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晟
(南京藝術(shù)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田野工作、人、對話
——試論析音樂教育學中的人類學觀點
朱 晟
(南京藝術(shù)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音樂人類學又稱民族音樂 學,其主旨是將音樂融入到文化中來看待。梅里亞姆的著作《音樂人類學》是該領(lǐng)域中最重要的文獻之一,他主要是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了音樂和他賴以生存的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包含了音樂哲學、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等學科,此后又將目光投向了音樂人類學。從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發(fā),研究音樂、人、文化的三重特征。本文擬從音樂人類學的視角出發(fā),探討當今音樂教育學在理論和實踐中的觀點和方法。
音樂教育學;音樂人類學;“人”;文化
21世紀的音樂教育學,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理應成為一門涵蓋多種門類的學科。隨著音樂學將研究的目光轉(zhuǎn)向了人和文化,音樂教育學作為音樂學的分支,也逐步意識到文化、社會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照本宣科的機械化教學。音樂教育的核心應該是或很有可能是音樂,是人類文化中的音樂、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體。音樂人類學不僅包含了對音樂本身的研究,還包括音樂與之相聯(lián)系的文化之間的研究,人類學的視野可以為我們挖掘更多的音樂內(nèi)涵,從而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灌輸?shù)秸麄€音樂教育活動中。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類學家或民族學家在特定區(qū)域或社區(qū)中進行的調(diào)查工作。作為文化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樂學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我們平常所說的人類學中的“田野工作”,是一種以達到人和人之間交流為目的的現(xiàn)場工作,研究者是構(gòu)成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時也把自身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部分,從而在互動中認識和闡釋音樂文化現(xiàn)象。
當然,這里的“田野”并非指的是“鄉(xiāng)村山野”,而是指一種音樂實踐方法,即對音樂對象文化背景相關(guān)的研究。巴西人類學家佩雷諾對“田野”的解釋為:“只要存在差異,存在于自己的不同,那里就是人類學的田野?!币魳方逃械摹疤镆啊?,一方面是課堂,即教師的田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課堂行為中去,進入學生的世界,和學生形成一定的互動,以期尋找到更好的現(xiàn)場教學效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其次,“田野”的另一方面則是課外。通過走出教室,走進社區(qū),探究周圍的音樂世界,實踐性地接觸民間音樂文化,教師才能更好地進行音樂教學活動。
“田野工作”的意義還在于,在音樂教育中貫徹中國音樂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體現(xiàn)了音樂教育的民族性??逻_伊說過:“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嚴、民族意志的標志,民族音樂具有民間意義,而且更具有民族意義的一項財富,它是屬于全體人民的?!泵褡逡魳纷鳛橐魳方逃牡诙n堂,同時也是我國音樂文化的寶貴財富。通過對民族音樂體驗式的教學,不僅對音樂教學有著直接的幫助,還能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情感。把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帶進課堂,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耙鎸ΜF(xiàn)存的傳統(tǒng)音樂中的社會以及生存問題,就不能僅僅是一種閉門造車的態(tài)度,而必須走進‘田野’?!薄疤镆肮ぷ鳌辈粌H是人類學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是音樂教育學的基本方法。他給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也提出了一種對音樂事項本質(zhì)探究的要求。
人類學、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始終是人,因此要把研究“人”的音樂、“人”的文化放在首位。音樂是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生活,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幾乎沒有哪一種文化不包括人類。在基礎教育的藝術(shù)課程改革中,《藝術(shù)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內(nèi)容“藝術(shù)與文化”中也提到了藝術(shù)與多元文化的內(nèi)容。“藝術(shù)是各種不同文化的符號載體,記錄和再現(xiàn)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通過藝術(shù)與文化的連接,可以增進對多元文化和人類文明的了解,加強文化認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識。郭乃安先生也說:“人是音樂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把目光投向人,不僅意味著在音樂學的研究中關(guān)注人的音樂行為的動機、目的和方式等,還意味著在各種音樂事實中去發(fā)現(xiàn)人的內(nèi)涵,或者說人的投影。因為,人的音樂行為,不僅表現(xiàn)為有意識的活動,也可以表現(xiàn)為潛意識的或者無意識的活動?!庇纱丝梢姡瑢θ说难芯渴且魳方逃龑W研究的根本。最早由德國哲學家亨德提出的“人類學”觀點,是指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音樂教育的研究也是應立足于“以人為本”的研究,而不僅僅依靠對書本、對課堂的教學。其目的是通過音樂來培養(yǎng)性格品質(zhì),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益處。眾所周知,經(jīng)常參加合唱、合奏排練的人不容易得孤僻癥。正如周杰倫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說:喜歡音樂的孩子是不會變壞的。
在音樂教育中,廣大的教育者應秉承著“人文關(guān)懷”的宗旨,將“人”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歸宿?,F(xiàn)在我們所倡導的“素質(zhì)教育”無非是人的教育,在教育中應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一個教師的教學價值追求必將最后落實在學生身上。在這個的舞臺上,音樂教育是非常公平的,沒有行業(yè)的偏見,沒有性別的偏見,沒有年齡的偏見,也沒有種族膚色的偏見。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來表演,人人都會得到一份尊重。人類學主張注重個體,平等地對待一切文化。音樂是人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了人的創(chuàng)造,音樂也將不復存在。
200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負有特殊的責任,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創(chuàng)造性品質(zhì)。教師和學生之間要互相學習、互相切磋、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對話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學,講究的是平等和包容。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本位,雖一直提倡以學生為主,但總改不了教師居高臨下的局面。在大多數(shù)的音樂課堂中,教師完全是依據(jù)教材照本宣科式地教學,很少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和計劃。從而使原本活潑生動的音樂課堂,變成了學生枯燥無聊的硬性任務。音樂教學,本是一種美育的過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同時他也融合了樂理知識、民族文化背景等內(nèi)容,是一門工具性與文化性相結(jié)合的學科。音樂課堂除了讓學生學習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外,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fā)學生,形成一種互動、平等的課堂情境效果。
對話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學,小的方面體現(xiàn)在教師和學生的課堂中,往大了說也能體現(xiàn)在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的話語權(quán)上。“歐洲文化中心論”一直傳播至今,被冠以世界通用的文化標準。在此標準理論下,許多音樂工作者往往持有西方的價值觀和方法去研究中國音樂。近年來,隨著我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歐洲文化中心論”思想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質(zhì)疑和反駁。音樂人類學把音樂作為文化來研究,即從音樂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環(huán)境入手,進一步觀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規(guī)律及其獨特的審美標準。受音樂人類學影響,“西方文化中心論”的局限性已經(jīng)被當代音樂家們所關(guān)注,許多音樂學家開始走向世界各地,發(fā)掘、搜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樂,將其制成錄音、電影、錄像,并寫出了大量的論文、專著,在不少國家“世界民族音樂”已被納入音樂教育體系中。在音樂教育學理論中,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已普遍成為人們的共識。在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理論體系中,大量地學習和模仿西方音樂理論,造成了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日益衰微。正如管建華教授在前幾日的古琴研討會中提出:中國音樂及文藝詩學注重語義、語境、意義的表達。而西方音樂分析則注重語態(tài)、語法形式的分析,這是中西方音樂最大的不同⑨。在人類學講究“話語權(quán)”的當代,音樂教育學也應倡導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平等對話,而不是文化殖民。
音樂教育學是研究音樂教育過程中教育現(xiàn)象的一門學科,他兼具音樂學和教育學的性質(zhì)。音樂人類學,則是把音樂置于文化和社會的語境中來研究。教育的目的本是為了更好地研究人,人類學的觀念和方法更好地為音樂教育打開了人的視角。面對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唯有守護好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才能和西方文化平等對話。
[1][奧]沃爾夫?qū)ゑR斯特納特,余丹紅,張禮引譯.音樂教育學導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蕭梅,齊坤.音樂人類學的實地考察[A].洛秦“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C].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3]梁麗.從音樂人類學角度談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J].藝海,2014(1).
[4]楊曦帆.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文化人類學視野[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6(3).
[5]管建華.21世紀初: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1).
[6]郭乃安.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J].中國音樂學,1991(2).
[7]王玉璽.音樂教育學中的人類學觀念和方法[J].北方音樂,2013(12).
[8]張樵.走出西方重建基礎—析音樂人類學視野中的普通高校音樂教育[J].藝術(shù)教育,2008(8).
[9]管建華.溪山琴況與“品味論”的文化哲學美學解讀[J].文化研究,2015(1).
G60-05
A
朱晟(1991-),男,漢,江蘇泰興,南京藝術(shù)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