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渝川
(646000 四川警察學院 四川 瀘州)
基于民法理論角度分析婚姻登記性質
鄭渝川
(646000 四川警察學院 四川 瀘州)
由婚姻法作為視角,可看出婚姻登記是婚姻行為的一個成立因素。但由于婚姻法為民法中的一項特殊法項,某類基礎些問題也同適用于同樣法理。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由民法理論入手則看出婚姻登記并非婚姻行為的成立因素。而導致這樣的結論主要是因為婚姻法中的規(guī)定。其實踐有利于法官來對案情做出判斷,但另一方面卻對某事當事要就有的保住不充分,與法理背道而行,讓邏輯頗為混亂。
民法理論;婚姻法;婚姻登記
對于婚姻法、民法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有不一樣的思考及討論。伴隨著法律的不斷完善,如何正確處理民法、婚姻法的關系對于立法的科學性來說顯得更加重要。而對兩者關系進行思考可從多角度進行,本文為了更好分析兩者間的關系,主要是基于民法理論的角度,分析當前婚姻登記的性質。
1.民法理論的民事法律行為成立
成立條件為依法成立法律行為所需要的要素。其行為成立指的是法律行為是否有問題存在,需要能體現出客觀事實。合法性與事實效力相連,體現出對法律行為主體的態(tài)度。
只有法律行為有所成立,就對行為人具有了法律的效應及制約力。行為人通過意思,表示出自己與他人的權利和義務,即法律關系的產生。其制度目的是為個人提供一種權力方法(法律上的),讓一個人可在合法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意識構建起法律關系,并達到實現個人需求的目的。
2.《民法通則》的民事法律行為成立
由《民法通則》的第五十四條可知,根據傳統(tǒng)民法理論可看出合法性為價值的判斷,是對私法自治的一種干預手段,其基本原則為自治。國家意識在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就已有介入,由理論上分析,民事法律行為均合法,但在實踐中,卻給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帶來一定難度。因此《民法通則》在第五十八、六十二條中又對“民事行為”的概念有所補充,對“無效民事行為”、“可撤銷民事行為”的概念進行分析。但是就算這樣,也無法由根本上去掩飾邏輯缺陷。
1.由民法理論看婚姻行為
婚姻行為是一種兩人的法律行為,以中國傳統(tǒng)來說是男方求婚,女方應允后的行為。有“合而同之”的類似之處。而婚姻本身是男女雙方有了共同生活的意愿,并對此贊同。由原則上來說就是雙方都統(tǒng)一行為時,婚姻成立。但其涉及到身份變動有著一定的社會性,所以這種意思一致時,需要后續(xù)公示,即我們所說的結婚程序,有非法定及法定之分。非法定包括了一些傳統(tǒng)儀式,而法定則指的是領取結婚證。
我們國家的法定制就是登記的方式,由民法角度分析,當事人申請婚姻登記的具體流程,體現了國家對于合法婚姻的有關要求,因此其生效是有條件的:
《婚姻法》第五條有規(guī)定:結婚男女是完全自愿,不能有人為強迫、干涉。即傳統(tǒng)民法理論對于法律行為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為一致以及真實需求時,在登記流程中體現在其登記條例的第四條中:男女雙方應當共同到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婚姻登記機關。同時,法律對于男女雙方的結婚年齡也有明顯的規(guī)定,即男要大于22歲,女要大于20歲,并且在登記時要出示戶口本、身份證。同時也對“禁止結婚”的情況做了明確。所有符合條件的才可在實踐中進行登記。
2.由婚姻法本身體系分析婚姻行為
第一,《婚姻法》第八條規(guī)定:取得結婚證即為確定了夫妻關系。根據這條解釋,可見明確婚姻關系成立的一個要件就是婚姻登記。但卻有些邏輯的不準確。通過上述分析,拿了結婚證后是合法性的一個確認,但根據傳統(tǒng)民法的理論,夫妻關系是婚姻成立時所產生的,這里把有效、事實成立兩者統(tǒng)一,只是符合了《民法通則》中的規(guī)定,而且初始理由只是為了可以在判案時更加方便,加大人們對于結婚的合法意識?;橐龀闪⒈旧硎窃从诨橐鲂袨?,即法律的行為,因此法律效力產生是自然的,只是非法婚姻及有效性未能得到國家的認可罷了。但這里把夫妻關系的成立后放在的登記之后,實際上是對夫妻之間以及未能領取結婚證的婚姻法律效力的一種否認,這對于法律事實的保護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筆者認為,像一些教材中講述的“辦理結婚登記后,婚姻即具有法律效力,受到國家保護、承認”的表述平準確,用民法理念思維進行分析,應該將“婚姻即具有法律效力”這一句話去掉更為妥當。
第二,未根據婚姻法第八條所規(guī)定的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在一起生活的男女,到法院去起訴離婚時要區(qū)別對待:①在《婚姻登記條例》(1994年2月1日)前,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的要件,需要根據事實婚姻處理。②在《婚姻登記條例》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要告知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要,需要將同居關系解除。
本條仍是堅持我們國家《婚姻法》對于婚姻行為成立所造成的婚姻關系成立的人作為分割。筆者理由如下:以①來說并非事實婚姻行為,而是結婚實質性要件所構成的事實婚姻。在1994年2月1日前的事實婚姻成立,但之后才是符合實質性的要求,需要適用于②。以②來說,補辦結婚登記的是離婚之訴。因此由理論上分析,事實婚姻是補辦前。同時,根據②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離婚訴訟前,要先補辦好結婚登記才可推出。有關登記條例及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認為補辦前是婚姻,也表明了婚姻登記是其關系成立的必要條件。
第三,由民法理論分析,法律行為成立法律效果是產生法律的關系,排除了法律關系同時產生對于當事人的法律制約力,且此成立法律行為等待有效性評價。由第一分析對婚姻法的解釋中看其法律關系內容是什么,根據一個性質有爭議、固定化的法律事實去判斷法律關系類型,這也民法的法理相背而行。實際上,登記的效力自然要由婚姻成立時開始,但因為至少當事人根據法律規(guī)定進行補辦后,登記前關系自然也要受到保護,如果年涉及的事實上成立時,一個方面所產生的事實婚姻定義問題,另一個和登記成立要件規(guī)定相混淆甚至是矛盾的,因登記成立法律目的在于排除事實的成立,因此規(guī)定涉及有關婚姻有效條件才與婚姻法邏輯更相適應。
綜上,婚姻法對法律行為成立及有效思路,基本和《民法通則》中有相似點。與民法理論相對比,可看出婚姻登記性質因為婚姻法規(guī)定變成婚姻成立的要素。對于法學初學者而言,要了解《婚姻法》所規(guī)定的內容也要了解《民法通則》的內容,更要了解為何要這樣做規(guī)定,并運用民法理論進行深入分析。
[1]鄧麗.論民法總則與婚姻法的協調立法——宏觀涵攝與微觀留白[J].北方法學,2015,04:64-74.
[2]鄭曉劍.從形式回歸走向實質回歸——對婚姻法與民法關系的再思考[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03:163-171.
[3]王書華.論婚姻法回歸民法的基本思路——以法定夫妻財產
制為重點[J].法制與社會,2016,11:295-296.
鄭渝川(1992.1~ ),男,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族:漢職稱:本科在校生,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法學民法婚姻法,單位:四川警察學院13級法學6區(qū)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