
目的觀察腹膜后腎周腫瘤的CT、MRI診斷的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5例術前應用CT、MRI檢查,術后診斷為腹膜后腎周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患者的CT、MRI的征象,探究其應用價值。結果35例患者中有10例為腎周淋巴瘤,表現(xiàn)為腫瘤密度均勻,在增強掃描后可以見到動脈期有強化,延遲期和門脈期有漸進性強化,在T1WI有稍等信號,在T2WI有低信號,在DWI有高信號,行進行性增強掃描有漸進性強化;13例為腎周轉移瘤,表現(xiàn)為內部密度不均勻,有低密度囊變壞死區(qū),在增強掃描后,可見動脈期非壞死期有不均勻強化現(xiàn)象,在延遲期呈現(xiàn)持續(xù)強化,在T1WI和T2WI上均有高低不等的混雜信號,在腫瘤的內部有出血和壞死區(qū);8例為副神經節(jié)細胞瘤,在T2WI上有明顯的高信號,在T1WI上有低信號,增強掃描有強化,在延遲期強化減弱;4例為腎周脂肪肉瘤,表現(xiàn)為腫瘤較大,密度混雜,T2WI有高低不等的混雜信號,增強掃描后動脈期有不均勻強化。結論CT、MRI均可以用于腹膜后腎周腫瘤的診斷,具有定位準確的特點,可以清晰的顯示腫瘤和血管以及周圍臟器之間的關系,應用價值較高。
腹膜后腎周腫瘤;CT;MRI;診斷的價值
在臨床中,腹膜后腎周腫瘤不常見,多來源于間葉組織、神經組織以及淋巴組織。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大部分患者的腫瘤在腹腔器官的后方,因此,在臨床診斷中略微困難[1]。在臨床治療中發(fā)現(xiàn),患者在有明顯的癥狀或者發(fā)現(xiàn)腫瘤壓迫組織時,腫瘤相對較大,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予以患者早期的診斷和早期的治療至關重要[2]。為探究腹膜后腎周腫瘤的CT、MRI診斷的價值,本次研究對35例術前應用CT、MRI檢查,術后診斷為腹膜后腎周腫瘤患者分析分析,現(xiàn)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5例術前應用CT、MRI檢查,術后診斷為腹膜后腎周腫瘤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在24~60歲,平均年齡在(47.5± 2.2)歲,35例患者中有10例為腎周淋巴瘤,13例為腎周轉移瘤,8例為副神經節(jié)細胞瘤,4例為腎周脂肪肉瘤,患者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腹部包塊、低熱以及持續(xù)性腹痛等。
1.2 檢查方法:35例術前應用CT、MRI檢查,術后診斷為腹膜后腎周腫瘤患者中有20例行CT檢查,15例行MRI檢查,①CT檢查:應用16排螺旋CT機對患者進行檢查,掃描的范圍:從患者的膈部至雙腎下極,參數(shù)的設定:電壓:120 kV,電流350 mA,螺距:1.0 mm,層厚:3 mm,重建圖像層厚:1.3 mm,矩陣:510 mm×510 mm,在增強掃描前,要先對患者注射對比劑,選取的對比劑為優(yōu)維顯,劑量:100 mL,在注射后的28 s、60 s、180 s進行CT掃描。②MRI檢查:應用磁共振機對患者進行MRI檢查,分別予以患者平掃橫軸位T1WI、橫軸位T2WI掃描:層厚:7.5 mm,層間距:1 mm,在增強掃描前先對患者注射對比劑,選取的對比劑為釓噴酸葡胺,劑量:0.2 mmol/kg,需要注意的是對比劑最高的注射總劑量不超過30 mL,在注射后的20 s、40 s后分別進行MRI動靜脈掃描,在注射后的50 s、80 s進行冠狀位和橫軸位的延遲掃描。
1.3 觀察指標:由兩位經驗豐富的醫(yī)師對CT圖像和MRI圖像進行讀片,主要分析的內容包括腫瘤的密度、大小、位置以及與周圍組織血管關系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腎周轉移瘤影像分析:在13例腎周轉移瘤中,有9例行CT檢查,4例行MRI檢查,CT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腫瘤較大,內部密度不均勻,有低密度囊變壞死區(qū)。在增強掃描后,可見動脈期非壞死期有不均勻強化現(xiàn)象,在延遲期呈現(xiàn)持續(xù)強化。MRI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腫瘤較大,在T1WI和T2WI上均有高低不等的混雜信號,在腫瘤的內部有出血和壞死區(qū),予以患者增強掃描后,在動脈期有強化現(xiàn)象,同時伴有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腫大。
2.2 腎周淋巴瘤影像分析:在10例腎周淋巴瘤中,有9例行CT檢查,1例行MRI檢查,CT檢查結果顯示:患者腫瘤密度均勻,在增強掃描后可以見到動脈期有強化,延遲期和門脈期有漸進性強化。MRI檢查結果顯示:在T1WI有稍等信號,在T2WI有低信號,在DWI有高信號,行進行性增強掃描有漸進性強化。
2.3 副神經節(jié)細胞瘤分析:8例副神經節(jié)細胞瘤均行MRI檢查,結果顯示,在T2WI上有明顯的高信號,在T1WI上有低信號,增強掃描有強化,在延遲期強化減弱。
2.4 腎周脂肪肉瘤影像分析:在4例腎周脂肪肉瘤中有2例行CT檢查,2例行MRI檢查,CT檢查結果顯示:腫瘤較大,密度混雜。MRI檢查結果顯示:T2WI有高低不等的混雜信號,增強掃描后動脈期有不均勻強化。
相關研究報道顯示,由于腎周位置的特殊性,因此,在腎周間隙的腫瘤較難被發(fā)現(xiàn),臨床的誤診率和漏診率均較高,是目前臨床的焦點問題[3]。腹膜后的淋巴瘤多表現(xiàn)為結節(jié)影,入侵的范圍大,易包繞腎臟周圍的大血管,在CT和MRI圖像中表現(xiàn)為均勻的密度,血流供應不豐富,在增強掃描中無明顯的強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4]。腎周轉移瘤是淋巴結融合以及相鄰的器官腫瘤入侵造成,在CT和MRI上表現(xiàn)為惡性腫瘤,密度不均勻,有出血和壞死現(xiàn)象,增強掃描有顯著的強化,容易對相鄰的組織和器官入侵[5]。副神經節(jié)細胞瘤是一種神經分泌性腫瘤,多見于腹膜后,在CT和MRI上表現(xiàn)為不均勻密度,在T2WI可見高信號,在T1WI可見低信號[6]。腎周脂肪肉瘤主要來源于脂肪組織和原始間葉組織,腸表現(xiàn)為高分化型和多型性,由于MRI檢查較為敏感,因此在增強掃描中表現(xiàn)為明顯的強化[7]。
綜上可見,應用CT、MRI對腹膜后腎周腫瘤診斷,具有定位準確,診斷率高的特點,可以將腎周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和周圍組織的關系清晰的顯示,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了必要的影像學依據(jù),在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1] 豪二.腹膜后腎周腫瘤的CT、MRI診斷價值研究[J].吉林醫(yī)學, 2014,35(22):4870-4873.
[2] 張濤,陸健,傅愛燕,等.腹膜后腎周腫瘤的CT、MRI診斷價值研究[J].實用腫瘤雜志,2013,28(5):536-539.
[3] 葉曉華,周誠,楊正漢,等.腎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現(xiàn)[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1,20(6):451-454.
[4] 朱正,趙心明,戴景蕊,等.無脂肪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 CT 和 MRI表現(xiàn)[J].癌癥進展,2015,13(1):61-65.
[5] 傅愛燕,張濤,陸健,等.腎周淋巴瘤的CT、MRI診斷價值及鑒別診斷[J].實用腫瘤雜志,2013,28(5):540-543.
[6] 楊曄,王嘉俊,叢杰,等.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的聲像圖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0,21(8):553-555.
[7] 童明敏,史玉振,田迎,等.腹膜后原發(fā)少見腫瘤的CT表現(xiàn)及其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6(3):374-375.
R737.11
B
1671-8194(2017)08-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