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由
經理人養(yǎng)成第一步
——選人
文/李 由
招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有運氣的成分。
我所在公司的一些職位,少則三四個月,多則大半年,都招不來一個合適的人。這還是一些相對來說比較基層的職位,要是稍微資深一點的職位,更是得半年起。
面試過程復雜、流程漫長就算了,最終在老板那里實行一票否決制,有時候好不容易進入最終面試的候選人,被一下子否了,所有過程都要重來。
好在經過前期嚴格篩選過程后的人,通常都會比較靠譜,不太可能特別不合適兩三天就得走人。
所以有時候,一些職位更偏向于內部轉崗,以前沒接觸過這方面工作也沒關系,起碼已經熟悉公司的文化了。從外部招的話,耗時太久,碰不碰得上合適的人,真得看運氣了。
我第一次招的職位是基礎的營銷人員,當時已經做好了可能耗時會比較久的思想準備,未曾想自己還挺幸運的,面試完居然有倆比較合適的可以選擇。
A之前有過相關經驗。交來的作業(yè)顯然是精心準備的,考慮的點細心周全,可以說超出我的預期,很有商業(yè)意識。面試中處處表露出對公司的興趣,提到之前也有試著投其他部門的職位。
弱的地方是有些怯,缺少一些自己的想法,思考問題不夠深入。做事可能會中規(guī)中矩,但是否能發(fā)現問題,主動去做一些新的嘗試,可能有一些不確定。
另外,還有點擔心可能不夠靈活,因為A遲到了20分鐘,但沒有及時打電話和我溝通說明可能出現一些突發(fā)狀況會晚到。通過這點,也擔心他平時和人溝通會拿捏不好分寸。
B之前的工作經驗不直接相關,但還算有所聯系。當然了,相關經驗不是重點,重點是潛力。B交來的作業(yè)也很用心,但比A在專業(yè)性上差一些。但B在表達和溝通上更勝一籌,一些例子也能夠說明,能夠主動尋求合作,主動性較強。
B讓我擔憂的地方是,他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以后可能會讓我有點hold不住,如果選了B,對我自己的管理能力也會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
選A呢,規(guī)規(guī)矩矩,穩(wěn)妥,不會出什么大問題,但溝通上有點擔憂。B呢,聰明有靈性,但想法很多不等同于工作能力,我是否能hold住對方,這也是個問題。
我重新梳理了一下之前列的一些崗位需求特點,照著幾條標準打了個分,心里有了一點傾向,但還是不確定,決定找做人力資源的朋友咨詢一下。
朋友聽完我的分析說:“我給你講個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吧。我以前的一個下屬,招了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新人來了大家都非常滿意。但是3個月之后,這個人開始不服從管理,經常越級匯報,影響了我的工作,也讓我的下屬很頭疼?!?/p>
“當然了,這是個例。個人有能力固然好,我想提醒你的是,選人的時候,聰明的人或者個人能力很強的人不一定會更合適,一個人的工作業(yè)績不等于整個團隊的,要看這個人熟悉工作之后在團隊中長期的溝通和表現,是否能讓整個團隊發(fā)揮出更大的效用,而不是成為阻力。所以你要整體去看,這個人在團隊中發(fā)揮協同力的情況。 ”
聊完之后,我給我的老板回復了一封郵件,定下了人選:
我個人建議是選擇B。B展現出來的溝通能力、主動性是我們更為需要的,對整個團隊來說可能幫助更大一些。
能力強的員工確實會存在一定的穩(wěn)定性風險。但就A和B的工作經驗來看,兩人的風險差不多,不好判斷誰的忠誠度更高。
至于B是否能夠很好地融入團隊,以及我個人帶著會有一定難度,這些可能會是一些挑戰(zhàn),但為團隊挑選更合適的人才是重點,如果B確實更優(yōu)秀更適合我們的團隊,應該給對方這樣的機會。
另外,我也會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多參加一些公司針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如果遇到棘手的管理問題多請教,爭取和團隊一起成長。
這件事的后續(xù)就是,B入職以后,很快就融入了團隊,同時憑借自己的領悟能力和溝通能力,工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績。慢慢地積累一些經驗后,也能夠給出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和觀點,對整個團隊的貢獻越來越多。
而我,抱著每一次挑戰(zhàn)都是一次學習和進步的想法,借著這個機會,參加了一些管理培訓,為平時的實踐找一些理論依據,在培訓中多與一些更資深的經理分享平時遇到的困惑和難題,也借機認識更多的人,搭建人脈。
開始有了更多的領悟,也越來越有底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樣帶人,怎么樣發(fā)展下屬。在管理這條道路上,終于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