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公益訴訟制度新探

      2017-01-25 09:39:36韓方方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訴訟費用公共利益檢察機關

      韓方方

      (四川大學 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法學研究

      我國公益訴訟制度新探

      韓方方

      (四川大學 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公益訴訟制度是公共利益司法維護機制的具體體現(xiàn)。目前,學者們對公益訴訟的界定、司法審判模式、原告資格以及公共利益的界定、受案范圍、訴訟費用的承擔、訴權(quán)濫用、訴訟證明責任的分配等問題還存在諸多爭議。若要建立適合我國本土的公益訴訟制度,厘清相關概念,解決這些爭議勢在必行。

      公共利益;司法維護;公益訴訟;制度障礙

      國內(nèi)學術界關于公益訴訟的研究涉及公益訴訟的來源、界定、種類、理念、形成公益訴訟的社會歷史條件、建立公益訴訟的必要性以及意義、各國公益訴訟制度的立法例、建立公益訴訟制度的障礙、公益訴訟制度的具體構(gòu)建以及對公益訴訟相關問題的批判與反思等諸多角度。筆者認為,在與公益訴訟相關的這些問題中,公益訴訟的界定、建立公益訴訟制度所面臨的諸多障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筆者在本文中著重就這些問題談一下自己的認識,力求重新界定公益訴訟,破除障礙,提出建立公益訴訟制度的具體構(gòu)想,以期對公益訴訟制度的構(gòu)建有所裨益。

      一、公益訴訟的界定

      由于研究視角不同以及公益訴訟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等原因,學者們對公益訴訟的界定也不盡相同。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學者們對公益訴訟之所以有不同的界定,是因為其對公益訴訟的主體、模式、目的認識不統(tǒng)一。

      關于公益訴訟的主體范圍,各定義要么失之過寬,認為公益訴訟的主體包括任何組織和個人,或者不特定的主體[1];要么憾于過窄,認為公益訴訟的主體只有檢察機關[2]。筆者認為,公益訴訟的主體應當包括檢察機關、合法的社會組織、單個公民或多個公民的聯(lián)合,但不應當包括行政機關,具體緣由將在下文進行論述。至于公益訴訟的模式,筆者認為我們不應拘泥于某種訴訟模式,而應以順利解決問題為出發(fā)點,在現(xiàn)有可選模式范圍內(nèi),選擇最適合某公益訴訟案件的訴訟模式。每一種訴訟都有其主要的救濟對象,私人利益受損可以通過《民事訴訟法》予以維護,公益訴訟的目的應是維護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作為不同于私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一種獨立的利益形式,當其受到侵害時,需要公益訴訟給予維護。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公益訴訟的定義如下:公益訴訟是指檢察機關、合法的社會組織、單個公民或多個公民的聯(lián)合,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對侵害公共利益或致使公共利益處于危險狀態(tài)的行為,依法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予以裁決的訴訟活動。

      二、公益訴訟的司法審判模式

      公益訴訟的司法審判模式關系到在進行公益訴訟時,采用什么樣的法律,運用什么樣的訴訟程序的問題,是公益訴訟得以繼續(xù)的前提。

      (一)公益訴訟的各種司法審判模式評介

      目前,我國學術界較認可的幾種公益訴訟司法審判模式有經(jīng)濟公益訴訟模式[3]、行政公益訴訟模式、民事公益訴訟模式[4]、民事和行政二元公益訴訟模式、制定專門的公益訴訟法以及依案件性質(zhì)靈活選擇適用各現(xiàn)行訴訟法的無固定模式[5]。

      依筆者看來,這幾種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缺陷。

      經(jīng)濟、行政、民事這三種公益訴訟模式共同的缺陷在于過于狹隘,未考慮到不同的公益訴訟案件性質(zhì)各異,而單一的訴訟模式不足以兼顧各類在性質(zhì)上不兼容的案件。

      民事和行政二元公益訴訟模式雖然兼顧到了更多類型的案件,但其仍然為公益訴訟設定了一個較小的范圍,無法為某些性質(zhì)上處于“灰色地帶”的案件提供適當?shù)脑V訟模式。

      筆者認為,綜合各方面的情況,我國目前尚不適宜制定專門的公益訴訟法。從我國目前對公益訴訟的研究成果以及立法現(xiàn)狀來看,學術界與實務界對公益訴訟的研究還不夠扎實,有許多疑惑仍未解決,有許多爭議仍無定論,并且,我國現(xiàn)行各部門法關于公益訴訟的相關規(guī)定還不成熟,無法為制定專門的公益訴訟法提供堅實的基礎。因此,依案件性質(zhì)靈活選擇訴訟模式應是不錯的選擇。

      (二)我國公益訴訟司法審判模式的適當選擇

      筆者認為,單一、機械地選擇其中一種模式既不能從范圍上橫向兼顧所有類型的公益訴訟案件,也不能從時間上縱向兼顧公益訴訟當前和長遠的合法化問題,因此,目前可以考慮暫且不拘泥于訴訟模式,而應以解決各類公益訴訟案件、最大程度地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靈活地選擇訴訟模式。

      與此同時,司法部門應及時總結(jié)工作中的經(jīng)驗,將司法實務中不斷出現(xiàn)而立法尚未涉及的內(nèi)容及時反饋給立法部門,學術界也應及時跟進,不斷更新研究成果。待實務經(jīng)驗與理論成果相對成熟時,立法機關應適時制定獨立的公益訴訟法。至于具體如何制定,則應當依據(jù)當時的情況而定。如果以后獨立于公法和私法之外的社會法發(fā)展勢頭良好,并且需要制定專門的社會法,那么,可以將公益訴訟這一程序法內(nèi)嵌于實體性的社會法之中,遵循“在實體法中作程序性規(guī)定的國際趨勢”,這也是劉俊教授和李雄教授所提倡的;如果到時候社會法的制定時機還未成熟,而公益訴訟的相關制度已經(jīng)相當成熟,那么可以制定獨立的公益訴訟法作為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并列的第四大訴訟法。

      三、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及適格主體

      (一)當事人適格理論及其擴張

      與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相關的是“當事人適格理論”。所謂當事人適格,是指當事人對于作為訴訟標的之特定的權(quán)利或法律關系可以實施訴訟并請求本案判決的資格。關于當事人適格,存在“直接利害關系人”理論、“一般利害關系人”理論、“程序與實體上雙重適格當事人”理論和“程序當事人同實體適格當事人相區(qū)別”理論,而這四種理論是從前往后依次修正與發(fā)展的,是當事人適格理論不斷擴張的一種表現(xiàn)[6]。傳統(tǒng)的當事人適格理論認為,只有自己合法權(quán)益受到違法侵害的人才具有原告資格,這被評價為“把許多煩人的家伙隔離出法院以實現(xiàn)較少司法關系資源的恰當分配”[7]。

      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當事人適格理論不利于對公共利益的保護,如果不對傳統(tǒng)的當事人適格理論進行擴張,公益訴訟根本無法進行或者只能在適格原告維護私益的同時順便維護公共利益,這與學者們提倡的實行公益訴訟制度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因此,筆者贊同對傳統(tǒng)的當事人適格理論進行擴張。反對對傳統(tǒng)當事人適格理論進行擴張的學者提出的理由無非有兩點:一是認為私人原告沒有足夠的時間、金錢與精力提起公益訴訟[8];二是認為私人原告不能面面俱到地維護所有公共利益,可能會出現(xiàn)維護此公共利益而損害彼公共利益的情形[9]。針對第一點,筆者認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不斷發(fā)展,公民意識逐漸覺醒,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的組織也不斷崛起,他們維護公共利益的自覺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而且這種維權(quán)熱情會越來越高漲,不用擔心民間維護公共利益的熱情不夠;至于金錢方面的障礙,可以通過公益訴訟程序的具體設計,使原告以最低成本最大化地維護公共利益。如何設計程序以減輕原告負擔,維持其維護公共利益的熱情,筆者在下文會有涉及,此處不作贅述。針對第二點,筆者認為,凡利益均有權(quán)衡取舍,無論訴訟主體是誰,都不能面面俱到地維護所有公共利益,那么,難道公共利益就只能飽受侵害而不被維護了嗎?顯然是不能的。因此,反對對傳統(tǒng)當事人適格理論進行擴張的學者們的論據(jù)是不充分的,我們應當對該理論進行適當?shù)臄U張。

      (二)公益訴訟的適格主體

      在傳統(tǒng)當事人適格理論得以擴張的基礎上,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便不只局限于自己合法權(quán)益受到違法侵害的人,即通常所說的利害關系人。對于具體有哪些主體可以提起公益訴訟,學界爭議不小。有“一元提起模式”[10]“二元提起模式”[11]“三元提起模式”[12]“四元提起模式”[13]等學說。筆者認為,公益訴訟的主體應當包括檢察機關,合法的社會組織,單個公民或多個公民的聯(lián)合,但不應當包括行政機關。

      1.檢察機關。之所以賦予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檢察機關從成立之初便以維護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為己任,具有刑事公訴的職能,其在提起訴訟方面有成熟的經(jīng)驗和完善的技能。二是作為國家機關,檢察機關天然具有權(quán)威性,可以對被告形成一定程度的威懾,并且其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配合更有默契,調(diào)查取證會更加高效快捷。三是較其他起訴主體而言,檢察機關更具有公立性。四是把檢察機關作為公益訴訟的起訴主體,也是國際趨勢。

      2.合法的社會組織,單個公民或多個公民的聯(lián)合。合法的社會組織,單個公民或多個公民的聯(lián)合作為公益訴訟的起訴主體更加具有合理性。社會組織與公民本就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并且很大一部分社會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某種或某些公共利益,但由于公民和社會組織的民間性,其權(quán)威性和訴訟中的主動性都不及檢察機關,因此,不應作為首要的公益訴訟人。筆者認為,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發(fā)現(xiàn)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時,首先應當向檢察機關建議提起公益訴訟,若檢察機關無正當理由拒絕,則該公民或社會組織可以自行起訴以維護公共利益。與社會組織相比,公民顯得勢單力薄,因此,一般由公民向有關社會組織反映公共利益受侵害的事實,由社會組織決定是否起訴。當然,社會組織與公民之間沒有嚴格的先后順序,公民選擇由社會組織代為起訴還是自己起訴應憑公民的個人意愿。

      3.行政機關不是公益訴訟的適格主體。行政機關是不能作為公益訴訟的起訴主體的,因為行政機關本就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系統(tǒng)來維護公共利益,若是再借助司法系統(tǒng),不僅浪費成本,影響辦事效率,而且影響行政機關的固有權(quán)威。筆者認為,只有當行政機關濫用職權(quán),未稱職地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時,才需要司法機關出面,發(fā)揮最后一道防線的作用,矯正行政機關的錯誤。

      四、公共利益的界定與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

      公共利益是公益訴訟的救濟對象,對公共利益的清晰認識是公益訴訟的前提。

      (一)公共利益的界定

      公共利益的界定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高志宏教授在其《公共利益:界定、實現(xiàn)及規(guī)制》一書中分析了公共利益界定的必要性、難點及前提,在此基礎上,對公共利益分別進行了理論和立法上的界定。即便是在全書中用了一半的章節(jié)來論述公共利益界定的問題,想必高教授也不敢妄言其已把公共利益的問題論述得非常清楚。公共利益的界定要立足并探討公益訴訟這一問題,只需要抓住公共利益的實質(zhì),為公益訴訟確定一個直觀可辨的救濟對象即可。因此,筆者認為,公共利益是排除國家利益、政府利益與純粹的私人利益之后所剩的其他利益。

      (二)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

      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與公共利益的界定密切相關,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應包括所有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

      目前學術界關于公益訴訟受案范圍的研究有三種思路:第一種是在對公益與私益加以區(qū)分的基礎上來確定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14]。第二種思路是具體列舉適用公益訴訟的幾類案件。第三種思路是前兩種思路的整合,即一方面遵守有關公共利益的總體判斷標準,另一方面具體列舉某幾類案件[15]。

      至于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具體如何確定,筆者認為,由于目前我國公益訴訟制度還不健全,且理論研究還不深入,實踐經(jīng)驗匱乏,因此,此階段應當依靠法院在實務中加以判斷,并做好理論歸納工作,將已決案件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時機成熟之時,在立法中以總體性標準與具體案件類型的列舉相配合,并設置兜底條款的形式來明確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

      五、訴訟費用的承擔和濫用訴權(quán)的防范

      (一)訴訟費用的承擔

      訴訟費用是指因訴訟而產(chǎn)生的相關費用。訴訟費用是決定適格起訴主體是否有意向提起公益訴訟或是否能夠堅持訴訟始終的一個關鍵因素。雖然公益訴訟的目的不為賠償,但作為原告的適格起訴主體必然要支付一定的訴訟費用,這對原告是不公平的,因此,訴訟費用的承擔問題需要得到妥善解決。關于訴訟費用負擔如何解決的問題,學者們一般建議給予勝訴原告費用補償或者一定程度的獎勵[16]。但費用補償和適度獎勵都有一定的弊端。訴訟費用的問題,應當依據(jù)起訴主體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規(guī)定。

      1.檢察機關作為起訴主體時的訴訟費用承擔。

      若是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可適用“起訴方預交費用,敗訴方最終承擔訴訟費用”的固有規(guī)定。因為檢察機關作為一個國家機關,其職權(quán)行為所產(chǎn)生的相關費用可以由財政支付,不存在負擔不起訴訟相關費用的情形。筆者建議,為檢察機關設立公益訴訟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支付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的一切相關費用。

      2.社會組織作為起訴主體時的訴訟費用承擔。

      社會組織提起的公益訴訟,要區(qū)分具體情形決定如何收取訴訟費用。對于有政府經(jīng)費支持的社會組織,仍然適用“起訴方預交費用,敗訴方最終承擔訴訟費用”的規(guī)定,對于沒有政府經(jīng)費支持的社會組織,可以減免其適當比例的訴訟費用,若案件勝訴,則由被告方承擔包括減免部分在內(nèi)的所有訴訟費用,若案件未勝訴,原告無須再補繳已減免部分。

      3.單個公民或多個公民聯(lián)合作為起訴主體時的訴訟費用承擔。對于單個公民或多個公民聯(lián)合提起的公益訴訟,訴訟費用方面的門檻應當進一步降低,甚至可免交訴訟費用,這樣一方面可以彰顯國家維護公共利益的決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公民維護公共利益的熱情,并避免公民因公益訴訟而影響自身正常的生活質(zhì)量。

      (二)濫用訴權(quán)的防范

      訴訟費用負擔方式如果不輔之以配套的制度,勢必會造成大量的濫訴情形出現(xiàn)。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防止濫訴:一是設定準許立案的標準,參考因素可以是涉案金額、案情涉及的地域范圍、案件的典型性與指導性等。二是筆者不建議對勝訴原告給予費用補償或適當比例的獎勵,因為公益訴訟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本就是一個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行為。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是職責所在;社會組織肩負公民厚望,維護公共利益是其成立的目的,提起公益訴訟也是眾望所歸;公民愿意提起公益訴訟也應當是出于其維權(quán)的自覺性和關愛社會的責任感。若這些起訴主體是為了從訴訟中獲取獎勵,那么建立公益訴訟的目的便不再純粹,濫訴也就無可避免。這樣不但會加重法院的負擔,而且會使審判質(zhì)量下降,維護公共利益的崇高愿望也將隨之化為泡影。三是因公益訴訟獲賠的錢款和相關財產(chǎn)不能歸由原告支配,而應當由法院建立專門的賬戶,交由與案件性質(zhì)相關的社會組織代為保管,用于與該案件相關的領域的社會建設。四是把濫訴規(guī)定為一種獨立的民事侵權(quán)行為責任,在原告無正當理由提起公益訴訟的情況下,被訴方不僅不需承擔訴訟費用,還有權(quán)提起侵權(quán)之訴,向訴方要求民事賠償[17]。

      六、證明責任的分配

      很多學者贊同公益訴訟應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證據(jù)分配原則。但由于起訴主體不同,完全奉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或者完全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是行不通的。筆者認為,公益訴訟中的證明責任應依起訴主體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分配。

      (一)檢察機關作為起訴主體時的證明責任分配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應當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明責任分配原則。一般而言,舉證責任倒置的分配原則是照顧處于弱勢地位的原告,而檢察機關與被告方往往是勢均力敵的,因此,無須實行舉證責任倒置,采用一般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反而更能體現(xiàn)程序公平。

      (二)社會組織作為起訴主體時的證明責任分配

      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筆者認為也應當采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明責任分配原則。雖然社會組織的權(quán)威性不及檢察機關,但其具有完善的組織結(jié)構(gòu)和議事機制,也擁有與所訴案件相同領域的專家團隊,并且社會組織一般具備處理訴訟問題的專業(yè)部門和專業(yè)人員,一般情況下是有能力與被告方抗衡的,如果對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證明責任分配原則,則難免有矯枉過正之嫌,對被告方是不公平的。但如果當社會組織在訴訟過程中因權(quán)限不夠而導致收集證據(jù)有困難時,可以申請法院介入,由法院幫助其調(diào)查取證。

      (三)單個公民或多個公民聯(lián)合作為起訴主體時的證明責任分配

      單個公民或多個公民聯(lián)合提起公益訴訟的,筆者認為應當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證明責任分配原則。在以單個公民或多個公民為原告的公益訴訟中,原被告雙方在訴訟中存在嚴重的能力、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若是采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明責任分配原則,原告勝訴的機會是極其渺茫的,因此,舉證責任應由被告方承擔。

      [1]高得生,胡睿.公共利益及公益訴訟解讀[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

      [2]隋洪明.分立抑或統(tǒng)一:我國公益訴訟制度構(gòu)建與分歧消解[J].政法論叢,2012,(2).

      [3]李雄,劉俊.中國公益訴訟:概念、理念與發(fā)展展望[J].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2012,(3).

      [4]肖建華,唐玉富.論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與程序建構(gòu)[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報,2008,(1).

      [5]高志宏.公共利益:界定、實現(xiàn)及規(guī)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142.

      [6]齊樹潔,蘇婷婷.公益訴訟與當事人適格之擴張[J].現(xiàn)代法學,2005,(5).

      [7]敖雙紅.公益訴訟概念辨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8]溫欣.對我國公益訴訟的批判與反思[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2).

      [9]陳賢貴.公益訴訟的冷思考[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4).

      [10]薛江武.公益訴訟制度的本土化研究[J].經(jīng)濟法論叢,2008,(2).

      [11]張曉玲.論行政公益訴訟權(quán)[J].行政與法,2006,(10).

      [12]宋朝武.論公益訴訟的十大基本問題[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1).

      [13]顏運秋,周曉明.公益訴訟制度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J].法治研究,2011,(11).

      [14]曾于生.關于公益訴訟的若干理論問題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15]廖中洪,李學經(jīng).建立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的設想[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6).

      [16]陳玉范.公益訴訟的困惑與展望[J].長白學刊,2006,(2).

      [17]呂夢宇.公益訴訟制度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國家與公眾合作,追求高效公益訴訟[J].求實,2006,(11).

      [責任編輯 張彥華]

      DF71

      A

      1671-6701(2017)03-0044-05

      2017-04-22

      韓方方(1992— ),女,河南許昌人,四川大學法學院經(jīng)濟法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訴訟費用公共利益檢察機關
      談談個人信息保護和公共利益維護的合理界限
      論訴訟費用裁判的救濟
      論專利行政執(zhí)法對公共利益的保護
      檢察機關預防職務犯罪探析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4
      檢察機關強化刑事訴訟監(jiān)督權(quán)的法理闡釋
      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訴訟費用
      淺議檢察機關會計司法鑒定的主要職責
      我國訴訟費用擔保制度的完善
      上海檢察機關第一屆“十佳檢察官”
      檢察風云(2012年21期)2012-07-07 11:58:06
      表達自由語境中的“公共利益”界定
      清远市| 阿合奇县| 会理县| 府谷县| 乐都县| 县级市| 新泰市| 南开区| 睢宁县| 德昌县| 衡山县| 河间市| 永年县| 恩施市| 油尖旺区| 隆昌县| 伊川县| 香格里拉县| 巨野县| 南溪县| 台湾省| 隆德县| 栾川县| 忻城县| 南投市| 绥芬河市| 津南区| 嫩江县| 濮阳县| 隆安县| 潼南县| 黔西县| 盐池县| 临安市| 宿州市| 泗阳县| 定远县| 绩溪县| 泰顺县| 龙井市|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