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儒家生態(tài)觀的智慧對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啟示

      2017-01-25 12:30:25代莎莎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儒家孔子文明

      代莎莎

      論儒家生態(tài)觀的智慧對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啟示

      代莎莎

      儒家生態(tài)觀是古代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交往中不斷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以“仁民愛物”為核心,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儒家生態(tài)觀蘊含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可以為我國當今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寶貴啟示。要繼承儒家思想中生態(tài)觀的智慧,立足現實,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

      儒家;生態(tài)觀;天人合一;生態(tài)文明

      從19世紀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至今,不斷加快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科學技術也有突飛猛進的提高,人類接連獲取了一個又一個“果實”,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緊張。從而出現了空氣質量相當差、水生態(tài)逐漸惡化、土地森林資源嚴重減少、礦產資源稀缺等現象,同時農村不合理利用可耕土地,大面積土地荒廢、土地質量差的現象普遍存在。每個人的生活與生存都與自然生態(tài)息息相關,生態(tài)環(huán)境出現危機,人類的生活也必然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思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和方法。人類對生態(tài)問題總體的觀點或見解即為生態(tài)觀,其中儒家生態(tài)觀主要包含 “天人合一”與“仁民愛物”。本文從儒家生態(tài)觀入手,分析儒家生態(tài)觀所蘊含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揭示其為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啟示,有助于從中找到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現代中國的路徑,從而為建設清新、藍色家園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一、儒家生態(tài)觀蘊涵的生態(tài)理念

      儒家思想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及相處的方式,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對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都有深遠的影響。儒家生態(tài)觀是古代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交往中不斷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以“仁民愛物”為核心,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

      (一)“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觀

      “天人合一”思想是哲學史上的重要命題,它指出了人與自然之間應和諧相處?!疤烊撕弦弧彼枷氲臏Y源久遠,商代的占卜是其最早的表現形式。《禮記·表記》中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重鬼神輕禮儀,將其看做是天地萬物的主宰。這種崇拜神的關系是早期的天人關系。西周時期,在繼承“天人合一”思想的同時又發(fā)展了這一思想。“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敝干咸旃裏o私,德性高尚的人總是得到上天的恩惠,這一時期稱為“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雛形時期。至孔子時代,儒家初步確立了“天人合一”思想。

      孔子所說的 “天”主要包含義理和自然。孔子曰:“天生德于予”。他認為上天創(chuàng)造了好命運給他,換句話說,上天將最大的德即仁賦予了他??鬃訌牧x理的層面,將天人密切的聯系起來。他指出運行的四時、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生長就是“天”,即“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眾所周知的 “吾與點也”的故事,從孔子對弟子們的言說的態(tài)度中,清楚而又具體的表明了孔子的最高志向。當聽到子路認為3年后他可以使人人驍勇善戰(zhàn)的方式來治理國家,冉能做到使一個國家的百姓富足、公西華卻希望做一個小小的司儀學習禮儀文化時,孔子只是微微一笑。曾點說他只想在暮春時節(jié),穿上春服與朋友一起沐浴吹風,享受來自大自然的恩賜??鬃訚M意地說:“吾與點也!”表明孔子與弟子點有相同的志趣,同時這也表明了孔子對大自然有熱愛和敬畏之心。

      到了漢朝時期,董仲舒進一步發(fā)展了“天人合一”思想。董仲舒說:“天人之際,合二為一。”[1]明朝時期,二程逐漸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程頤說:“天人本無二,何必言和。”[2]程顥曾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薄叭收邷喨慌c物同體?!?/p>

      (二)“仁民愛物”的生態(tài)觀

      綜觀儒家思想,其核心就是“仁”。仁不僅是道德層面的內容,對當代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也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孔子曾經說過:“仁之本為孝悌,仁之義為愛人,仁之方為忠恕,仁之行為安百姓,仁之象為恭寬信敏惠,仁之制為禮樂教化?!盵3]他從不同的方面賦予仁多個含義。

      素有“亞圣”之稱的孟子,更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仁”。所謂仁者愛人,不僅僅包括對人的愛意之心,而且也包括對大自然的關愛和善待萬事萬物之心,因為人與自然是相連相生的,人不能離開大自然而生存。

      正如孟子所言:“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愛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對此我們可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第一,真正的君子是自己內在德性的修養(yǎng)同愛護萬事萬物與民眾的主觀愿望保持一致,否則便不是真正的關愛,而是“偽”君子。這一層面體現了儒家重誠信的思想;第二,君子對自己的親人若能做到“親親”,即做到尊敬長輩,親愛兄弟姐妹,方能做到關愛民眾,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第三,君子不僅親愛人,而且關愛萬物。換言之也就是,關愛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孟子所說,并非僅僅出于主觀臆想,而是總結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孟子的觀點和認識是積極客觀科學的,對當今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發(fā)展都有深遠的借鑒意義。

      漢朝時期,董仲舒將“仁”的思想引申到對自然界的關愛,他曾說:“質子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泛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彼讶蕫鄣暮x延伸至禽獸草木,體現了儒家關愛自然的思想。

      二、繼承儒家生態(tài)觀的智慧建設當代生態(tài)文明

      雖然我國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生態(tài)問題。這些生態(tài)問題不僅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在生產生活領域也帶來了極其不好的影響,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還地球一片綠水青山。在此方面,我們可以繼承儒家思想中生態(tài)觀的智慧。

      (一)立足現實的智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崇尚生態(tài)文明,建立生態(tài)命運共同體的呼聲不斷增加。我國是擁有上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國家,儒家思想中的生態(tài)觀與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密切相連。要多研究儒家文化,借鑒吸收幾千年的儒家思想的精華之處。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不容樂觀: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加上有限的環(huán)境容納量,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又有損壞環(huán)境的狀況存在,加上世界的發(fā)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解決我國生態(tài)問題既要有全球的眼光,也要借鑒我國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發(fā)生不是一日之成的,解決生態(tài)問題也非一日之功,任重而道遠。必須立足于我國的歷史現實之上,根據不同地區(qū)和民族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方法,走具有我國特色的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道路。

      (二)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智慧

      儒家學者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用關愛、友善的態(tài)度對待萬事萬物,關愛鳥、獸、草、木,逐漸形成了眾多關愛和保護大自然的思想。在眾多作品中,都體現了圣人孔子對自然界的生命的憐愛之心?!吨杏埂吩唬骸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即天神賦予了人的本性,按照本性行事即為人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yǎng)和實踐就是教。天道和人道是相連通的,人的天性本性即為善,天道即為宇宙間的規(guī)律。將人善的本性發(fā)揮到天道的層面就是宇宙的最高境界。換言之,就要求人類尊重自然及宇宙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局面。

      (三)仁民愛物,保護自然的智慧

      對待大自然既要愛護,又要仁德;對待人民既要仁德又要關愛。這才是“仁民愛物”的真正內涵。自古就有保護生物的思想。孔子曾說:“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边@句話反映了孔子反對濫殺生物,關愛生物,保護自然的思想。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丘聞之也,刳胎殺天,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魚,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于不義也?!睆倪@段話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孔子反對破壞生物和資源,破壞環(huán)境、滅絕生物的行為,打破了生物原有的發(fā)育和繁殖,就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反之,如果愛護生物、保護自然,人類就會豐衣足食,即可免去對生存環(huán)境的憂患。

      (四)順應自然的智慧

      孟子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離婁上》)。此言并非危言,事實證明,無論何人,只要他順應了自然界的規(guī)律,就能生存、發(fā)展。自古以來,無一例外。我們必須樹立尊重、保護、順應自然的理念,這也是在保護人類自身。遵守自然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按照客觀規(guī)律行事。不能打破人與自然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做自然界的“主宰者”。拋棄傳統(tǒng)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樹立并切實貫徹“四個全面”的新發(fā)展理念,監(jiān)督政績與生態(tài)保護相結合的責任追究制度的實施,增強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加快推行綠色發(fā)展方式,運用儒家生態(tài)觀指導我國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增強全民族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深入人心,倡導人人都做保護環(huán)境的實踐者,人人為建設美麗、綠色中國貢獻一份力量,開創(chuàng)我國生態(tài)文明新時代。

      [1]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潘富恩導讀·二程遺書(卷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牟鐘鑒.新仁學構想[N].光明日報,2012-11-04(7).

      (責任編輯 胡愛敏)

      代莎莎,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郵政編碼 450000)

      B222

      A

      1672-6359(2017)04-0031-02

      猜你喜歡
      儒家孔子文明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漫說文明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孔子在哪兒
      南木林县| 曲阜市| 晋江市| 岳普湖县| 宝应县| 邓州市| 华池县| 连山| 黔南| 内丘县| 新竹市| 曲周县| 建德市| 松溪县| 芦溪县| 民勤县| 尼勒克县| 平昌县| 蒙山县| 竹溪县| 黄冈市| 朝阳区| 清水县| 广昌县| 开鲁县| 临夏市| 绥宁县| 射阳县| 上林县| 永清县| 大关县| 万载县| 弋阳县| 泾川县| 虹口区| 吐鲁番市| 杭州市| 微山县| 邵东县| 镇巴县|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