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凱旋
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激發(fā)了廣大士人作詩的熱情,但優(yōu)秀的詩歌恰恰又不是出于科舉的動機,這是一個有意味的悖論。
大約在唐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在長安應試的舉子朱慶馀寫下一首酬張籍的詩,其時的張籍任水部員外郎,早已名滿天下,而朱慶馀卻困于舉場十余年,迄未及第。此詩題為《閨意獻張水部》,詩云:“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p>
詩歌描寫了唐時的婚嫁風俗,新娘在翌日清晨要去拜見公婆,梳妝一番后羞澀地問新郎,自己的裝扮能否使公婆滿意。寫新婦初嫁的心理,刻畫入微,溫婉中又有矜莊。宋洪邁譽之“不言美麗,而味其詞意,非絕色第一不足以當之”。這首詩表現(xiàn)“閨意”,已屬上乘,但此詩實為比體,與當時進士行卷的風氣有關,故又題《近試上張籍水部》,如此顯豁的題目,當是后人所改。
唐代選官實行科舉制度,每年定期舉行的??浦饕忻鹘浐瓦M士,明經科考貼經與墨義,類似今天的填充題和問答題,進士科自高宗時加試詩賦,一般寫律賦,律詩的格式是五言六韻。由于明經科考死記硬背,進士科考寫作能力,且每年學館、各地所送考進士科者約1000余人,及第者只有30人左右,因而及第較明經更艱難。高宗時,宰相薛元超就將進士出身、娶五姓女和修國史看作最榮耀的三件事。
唐代科舉考試是不糊名的,主考官評卷時能看到考生的名字,這就給了考生一個預先讓主考官知道自己的機會,即考生在應試前將自己平時的詩文投獻給社會名流,以求得他們向主考官薦舉,這就是行卷。朱慶馀此詩便是向張籍行卷后詢問其結果,朱、張二人此前已經結識,而且朱慶馀采用比體,極盡委婉,也無損自己的尊嚴。
以美女自喻的代言體其來有自,當是出于屈原的香草美人傳統(tǒng),張籍自然明白朱慶馀的意思,也用同樣的比體回一首詩:“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币庵^朱的詩寫得很好,超過同時許多人的才能,用不著擔憂考試。言下之意,他自會向主考官薦舉。
實際上,張籍本人也是擅長這種比體的,他有一首古體詩《節(jié)婦吟》,末句云:“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本褪且阅信槭峦窬芊?zhèn)李師道的延攬,表達自己對朝延的忠心?!抖Y記》中以“溫柔敦厚”為“詩教”,將這種托關系或拒絕別人的事表達得竟然如此美好,正是悠久的詩教傳統(tǒng)的一種體現(xiàn)。
中唐以降,由于進士科聲望越來越高,宰相多出于進士,加之學館在安史之亂中遭到破壞后,進士科更重各地鄉(xiāng)貢,而不是學館生徒,以致越來越多的庶族文人擠在這條狹路上,當時就有種說法:“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許多士人參加進士考試,短則數(shù)年,長則數(shù)十年,甚至終身不第者亦多有之。朱慶馀自己就考了十余年,最終在寶歷二年(826年)進士及第,那一年及第的只有35人。
士人熱衷于科舉考試,除了能由此步入仕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唐以降,科舉及第就可免除個人賦役,如穆宗、敬宗朝都有明確詔令:“名登科第,即免征役?!边M士科出身者還可以合戶享受免役的特權。朱慶馀的好友姚合在喻鳧及第后便有詩曰:“闕下功名出,鄉(xiāng)中賦籍除?!眳⒓舆M士考試,改變物質生活無疑是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鄉(xiāng)貢進士的地位在中唐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反映了官僚集團由士族向庶族的轉移,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同時也避免社會階層固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秦漢以后貴族為主的官僚集團漸漸消退,宋以后即由貴族政治進入了官僚政治。這種社會結構的變化對后世政治的影響是深遠的。
盡管唐代省試詩罕有佳作,但士人要參加考試,就必須進行大量的詩歌創(chuàng)作訓練,從而形成了士人寫詩的文化風氣。需要指出的是,在唐人的意識中,古體詩是繼承漢魏五言詩而來,有風雅比興的傳統(tǒng)可循,而近體詩(主要是五律)則因為講求聲律對偶,又是省試詩、應制詩所必作的體裁,故先天地具有“律體卑痹,格力不揚”的特色。如張籍的樂府多關懷民瘼,五律卻吟詠情性,便是一例。
中晚唐詩以五律居多,士人其時已更重詩律的訓練,尤其當他們將進士及第視作只是改變社會身份的途徑,而非實現(xiàn)政治抱負時,詩歌多是賦物寫景、唱酬投贈之作,詩格也變得孱弱,朱慶馀的五律便是如此??梢哉f,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激發(fā)了廣大士人作詩的熱情,但優(yōu)秀的詩歌恰恰又不是出于科舉的動機,這是一個有意味的悖論。
(作者為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