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濰青
2016年,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確提出了控糖的概念,要求中國人每天的糖制品攝入量應該控制在50克,最好是控制在25克以下。對于這份“控糖”要求,很多人可能并未引起重視,畢竟每天單獨去吃幾十克糖的人并不多。
但是不愛吃甜食,沒有額外攝入糖制品不意味著我們每天和糖保持了距離。很多我們看不到的糖,甚至是品嘗不出甜味的糖正在和我們朝夕相處。比如,一罐330毫升的可樂中約有35克糖;一瓶500毫升的勾兌酒中約有45克的糖;一支100克雪糕中有20克左右的糖……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糖的家族十分龐大,并不僅是白砂糖、紅糖、冰糖之類,例如一些食物標簽中寫的葡萄糖、乳糖、麥芽糖、麥芽糖漿、果葡糖漿、麥芽糊精、果糖等統(tǒng)統(tǒng)都是糖的制品。
美食離不開糖
讓人大快朵頤的一份紅燒肉中也有差不多50克糖,至于一些涂滿糖醋汁或是一些口感甜蜜的萊品,更是讓我們在品嘗美味的時候不知不覺地攝入超量的糖分。中餐烹飪享譽世界,包括香辣食物、紅燒類、魚香類、醬燒燜煮類這些烹飪方式統(tǒng)統(tǒng)要有糖的加入才會更加美味,調(diào)味品醬油、番茄醬中本身也會合有糖。很多現(xiàn)選現(xiàn)拌的涼萊中,也會加上那么一兩勺白砂糖來提味增鮮;小朋友愛吃的牛肉干等,除了會加入大量的鹽,還會加入糖來中和咸味。在品味美食的不經(jīng)意間,糖的攝入就超標了。
消費者在飯店消費,如果你覺得某樣萊太咸,讓廚師給你重新做,很有可能是廚師將萊拿回后廚加一些糖中和咸味后給你重新端出來的。
主食當中也含糖
且不說大家熟悉的粽子、湯圓中合有大量的糖分,一些普通的主食當中也有很多的藏糖大戶。
面包吃起來不甜,但是糖卻不少,一般情況下白面包當中都會添加十幾克的白砂糖。至于我們平時吃的肉松面包,和牛肉干相類似,都離不開糖的添加。
如果不相信,可以去超市面包的柜臺,看看其中的配料表上,白砂糖的排名通常都是很靠前。
有一種加工類的主食,被很多愛好健康的朋友所追崇,就是麥片,早上沖一杯代替主食似乎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在商場采購的麥片則未必是健康的選擇。
麥片單一乏味,經(jīng)常吃容易吃膩,所以有些商家會在麥片中會添加一些水果干、堅果干等,但是國內(nèi)的大部分廠家,為了在最低成本的情況下改善口感,一般加入的則是麥芽糊精、白砂糖、植脂末等,這些成分的加入,也提高了隱形糖的含量。
喝的液體糖并不少
很多媒體都在講飲料中含糖較多,其實除了超市中的碳酸飲料、果汁和乳酸菌飲料外,像很多女生比較喜歡的蜂蜜水、柚子茶中的含糖量幾乎都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如果每天早上一杯蜂蜜水,時間久了,糖攝入超標也就是必然的了。在家自制銀耳湯、酸梅湯、涼茶、梨湯等,很多人也都會選擇加入冰糖。
隱形糖的問題,雖然聽上去有些斤斤計較,但是任何健康問題的出現(xiàn)都有一個緩慢的累積過程,隨著隱形糖每天一點點的攝入,很有可能讓我們提前患上多種疾病。
當然,遠離隱形糖不是讓我們從此完全拒絕糖的攝入,而在讓我們合理地搭配自己的飲食,凡事要講“適度”,過猶不及也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