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甜
(530000 廣西大學法學院 廣西 南寧)
民事訴訟證據和刑事訴訟證據制度的不同
程曉甜
(530000 廣西大學法學院 廣西 南寧)
在司法實踐訴訟過程中,在證明案件證實過程中證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證據制度則是在訴訟過程所遵循的基本準則,在現(xiàn)實的司法審判過程中,其中包括刑事、民事訴訟等活動實際上都是圍繞證據展開的。但是在整個訴訟過程中,民事與刑事證據又有很大的區(qū)別和不同。民事證據要求證據的“高度蓋然性”。而刑事證據標準則是“排除合理懷疑”,其對刑事訴訟來言,整個案件的證據是整個訴訟過程中的基礎,充當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探討它們之間的不同有助于提高辦案的效率。
民事證據;刑事證據;區(qū)別
(一)民事證據與刑事證據內涵的不同
民事證據要求其證據材料只要達到足以證明案件真實性即可。而在刑訴中,刑事訴訟證據僅僅作為案件的參考“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對比而言,民事證據看重的是客觀真實,而刑事證據不僅看重客觀真實,更看重的是法律真實,旨在實現(xiàn)證據形式與內容的相互統(tǒng)一,更具有案件的可證實性。根據新民訴法,我國民訴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同樣,刑訴法也對刑訴證據的種類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大致主要包括有: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的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與辯解;鑒定意見、勘驗筆錄等。通過對兩大訴訟法的比較可以看出,民事證據與刑事證據雖然都符合證據的基本特征,但由于處于不同訴訟活動之中,導致二者有很大的差異。
(二)民事證據與刑事證據證明力上的差異
在英美法系國家中,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主要是在證明力上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它們一般民事案件實行高度蓋然性的證明要求,即法官對雙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進行裁量后采納高度蓋然性的一方作為定案的依據。而在我國的民訴案件中,采取的是“誰主張誰舉證”原則。我國最高院出臺的關于民訴證據的若干問題規(guī)定,第73條規(guī)定“高度蓋然性”的證明要求,意旨“對于同一事實雙方當事人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不能足夠依據哪一方證據判斷時,法官應當結合案件情況,裁定證明力大的一方提供的證據,并對其證據予以確認。相比刑訴而言,刑事案件要比民事案件更為嚴格的證據證明標準。我國刑事訴法第195條規(guī)定根據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具體情況,可以做出三類判決。第48條規(guī)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上述規(guī)定就是我國刑訴證據證明標準的法律規(guī)定,其證明標準就是“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在刑事案件中刑事訴訟證據必須達到排除案件合理懷疑。這就要求客觀的真實性是刑事訴訟證據具備的本質屬性,是于以采信的重要價值。換句話說“查證屬實”的證據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在刑訴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當貫徹證據的真實性。而這種真實性的價值判斷主要依賴于證據的來源必須是客觀真實存在,不能是主觀臆造出來的,案件證據的收集過程中必須遵循主觀服從客觀,符合客觀的證據要求。同時案件證據還必須達到相互印證的效果,具有很高的關聯(lián)性。因此在對比民事證據和刑事證據的收集過程中,對于證據所指向的某個證實的案件事實,若會出現(xiàn)其不合理情況,或者是產生其它不合理的懷疑,該證據就不能作為認定證據證明其刑事案件。因此,在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法官必須依照證據的客觀真實性,做到“寧縱不枉、疑罪從低從無”刑事審判的價值追求,才能實現(xiàn)司法審判的公正性。
(三)民事證據與刑事證據在訴訟過程中的運用差異
在司法實踐活動中,民事證據與刑事證據實際運用中,其舉證主體、收集的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民訴案件中,當事人對自己所主張的事實承擔著舉證責任,即“誰主張誰舉證”原則。最高院關于民訴證據做出了相關規(guī)定,其第2條規(guī)定“當事人針對自己提出的訴求所依據的客觀事實或其反駁辯解對方訴請所根據的事實有責任承擔著其證明責任。不能提出證據或者證據不能夠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承擔不利后果的責任”。但在刑事案件中,其舉證責任主要是由控訴方承擔,根據《刑訴法》第49條規(guī)定“在公訴案件中,舉證被告人有罪的責任是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的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當事人自己承擔”。刑訴法明確規(guī)定其刑事案件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是由公訴方承擔,其原因是根據我國的審判制度予以確認的,我國的《刑訴法》第12條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一審判原則體現(xiàn)了其在刑事案件中承擔舉證責任的一方是檢察機關。檢察機關指控被告人犯罪,必須提供充分的證據證實犯罪嫌疑人有罪或無罪,而且這種證明的標準必須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如果檢察機關沒有證據證實被告人有罪,應當對被羈押的被告人無罪判決。
民事證據的特征應當具備客觀性、合理性、合法性,同時還應當具備可以被推定的認可性。而刑事證據所具備的特征則更加嚴謹,不僅應具有科學性、規(guī)范性、嚴謹性,最重要的是證據證明案件應當具備其自身的唯一性。刑事證據的取證是整個刑事案件活動的基礎和靈魂,沒有證據,就不可能有刑事案件的存在。所有刑事案件的事實,必須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取證的過程加以證明。刑事案件的唯一性要求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唯一手段,也是保障處理刑事案件的質量保障的唯一途徑。在處理刑事案件中就必須在源頭上注重客觀的證據和客觀的事實,做到無證據不能據以論斷出被告人有罪的判決。正是這種刑事證據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嚴謹性、唯一性的客觀要求,其民事與刑事證據的證據搜集方式上會有很大的不同。
(一)非法取證的主體不同
刑訴中取證的主體是代表國家公權力機關,如檢察機關等。他們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若是違反法定的正當程序非法取證,就成為了其非法取證的主體。公訴機關代表國家成為案件的取證主體,它不僅代表的是國家強制力,而且還應當具備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強大的物質力量基礎。而不同于民事訴訟,除少數的特殊情況必須依靠法院或者當事人申請外,取證的主體通常是由當事人自己承擔。
(二)非法取證的手段不同
刑訴中檢察機關的取證手段多種多樣,如訊問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詢問證人、搜查、扣押等手段,伴隨著往往會有刑訊逼供的弊端。而民訴取證的主體一般多為當事人自己取證,當事人往往采取秘密跟蹤竊聽等方法,有時會觸犯被取證人的隱私權。但大多數都是基于欺騙、利誘等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的手段或者其它看似比較“柔和”的侵權方法。比如利用賄買的方式利誘證人虛假作證,使得在民事訴訟中這種欺詐偽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從而影響到了司法的公正性。但是這種現(xiàn)象只要不影響案件事實的證實和公序良俗基本上法院也的作為非法證據排除。但對于通過刑訊逼供獲得的刑事證據則必須參照刑訴中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進行排除,不得將其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綜上所述,在司法實踐中區(qū)分民事證據和刑事證據是有很大的司法實踐的現(xiàn)實意義。刑事訴訟代表的是國家公權力,是與被告人之間的較量和博弈。而民事訴訟作為私人救濟的最后一道防線,旨在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區(qū)分好民事與刑事證據的收集規(guī)則和手段,有利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司法的公平正義。
[1]梁書文:《〈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新解釋》,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
[2]李曉麗:《法院證據調查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3]王闖:“刑事卷中的筆錄供述等證據能否作為民事訴訟證據使用”,《民商事審判指導》,2008年第13期。
[4]畢玉謙:《證據制度的核心基礎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5]張衛(wèi)平:“論訊問、詢問筆錄在民事訴訟中的證據效力”,《清華法學》,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