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知覺表征及其界限*
      ——泰勒·伯奇的知覺觀探究

      2017-01-26 21:20:29蔣薇
      外國哲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區(qū)分命題對象

      蔣薇

      內(nèi)容提要:如何理解知覺的范圍和結構,是知覺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泰勒·伯奇(Tyler Burge)在這方面的考察十分有意義。本文從如下三個角度對伯奇的知覺觀進行了梳理:1.知覺是一種表征(representation);2. 知覺表征(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并不需要高級認知為基礎;3. 感覺活動中存在感覺登錄(sensory registration)和知覺表征的區(qū)分。正是通過這些觀點的表述,伯奇逐步確立了知覺表征的界限。

      知覺是心靈哲學中的主題之一。其中,有關知覺的結構、范圍和形成條件等方面的研究,對于我們理解知覺來說尤為重要。以《客觀性的起源》(Origins of Objectivity)一書為主,泰勒·伯奇(Tyler Burge)在這方面進行了細致的考察。這些分析一方面為我們進一步探討知覺本質(zhì)提供了參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們更加客觀理性地評價圍繞知覺的相關爭論。在本文中,筆者主要闡述和分析其三個主要觀點:第一,知覺是一種表征;第二,知覺表征的形成不需要高級復雜認知為基礎;第三,感覺活動中存在感覺登錄和知覺表征的區(qū)分。這三個觀點在相當程度上互相支持和聯(lián)系,也對知覺的基本方面做出了較為清晰的界定。

      一、知覺是一種表征

      隨著心理學、認知科學的發(fā)展,“表征(representation)”逐漸成為心靈哲學關注的一個概念?;旧?,它意指一種具有指向性或指向功能的心靈或者語言狀態(tài),與“意向性(intentionality)”概念的含義極為接近。語言是一種典型的表征形式。而在心靈哲學的討論中,一般認為,思想、希望、相信、回憶等具有指向性的心理活動都屬于表征。

      對表征的本質(zhì)和構成條件的探索,是伯奇一直以來的興趣。①其早已廣為人知的反個體主義(Anti-Indiviudalism)即是關于表征本質(zhì)的一種觀點,它主張表征構成性地(constitutively)依賴于個體和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參見Tyler Burge,“ Postscript to‘Individualism and the Mental’” , in Foundations of Mind: Philosophical Essays, Vol.2, edited by Tyler Bur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151; Origins of Objectiv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p.61。在伯奇看來,表征(尤其是心理表征)有這樣幾個基本特征:(1)表征包括表征狀態(tài)和表征內(nèi)容。表征狀態(tài)一般指“相信”“希望”“恐懼”等心理狀態(tài)的基本模式(mode)。表征內(nèi)容則往往包括指稱(reference)(或者單稱元素[singular elements])和歸屬(attribution)(或者一般元素[general elements]),這兩者共同構成其基本結構。例如,“他相信這個女人是長頭發(fā)”是一個以信念為表現(xiàn)形式的心理表征。這里“相信”即為相應的表征狀態(tài),“這個女人是長頭發(fā)”即為相應的表征內(nèi)容?!斑@個女人是長頭發(fā)”這一表征內(nèi)容又包含了基本的指稱和歸屬,其中“這個女人”是對相關對象的指稱,而“是長頭發(fā)”是對其性質(zhì)的歸屬(即將“長頭發(fā)”這個性質(zhì)歸屬于“這個女人”)。(2)表征具有可評價(evaluable)或語義(semantic)性質(zhì)。表征可分真實(veridical)表征和非真實(non-veridical)表征。換句話說,其有真假之分或準確/不準確之分。(3)存在衡量表征真實與否的真實性條件(veridicality conditions)或真值條件。表征內(nèi)容常常充當著這個角色。如果相應的表征內(nèi)容滿足真實情況,則該表征為真實表征,反之則為非真實表征。上述例子中,如果“這個女人是長頭發(fā)”滿足實際情況,則該表征為真實表征,否則為非真實表征。

      伯奇明確認為知覺是一種表征。他說:“知覺的關鍵特點是它是表征性的?!雹賂yler Burge, “Disjunctivism and Perceptual Psychology” , Philosophical Topics, Vol.33, No.1, 2005, p.3.在他看來,知覺滿足上述成為表征的基本特征,因而也是一種表征。關于此,他做出了如下說明:

      首先,知覺也包含有相應的表征狀態(tài)和表征內(nèi)容。以人為例,我們的知覺系統(tǒng)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基本的知覺模式,這些基本知覺模式對應不同的知覺表征狀態(tài)。而知覺活動中主體所知覺到的對象、事件及相關屬性,就是相應的知覺表征內(nèi)容。比如,當我們看到一面紅色的墻時,在這個視覺經(jīng)驗中,“看到”就是一種知覺表征狀態(tài),“那面紅色的墻”就是相應的表征內(nèi)容。知覺的表征內(nèi)容也具備由指稱和歸屬所構成的基本結構。②當提到“指稱”時,人們可能更容易聯(lián)想到語詞指稱,即語詞指向或指示某個特定對象的功能或過程。但20世紀后半葉以來,斯特勞森(Peter F. Strawson)和克里普克(Saul Kripke)等哲學家的著作中已經(jīng)或多或少暗示并肯定了知覺的指稱功能。在他看來,知覺之所以可以進行表征,就是由于知覺過程能夠?qū)δ硞€外物進行指稱或指示并對其進行相應屬性的歸屬。在這個例子中,“那面紅色的墻”包含了指稱那面墻和將“紅色”歸屬于那面墻兩個部分。在我們的視覺經(jīng)驗中,主體不會僅僅看到某個對象而忽略其呈現(xiàn)出的相關性質(zhì)。當然,知覺表征與以主謂命題形式為主的思想、信念等心理表征仍似有一定差別。比如,視覺表征更傾向于以圖像(image)或類圖像(image-like)的形式表現(xiàn)知覺內(nèi)容,而非明顯地以句子形式來完成表征過程。應當注意的是,伯奇所說的指稱和歸屬指的是一種更一般的形式,其可以表現(xiàn)為命題形式,也可以表現(xiàn)為圖像形式(或其他的知覺形式),但不能被這些具體形式所完全定義。在知覺中,只要這種經(jīng)驗過程能夠表現(xiàn)或試圖表現(xiàn)某個知覺對象和其屬性之間的對應和所屬關系,即可看作在進行指稱和歸屬。

      其次,知覺也具備相應的可評價特征。知覺也包括真實知覺和非真實知覺。這也是有關知覺經(jīng)驗的一種日??捶ā"俚c析取主義(也區(qū)分真實和非真實知覺)不同之處在于,伯奇認為真知覺和錯覺之間也有心理上的共同點(其共同點往往體現(xiàn)在表征內(nèi)容中歸屬這個部分),而析取主義則在真知覺和錯覺之間是否有心理共同點這個問題上存在爭議。參見Tyler Burge, “Disjunctivism and Perceptual Psychology” , Philosophical Topics, Vol.33, No.1, 2005, p.27; Alex Byrne and Heather Logue,Disjunctivism: Contemporary Readings,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2009, xi。畢竟,一般人既不會認為我們的知覺都是真實知覺,也不會認為我們的知覺都是錯覺或者幻覺。在生活中,我們的確會常常會產(chǎn)生錯覺、幻覺等情形,例如我們在大街上認錯人,或者在沙漠里看見海市蜃樓,等等。在伯奇看來,表征內(nèi)容是抽象的,并不在物理意義上屬于任何地方。而處在物理空間中的對象,往往自身并非可錯(fallible)對象,因為受物理意義上的因果規(guī)律支配的對象和事件本身不能是可錯的。只有抽象的、認知性的心理內(nèi)容才能夠是可錯的。②這里應該將認知內(nèi)容和認知對象區(qū)分開來。認知對象是客觀世界中的存在,而認知內(nèi)容往往是我們對于相關認知對象的理解甚至判斷。前者是不可錯的,而后者卻是可錯的。顯然,我們關于認知對象的認知內(nèi)容有時會偏離認知對象的真實情況。知覺過程就是將相應的屬性歸因于實例(instance)或殊相(particular)的過程。如果其中的指稱和歸屬是準確的,那么相應的知覺過程就是真實的,否則就是非真實的。

      最后,存在評價知覺真實與否的真實性條件。對于知覺來說,其真實性條件也是其相應的知覺表征內(nèi)容。如果相應的知覺表征內(nèi)容滿足有關世界的相關事實,那么這個知覺就是真實的,反之就是不真實的。例如上述視覺經(jīng)驗中,如果主體面前的確有一面墻且那面墻是紅色的墻,那么這個知覺經(jīng)驗就是準確的,否則就是不準確的。換句話說,相應的知覺表征中指稱和歸屬如果滿足真實情況,那么其就是真實表征,否則就是不真實表征。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應該看知覺的相關內(nèi)容是否滿足有關世界的信息,而非有關世界的信息是否滿足知覺的相關內(nèi)容。因為我們評價的對象是相應的知覺內(nèi)容,而非世界的相關信息。世界的相關信息是事實的一部分,而我們的知覺內(nèi)容則不一定符合事實,其可能滿足也可能不滿足事實。

      在此基礎上,伯奇論證了其基本觀點,即知覺是一種表征。后面我們將會看到,他不僅認為知覺是一種表征,同時認為知覺是最低限度的表征。

      二、知覺表征的形成并不需要高級認知為基礎

      二十世紀后半葉,受語言哲學影響,許多哲學家傾向于參照語言和思維形式來理解知覺,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人們無形中將知覺本身及其形成條件復雜化。伯奇認為,這是一種對知覺“高度智力化(hyper-intellectualize)”的傾向。相關的哲學家往往認為,知覺過程的完成需要一些前提條件,尤其是個體需要達到某種認知階段或掌握特定的認知能力,如對主體自身和外界環(huán)境做出的區(qū)分(distinction)、識別或再識別(identification or reidentification)(認出或再認出同一個對象)、個體化(individuation)(把某物看作是一個殊相或?qū)嵗?,等等。這里的“高度智力化”傾向雖主要意指知覺活動的基礎應為某些高級認知,但也容易導向?qū)χX表征結構的概念化或命題化傾向。伯奇對于上述觀點持批評意見。他認為,將個體本身的某種高級認知作為知覺的前提條件,并不符合知覺過程的真實情況,而是對知覺附加了沒有必要的復雜特征。

      斯特勞森、埃文斯(Gareth Evans)、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戴維森(Donald Davidson)等人在伯奇看來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伯奇認為,這些哲學家展現(xiàn)了如下觀點:斯特勞森注重主客區(qū)分能力在知覺形成中的作用,也看重命題性、概念化思維對于知覺的影響。他認為知覺達成的前提包括個體對自身和外在世界做出區(qū)分的能力、對表象和實在(seem / is)的區(qū)分能力、個體的時空結構認知框架以及命題性思維能力等;埃文斯的觀點更進一步要求知覺主體對于知覺對象的特定判斷和確認,指出我們需要具備“知道哪個(know-which)”、同一性(identity)概念,以及把自己也看成是客觀對象中的一員等認知條件,知覺才能夠達成;蒯因則強調(diào)語言能力在知覺過程形成中的基礎作用,認為知覺的形成需要個體具備相應的個體化能力以及對同一性和否定(negation)概念的認知能力等。戴維森結合了前述哲學家的觀點,指出時空連續(xù)性和再次識別的信念、真(truth)概念,以及語言交往能力等都屬于知覺的前提。

      在伯奇眼中,這些看法都對知覺的達成添加了不必要的條件,也對知覺表征過程的完成提出了過高的標準。他結合相關科學研究指出,知覺過程的達成并不需要命題性思維結構、對“同一性”的認知、語言能力等一系列高級的能力。知覺過程遠沒有這些哲學家們設想的那樣高級智力化。即使知覺過程中的確包含了知覺系統(tǒng)自帶的對主體和外界環(huán)境之區(qū)分,或者知覺表征形成的更抽象原則的確掌控知覺系統(tǒng)的整個過程,但這不意味著個體需要有意識地對這些區(qū)分和原則有所認知。知覺的完成也不需要個體知道相關概念(如同一性、識別等)的內(nèi)涵。①Tyler Burger, Origins of Objectivity, pp.257-258.此外,知覺表征在他看來也并非命題性的,且“初級知覺不包含概念元素”。②Tyler Burge, “Disjunctivism and Perceptual Psychology” , Philosophical Topics, Vol.33, No.1, 2005, p.3.伯奇的批評尤其依據(jù)這樣一個重要的經(jīng)驗事實,即嬰兒和相當多的哺乳動物并不具備高級的思維能力或概念性認知,但它們顯而易見具備知覺經(jīng)驗。這充分證明,知覺經(jīng)驗的完成不需要那些高級認知活動作為基礎。恰恰相反,知覺是其他高級認知過程的基礎。他從發(fā)展和進化的角度指出,知覺表征在我們的知識產(chǎn)生之前就存在。我們不需要具備某種特定知識(例如知曉外界事物的名稱、知曉如何區(qū)分外界事物和自身、知曉某個事物是否同一)才能擁有知覺表征。知覺表征過程比這些認識過程更加初級。甚至可以說,人類的命題性知識和概念化知識是在知覺表征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出來的。知覺表征是其他表征的基礎。

      伯奇批評上述哲學家沒有跟蹤有關知覺的科學研究。一方面,知覺的科學研究支持嬰兒和動物具備知覺經(jīng)驗,但并未明確顯示它們具備某種較為高級的概念或認知。另一方面,有關知覺表征的科學解釋表明,知覺系統(tǒng)往往能夠自動完成相應的知覺經(jīng)驗,其發(fā)生本身并不需要某些概念或高級認知作為準備條件。具體來講,知覺表征的形成過程大致可以這樣刻畫:個體的知覺系統(tǒng)在對環(huán)境中遠端刺激(distal stimulation)的信息接收之后形成近端刺激(proximal stimulation),再通過一系列的信息儲存、轉(zhuǎn)化和處理的過程形成三維表征。①伯奇承認知覺表征過程是一種計算過程,但他并不認同福多那種將計算過程等同于語法過程的觀點。相反,他認為,知覺表征過程并不包含任何語法結構或語法過程。參見Tyler Burger, Origins of Objectivity, p.97。這種三維表征往往比二維的近端刺激包含更多方面。比如,以視覺為例,相應的近端刺激應該僅僅是視覺對象在相應光線下在個體視網(wǎng)膜上的成像,但這種成像并非就是知覺表征過程。知覺表征超出了這種近端刺激的局限,是一種三維的全方位體驗過程。近端刺激作為一種初步的信息接收和處理狀態(tài),無法僅憑自身達到三維的知覺表征結果,也不能和知覺表征過程相等同。伯奇指出,知覺過程的確需要個體具備一定的基礎或能力,但這些基礎或能力尚未達到前述的高級水平。他認為,個體要形成知覺,至少需要具備主動性和主體視角,也需要具備基本的追蹤和聚焦知覺對象的能力。比如,在他列舉的一個實驗中,幾個月的嬰兒已經(jīng)能夠完成對于某個完整物體的追蹤,甚至在對象顏色、形狀、特點、氣味等發(fā)生改變的情況下,只要那個物體仍然是一個完整的物體,嬰兒就能夠完成追蹤。②Ibid., p.253, 254.而這時的嬰兒,顯然還不具備“同一性”這種概念。這些主體視角和追蹤能力等,確為后續(xù)知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只不過,這些能力和條件與此前相關哲學家所看重的高級認知能力或認知過程相去甚遠。

      三、感覺登錄和知覺表征的區(qū)分

      應該說,在有感覺的個體范圍內(nèi),感覺活動包含很多種類,如疼的感覺、冷熱的感覺等。甚至,某些細菌的喜光特質(zhì)等也可以在寬泛意義上被納入到感覺的范疇。知覺幾乎沒有異議地屬于感覺活動。但伯奇認為,感覺活動中存在這樣一種區(qū)分,那就是感覺登錄和知覺表征的區(qū)分。正是這個區(qū)分使得一般的感覺活動和知覺這種特殊的感覺活動區(qū)別開來。他所謂的感覺登錄指的是感覺系統(tǒng)對于初級感覺信息的記錄和處理(主要是感覺系統(tǒng)對于感覺主體自身的感覺信息進行處理和保存),而知覺表征則已經(jīng)是某種超出主體自身而有關外部世界的認知。具體來說,知覺表征所包含的如下一些特征(尤其是客觀化[objectification]的過程)使得其得以與其他初級的感覺活動區(qū)別開來。

      第一,就像此前提到的,知覺表征內(nèi)容包含單稱元素和一般元素。也就是說,知覺內(nèi)容雖并非是命題性的,但是卻和命題的表征內(nèi)容類似而具有指稱和歸屬的部分。知覺活動就是以某種方式將知覺對象表征為具備某種特征。這本質(zhì)上是一種認知過程。但單純的、初級的感覺登錄(如熱的感覺)則并不包含這樣的結構,也尚未達到認知的層面,而僅僅是生物體簡單的感覺反應。盡管在此過程中,感覺主體也會獲取相應的信息,但在這個層面上信息的收集、獲取和保存還并非關于外部世界的認知過程。①在這個意義上,皮考克(Christopher Peacocke)曾經(jīng)做出的信息內(nèi)容和表征內(nèi)容的區(qū)分,似乎和伯奇的感覺登錄和知覺表征有相通之處。他認為,并非任何一個承載信息的過程都等同于表征過程,而相應地,信息內(nèi)容并不一定是表征性內(nèi)容(參見Christopher Peacocke, “Sens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Experience: A Distinction” , in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edited by David Chalm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436.)。當然,皮考克的“信息內(nèi)容”和伯奇所說的“感覺登錄”尚不能完全等同,因為前者所謂的“信息”不一定是感覺性的。

      第二,伯奇認為,知覺表征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不真實的,感覺登錄則并不存在這種情況。和知覺表征有所不同,感覺登錄幾乎完全依賴因果過程的支配,因而并不能稱得上有真實和不真實的情形。相應地,對于知覺表征而言,其存在真實性條件也就是知覺表征內(nèi)容,而感覺登錄則并不具備那種表征內(nèi)容。真實性條件是否對應世界的真實情況,是評價知覺表征真實與否的標準。感覺登錄并不存在相應的真實性條件,因而也就無法判斷其真實與否。

      第三,伯奇認為,知覺表征具有一種客觀化的過程,其十分明顯地體現(xiàn)在知覺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上。這是伯奇反對將疼痛、冷熱等感覺登錄看作知覺表征的主要依據(jù)。知覺恒常性是指知覺主體能夠在多樣條件下?lián)碛蟹€(wěn)定的知覺經(jīng)驗,比如,無論在白天還是夜晚我們都會將紅色的桌子知覺為紅色的;無論我們距離面前的一座山是遠還是近,我們都會將那座山知覺為同樣大小。這樣,外界環(huán)境中的事物及其性質(zhì)對于知覺個體來說保持著某種一致性,其顏色、形狀、大小等屬性不會因為光照、距離等條件的變化而對主體來說有所變化。感覺登錄卻并不具備那種客觀化的過程或知覺恒常性。比如,視網(wǎng)膜二維成像的大小形狀作為近端刺激,是感覺登錄的一種,它會隨著視覺對象和主體的距離遠近而有所變化。但我們的三維視覺經(jīng)驗卻不會因此而發(fā)生巨大的變化,而是保持著較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再如,四方形的斜面在視網(wǎng)膜上的成像是不規(guī)則的,其并非標準的四方形狀(或許體現(xiàn)為菱形),但是知覺系統(tǒng)卻能夠認定其為四方形的并保持不變。正是根據(jù)這一點,伯奇認為,我們不能將感覺登錄等同于知覺表征。知覺具備和客觀世界相符的那種特性,而其他簡單感覺則僅僅停留在主體感覺的層面,并不能對世界進行相應的認知和客觀化。

      當然,在一個復雜的感覺系統(tǒng)中,感覺登錄和知覺表征之間也會存在相互輔助的關系,但二者不能被看作同一過程。對于感覺登錄和知覺表征的區(qū)分,使得伯奇可以進一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知覺是最低限度的表征。這既為表征設定了最低標準,也使得知覺和其他感覺有了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四、結語

      筆者認為,通過對知覺表征的結構、范圍等考察,伯奇完成了一個重要工作,這就是為知覺表征及相應界限提供了參考標準。這些參考標準對于我們在知覺、表征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評價相關討論時都會提供一定的幫助。以下是筆者認為伯奇思想中值得重視的幾點。

      首先,確立了表征的最低標準和知覺的大致范圍。通過對感覺登錄和知覺表征之間區(qū)分的刻畫,我們可以看到,伯奇反對那種對于表征的寬泛化理解。斯坦普(Dennis W. Stampe)、斯托內(nèi)爾克(Robert C. Stalnaker)、德雷斯基(Fred Dretske)、米麗肯(Ruth G. Millikan)等人主張的自然因果共變表征論(natural causal co-variation theory)認為,世界上許多事物都屬于表征,只要某事物或狀態(tài)和其他事物或狀態(tài)之間有因果共變的關系,那么作為結果的事物或狀態(tài)就屬于表征,且表征作為原因的事物或狀態(tài)。這種寬泛的表征觀不僅將煙、年輪等事物都納入到表征的范疇,而且往往將較知覺等級更低的感覺也納入表征范疇。根據(jù)伯奇對于感覺登錄和知覺表征的區(qū)分,只有具有知覺恒常性和可評價性質(zhì)的感覺活動,才算得上是表征。知覺已經(jīng)是滿足這種條件的最低標準。不具有這些特質(zhì)的感覺活動則應被排除在表征概念之外。自然表征論者雖然試圖據(jù)此將心靈現(xiàn)象統(tǒng)一于表征,但卻與此同時使得表征概念微不足道。伯奇的區(qū)分,至少為表征概念提供了一個最低界限。另外,在心靈哲學的討論中,關于到底什么樣的感覺活動可以算作知覺,并不存在一個統(tǒng)一的意見。伯奇的相關劃分,為我們看待知覺活動提供了更為清晰的范圍,即不具備客觀化過程和真實性條件的感覺活動不應放入知覺。

      其次,概念在知覺形成和發(fā)生中并不必要。我們已經(jīng)看到,伯奇并不贊同那種對知覺的形成訴諸復雜高級條件或概念化條件的觀點,而是認為知覺系統(tǒng)本身就能夠完成相應的過程。嬰兒和多數(shù)哺乳動物不需要概念或高級認知也可以完成知覺過程。與此同時,伯奇也表達了一個與后期皮考克類似的觀點,即知覺表征不必然是概念性的。實際上,麥克道威爾(John Mcdowell)、塞拉斯(Wilfrid S. Sellars)等人和后期皮考克等人的分歧已經(jīng)暗示,知覺是否應當概念化是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筆者認為,伯奇觀點的合理性在于,至少我們不應將初始階段的知覺概念化。關于此已經(jīng)有相應的事實可以提供證明。比如,我們關于顏色的概念是有限的,但我們的肉眼卻能分辨出超出現(xiàn)有顏色概念的許多顏色種類,甚至對于不同顏色之間的過渡都能夠清楚地分辨。這表明,我們的知覺活動(知覺歸屬)的完成,可以在獲得概念之前存在。當然,這并不是說知覺主體后來掌握的概念、命題等認知過程不會對知覺有所影響。作為成人,我們的概念會滲透進入知覺經(jīng)驗。比如,掌握一門外語和沒有掌握那門外語之前,對于那種語言的知覺體驗前后具有明顯的差別。但是,如果從知覺最基本的層面考慮,我們的確應該承認非概念化知覺的基礎地位,尤其動物和嬰兒所具備的基本知覺經(jīng)驗似乎還遠沒有那樣復雜。還需要加以說明的是,我們可以對知覺表征進行命題化或概念化解釋,但這與知覺表征本身是否是命題化或概念化的是兩回事。

      最后,對知覺表征的基本結構做出了界定。伯奇以指稱和歸屬來理解知覺表征內(nèi)容的基本結構。他所提到的指稱和歸屬的組合,不等同于完整的主謂命題形式或者陳述句形式,盡管其也包含完整的命題形式。我們在解釋知覺經(jīng)驗的時候,可以將知覺經(jīng)驗解釋為具有主謂陳述的意義,但對知覺經(jīng)驗的語法化、清晰化解釋,并不能等同于知覺經(jīng)驗自身的形式。比如,視知覺表征的圖像化形式也能夠滿足指稱和歸屬的功能,但卻和命題化形式相去甚遠??傊?,指稱和歸屬組成的基本結構,既將知覺納入到表征的范圍,也為知覺的結構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框架。這種對于知覺表征結構的刻畫,為評判某種狀態(tài)是否屬于表征提供了一個依據(jù)。例如,在討論的相當熱烈的現(xiàn)象意識領域,存在一種表征主義(Representationalism)觀點,其主張將現(xiàn)象意識(phenomenal consciousness)也看作表征。依據(jù)伯奇的看法,心靈的現(xiàn)象方面并不具備相應的結構,它并不能指稱環(huán)境中的對象并對之進行性質(zhì)的歸屬,因而和表征有所區(qū)別。這不僅更進一步確定了心靈現(xiàn)象中表征的特別之處,也為區(qū)別表征和現(xiàn)象意識提供了一種視角。

      應該說,伯奇有關知覺表征的考察工作,不僅僅是在為知覺本身劃界,同樣也是對表征本身界限的一種探尋。根據(jù)這種思路,我們既不應過分寬泛地看待表征,以至于把大量的自然現(xiàn)象和感覺現(xiàn)象都看作是表征,也不應過分遵循理性化路徑來描述表征,以至于完全按照概念化、命題化的模式來理解表征(甚而影響我們對于知覺的判斷)。為表征概念找到一個中立、穩(wěn)妥而又準確的落腳點,也許并不是難以做到的一件事。

      猜你喜歡
      區(qū)分命題對象
      區(qū)分“旁”“榜”“傍”
      你能區(qū)分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嗎
      神秘來電
      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 02:01:09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 15:17:24
      教你區(qū)分功和功率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下一站命題
      區(qū)間對象族的可鎮(zhèn)定性分析
      罪數(shù)區(qū)分的實踐判定
      2012年“春季擂臺”命題
      對聯(lián)(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
      青海省| 淄博市| 嵩明县| 白山市| 晴隆县| 甘肃省| 雅安市| 呼图壁县| 玉田县| 锡林郭勒盟| 张家界市| 紫阳县| 资溪县| 永康市| 时尚| 汽车| 海南省| 广灵县| 老河口市| 建湖县| 惠州市| 邵武市| 桦川县| 乌兰县| 寻乌县| 镇安县| 清新县| 堆龙德庆县| 康乐县| 抚顺市| 伊吾县| 鞍山市| 永清县| 永年县| 垣曲县| 盐源县| 龙里县| 荔波县| 汝城县| 宜丰县|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