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貴族的發(fā)展和演變探議

      2017-01-24 15:51:38高秀麗
      中國民族博覽 2017年5期
      關鍵詞:門閥士族特權

      高秀麗

      (山東省濟寧市潘家大樓管理所,山東 濟寧 272000)

      中國古代貴族的發(fā)展和演變探議

      高秀麗

      (山東省濟寧市潘家大樓管理所,山東 濟寧 272000)

      中國古代貴族是統(tǒng)治階級當中的特權階級,他們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享有極大的特權,并且有制度、政策保障其特權能夠世代相承。貴族正式形成的第一種形式為周以前及周代時的宗法貴族,其次為春秋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的功勛貴族,隨后是門閥士族在西漢中后期發(fā)展起來的豪強地主基礎上形成,到隋唐時候因保障他們世代享受特權的制度和政策為皇帝取締而退出歷史舞臺。以后貴族不再產(chǎn)生,但貴族的部分特征仍然得以保留下來,到今天發(fā)展成為特有的稱號。

      中國;貴族;宗法制;變法;門閥士族

      “靜憐貴族謀身易,危惜文皇創(chuàng)業(yè)難”,唐代詩人羅隱在其詩中形象地表現(xiàn)了平民與貴族在謀取功業(yè)上相差的懸殊。在中國古代,貴族成員能夠憑借出身在追求功業(yè)的道路上享受優(yōu)先的待遇,而平民卻往往不受重視,只能通過自身努力來達成功業(yè)。貴族不僅在追求功業(yè)、財產(chǎn)分配以及社會待遇等諸多方面享有優(yōu)勢,還通過制度來保障他們長期擁有這些特權。

      中國古代的貴族是指在社會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化等多方面擁有特權的一個群體,并且有國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保證他們世代享有特權。肇源于原始社會時期,氏族之間因爭奪財產(chǎn)、領地而發(fā)生爭斗,勝利的一方不僅掠奪了失敗者的資源,還將失敗一方的成員虜為奴隸,接受剝削和壓迫。征服氏族的全體,是為平民。其中掌握事權的若干人,形成貴族。[1]但是此時的貴族沒有制度來維系、保障他們的權力,貴族的真正形成還當在夏、商、周時期,宗法貴族是第一種出現(xiàn)的形式。

      一、宗法貴族

      宗法貴族指的是按宗法制度規(guī)定下享有優(yōu)越社會地位和特權的階層。在周代以前就已產(chǎn)生,周代時因宗法制度的完善而穩(wěn)固下來。周代初期,隨著滅商和東征的事業(yè)逐步取得勝利,為了進一步拉攏功臣,以及分享戰(zhàn)爭成果,周王將土地分封給宗族姻親、功臣子弟、前朝遺老等。同時完善宗法制度,周王自稱天子,為天下大宗,除嫡長子外的其余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又將自己的諸侯王位傳給嫡長子,分其余諸子為卿大夫,獲得諸侯王賜予的采邑。諸侯相對周王是天下的小宗,在封國內(nèi)為大宗。卿大夫又將自己的權位傳給其嫡長子,其余諸子為士,獲得大夫授予的食地,同樣,卿大夫相對諸侯王為小宗,在其封地為大宗,士在其封地內(nèi)也為大宗。士在宗法制度的順序中雖然是最后一個級別,沒有對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分封的權和勢,但他作為比較活躍的集體,尤其在春秋戰(zhàn)國時,在政治、軍事以及其他社會活動中充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亦可躋身貴族行列,享有大多數(shù)特權。從周天子到士的層層分封最終形成了穩(wěn)固的宗法系統(tǒng),既保證了貴族集團內(nèi)部的團結和穩(wěn)定,又保障了周王政權的鞏固,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制度使得貴族集團永久地享有特權。促成和維系宗法貴族形成發(fā)展的因素是血緣關系,周王以下的層級分封首先都是在宗族內(nèi)部開始施行并擴展開來的,按照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來分配社會財富和政治權力。因而在政治上形成了世卿世祿的格局,治理、掌握國家和人民的權力只在貴族集團內(nèi)流傳,平民無法染指。先秦的歷史文獻,如《詩經(jīng)》《尚書》等,對宗法貴族多有記載。如《詩經(jīng)·綠衣》篇,就反映了宗法貴族森嚴的地位分別。[2]

      二、功勛貴族

      宗法貴族世卿世祿的局面到春秋戰(zhàn)國時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周王治理下的政權和其先輩們分封的諸侯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各自發(fā)展,實力已經(jīng)不能保持最初分封時候的平衡,甚至一些諸侯國的實力因為地理優(yōu)勢、君臣努力等因素已經(jīng)躍居在周王之上,周王已然沒有足夠優(yōu)越的特權可以駕馭一些強大諸侯,這些強大的諸侯憑借自身的實力使其享有的特權超出了最初接受周王分封時被授予的規(guī)格。各諸侯國之間也常常發(fā)生爭斗,為了搶占地盤、掠取資源,他們潛心發(fā)展本國力量,任用賢能的卿大夫和士,卿大夫和士也在各諸侯國內(nèi)發(fā)揮他們的才能,為國家和座主效忠,享受諸侯王和座主授予自己的權力。周王已經(jīng)失去了使得人們向他臣服的權力,顯然已不能夠再作為貴族集團的代表。這時候便出現(xiàn)了一批沒落貴族,他們雖然出身高貴,為前朝王或者權宦家族的后裔,卻已不能在當時社會享有最初被賦予的權力,湮沒在平民當中,和平民一樣奮斗。新的貴族也許出身并不比沒落貴族高貴,卻凌駕在他們之上,而不必顧忌宗法、禮樂等制度的束縛。這些沒落貴族,以及其他平民可以獲得重新躋身貴族行列的機會,便是通過自己努力,建言獻策或者沖鋒陷陣獲得功勛,接受諸侯王的任用,獲得官爵,享有特權。這種形式的貴族在春秋戰(zhàn)國時形成,諸侯國為了發(fā)展更快,以加快搶占地盤和資源的效率,而舊有的制度、政策限制了諸侯國的發(fā)展,為了使其發(fā)展不受掣肘,便紛紛進行改革,不僅改變了軍事、賦稅制度,在官吏選拔、人材任用方面也突破了原先的限制,官吏不只在貴族集團當中世襲傳承,低級貴族和平民通過功勛也能夠擔任官職,再依靠自己掌權時擁有的特權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使下一代亦能在拼搏功績的事業(yè)當中先人一步,從而形成世代為官、為將的家族勢力。到秦統(tǒng)一六國,建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后,將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摸索得到的有效改革經(jīng)驗確定下來,雖然秦朝經(jīng)歷短暫時間就滅亡了,但他主要的制度還是由漢朝繼承,憑借功勛獲得權力遂成為定制,功勛貴族正式得到了制度的保障,取代周代宗法貴族,興盛為全新形式的一種貴族集團,并一直延續(xù)。

      三、經(jīng)學貴族

      繼功勛貴族后興盛起來的是經(jīng)學貴族。自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施行嚴厲的治理模式,人們不堪秦政權的高壓統(tǒng)治和剝削壓迫,對此怨聲載道,呼之為暴秦,戍卒叫,函谷舉,強秦在人們的群起而攻下覆亡了。隨后結束秦末戰(zhàn)爭,建立統(tǒng)一政權的漢朝雖然承襲秦朝大部分制度和政策,但漢初的統(tǒng)治者和人們都不再接受秦朝嚴厲的法家和武力治理模式,而在反省后改用道家以及儒家平和的方式。漢初貫徹道家無為和儒家仁義的思想,取得了良好成效,頹敝的社會民生、孱弱的國力漸漸得到恢復,到漢武帝時為獲得更強大的發(fā)展,一改無為而治,而更多地傾向儒家的思想。早在漢初時候,儒生就受到高祖、文景帝的重用,陸賈、賈誼、晁錯等儒家名士著書立說,向統(tǒng)治者傳播和解讀儒家思想當中的治國理念,儒家經(jīng)典率先從秦朝焚書坑儒的劫難中復生,今、古文經(jīng)的傳承和解經(jīng)之花競相開放,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3],更是使得儒生大量進入?yún)f(xié)助皇帝治理國家和人民的行列中,擔任高官要職,儒家經(jīng)典也日益成為治理國家的范本。原來作為一種學說理念的儒學在這時悄然發(fā)生改變,而越來越成為一種政治理念、統(tǒng)治思想,儒學慢慢發(fā)展成為經(jīng)學,儒生也慢慢成為經(jīng)學家,經(jīng)學家們接受朝廷的任命,通經(jīng)入仕。由于解經(jīng)方法、經(jīng)籍內(nèi)容等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產(chǎn)生了各自傳授經(jīng)學的“師法”以及后來偏重的“家法”,尤其到了東漢,經(jīng)學在父子、師生間代代承襲,結成緊密聯(lián)系,出現(xiàn)了累世家學的情況,家學出身的士子自幼受熏陶,在經(jīng)學方面功力深厚,亦往往能夠優(yōu)先地獲得入仕機會,至此便出現(xiàn)了累世公卿,經(jīng)學世家。如西漢的孔氏、伏氏,東漢的弘農(nóng)楊氏、汝南袁氏。血緣關系在促成和維系經(jīng)學貴族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已經(jīng)不占主要位置,文化和政治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是經(jīng)學貴族的基礎,由文化入仕,在政治上逐步取得權力后又培養(yǎng)、提拔與他們同類的士子,循環(huán)往復便結成了共同體,是為經(jīng)學貴族集團。

      四、兩漢地主豪強

      經(jīng)學貴族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同時,地主豪強也在漢代崛起。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諸侯國進行的賦稅制度改革促使井田制的瓦解,秦國的商鞅變法“開阡陌封疆”,變土地國有制為私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這時候,不在貴族行列中的商人們便通過貨殖獲得豐厚的財產(chǎn),置換土地,役使平民,成為商人地主。漢初施行有利于工商業(yè)的政策,商人地主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并憑借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參與政治,文帝時可以“入粟拜爵”,“令民入爵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shù)為差”[3],武帝時甚至直接任用了大鹽商東郭咸陽和冶鐵商孔僅為官,負責治理國家商務財政,出現(xiàn)了“吏道益雜,不選,而多賈人”[4]的狀況。此外,通過軍功獲得賞賜的軍功地主、官僚地主、皇帝庇佑的宗室和外戚地主也都擁有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這些地主在西漢中后期發(fā)展成為豪強地主。王莽亂政時候,光武帝就是依靠豪強地主勢力的支持,獲得推翻王莽政權和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勝利,在東漢建立之后,豪強地主更是憑借開國功勛而變得更加猖狂,光武帝幾次壓制豪強地主的行動都因對方實力強盛而未能成功。豪強地主擁有強大勢力,常常干涉國家選官制度,越來越多官吏通過豪強推薦進入仕途,出現(xiàn)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從制度上為豪強地主謀取了更大的權力。

      五、魏晉至隋唐門閥士族

      兩漢的豪強地主、經(jīng)學世家到魏晉時候演變成為門閥士族。東漢末年的動亂使得察舉、征辟制賴以維系的鄉(xiāng)里品評難以繼續(xù),察舉、征辟的選官制讓位于九品中正制。按照九品中正制的規(guī)定,由朝廷派遣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士人的品評,將人才分為高下九品。但是,在九品中正制施行不久就被門閥士族掌握門路,品評人才“但能知其閥閱,非復辨其愚賢”[5],使得新官吏依然在門閥士族中產(chǎn)生,出現(xiàn)“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6]“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7]的現(xiàn)象。門閥士族既已取得尊貴特權和地位,為了維持世代尊貴的地位,還限制寒族進入到他們的特權階層,嚴格控制婚姻和交友的規(guī)則,唯門第相當才可。南朝宋時期,掌握機要的“中書舍人徐爰有寵于上,上命球及殷景仁與之相知,球辭曰:士庶有別,國之章也,臣不敢奉詔”[8],南朝梁時期,掌握極大軍權的寒人將領侯景“請娶于王、謝,帝曰:王、謝高門非偶,可以朱張以下訪之”[8]??梢婇T閥士族對于維護自身門第尊貴的看重。門閥士族在西晉滅亡,聯(lián)合擁戴司馬氏于南方建立東晉以后,其勢力達到鼎盛,王、庾、桓、謝在東晉輪流執(zhí)政,出現(xiàn)“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馬氏自立為帝。

      但是,正是被尊貴而強大的門閥士族鄙夷的寒人,通過百年的努力埋葬了士族。寒人既不能享受高官厚祿的清顯職位,便在污濁低下的軍隊和庶務中任職,久而久之便掌握了政權實際的權力,而士族因其出身就高貴,不思進取,沉溺于清閑放蕩的生活,離政務、軍務的中心愈加疏遠。東晉政權在四家大族衰落以后,便為北府兵將領出身的劉裕取代,建立劉宋政權,進入南北朝對峙時期。雖然此門閥士族仍擁有不能推倒的勢力,在一些高位上仍由門閥士族掌控,但是由于南朝的開國君王均為掌握事權的將領出身,他們大力提拔任用擁有真才實學的寒人將領,使得寒人將領往往能夠憑借出色的政治、軍事才能而顯貴。另外,政變、軍變、農(nóng)民起義的動亂也給門閥士族嚴重的打擊,侯景之亂時就使得“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

      門閥士族真正退出歷史舞臺是在隋唐時候。三百余年前統(tǒng)一政權隨著東漢滅亡而分裂,導致其后長久的對峙和戰(zhàn)亂,隨著形勢的演變,隋朝終于重新統(tǒng)一南北,唐繼之而立。隋唐對以前的各項制度都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重建,影響波及門閥士族。隋唐初期,門閥士族勢力仍然強盛,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五姓七家”在通婚和出仕上仍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樣極為講究門第,但隨著政策的改變,他們的特權和優(yōu)越社會地位也在逐漸失去。隋時文帝感于舊的九品中正制全憑門第無法選拔真正的干才,因而逐步推行了科舉制,從制度上取締了門閥士族??婆e制對士人進行分科考試,按考試成績?nèi)斡霉賳T。唐沿用隋制,太宗、武則天、玄宗對科舉制的規(guī)制做了添補和修改,使其更加完善。終唐時,官吏的任免雖然恩蔭出身與科舉出身并存,但是唐高宗以后進士科就為時人所重,許多高官都通過科舉考試出任,“有才則白屋之子可至公卿,非才則公卿之孫流為皂隸”,貴族勢力已經(jīng)無法享有憑借出身門第染指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特權了。北魏以來政府出面編訂士籍,制定士族譜牒的措施也在實際上削弱了門閥士族勢力。北魏孝文帝在漢化改革中效仿漢族門閥士族,皇室元氏為最高門第,使得鮮卑中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與漢族士族崔、盧、李、鄭取得相等的社會政治地位。唐太宗對當時士族“不須論數(shù)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編成了以皇室李氏為首,外戚次之,原來的漢族士族崔、盧、李、鄭降為第三等的《氏族志》。唐高宗、武后時,又以五品以上職事官都得以錄入士籍,重編為《姓氏錄》。北魏以來編訂士族的措施打亂了原來門閥士族的等級秩序,使一部分出身并不高貴,但憑借功勛獲亦躋身士族行列,分享士族的特權,士族勢力就相對地被削弱了。

      六、結語

      縱觀中國古代貴族從正式產(chǎn)生至衰亡,歷經(jīng)了宗法貴族、功勛貴族、門閥士族等多次的流傳和演變,因其天生具有的缺點而更相取代,最后仍不免于衰亡。雖然在唐代以后留存部分殘余,表現(xiàn)在宗室、外戚貴族及一些官僚世家?guī)资老硎軆?yōu)厚待遇上,但是他們擁有的特權顯然已不能和隋唐以前的貴族相比,而始終臣服在天子的權威下,權力為皇帝授予,依皇帝旨意的變化而發(fā)生增減,實際上已失去成為世世代代貴族的條件。近代以來,中國從封建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代社會,更加擺脫了貴族制度的殘余和影響,貴族的稱號已經(jīng)喪失了它原來的含義,在無產(chǎn)階級領袖領導人民與壓迫他們的資產(chǎn)階級作斗爭時,常常將一些資產(chǎn)階級稱為脫離人民的貴族。現(xiàn)代以來,一些富裕人家繼承先輩產(chǎn)業(yè),擁有較多財富,在社會活動中頻頻出場,在消費能力、見識新事物的范圍上高于工薪階層的富人們,亦會被稱為貴族。

      [1]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李偉強.《詩經(jīng)·邶風·綠衣》章句及主旨辨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10.

      [3][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元]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清]趙翼.廿二史劄記[M].北京:中國書店,1987.

      [7][唐]唐房玄.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唐]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3.

      K23

      A

      高秀麗(1976-),女,山東省濟寧市潘家大樓管理所主任,副研究館員,南京大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文化史。

      猜你喜歡
      門閥士族特權
      無聊是一種特權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15:58:27
      門閥政治傳統(tǒng)與陳朝的王朝建構
      從趙郡李氏南祖房善權支幾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協(xié)調與東晉王朝的建立
      唯實(2021年3期)2021-04-09 05:48:28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史學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的士族為何這么牛氣?
      廉政瞭望(2017年5期)2017-06-02 10:38:55
      天下第一行書
      試論現(xiàn)階段特權問題及其治理
      淺析西晉太康年間門閥勢力的興起
      世紀橋(2014年7期)2014-11-28 16:26:55
      崔浩文學及文化研究
      藝術科技(2014年6期)2014-08-18 19:04:57
      泽普县| 河北区| 黄山市| 永年县| 蒲江县| 钟祥市| 万荣县| 合山市| 云阳县| 洛浦县| 筠连县| 金坛市| 乐东| 江口县| 施甸县| 依兰县| 巫山县| 浮梁县| 额济纳旗| 吉木萨尔县| 南木林县| 九江市| 娱乐| 西安市| 呼伦贝尔市| 山阴县| 大连市| 阳泉市| 唐海县| 蓝田县| 靖宇县| 竹山县| 永丰县| 白河县| 武穴市| 土默特左旗| 双桥区| 永泰县| 酒泉市| 濮阳县|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