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嬌
(沈陽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漢大賦的博物風(fēng)尚芻議
——以司馬相如《子虛賦》為例
楊正嬌
(沈陽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從楚騷、漢賦到元曲、明清小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xué)。作為伴隨漢代大一統(tǒng)產(chǎn)生的文學(xué)形式,漢賦以其繁富靡麗被譽為一代之文學(xué)。作為漢代辭賦代表的漢大賦,體制及藝術(shù)形式縱橫馳騁,其一大特色便是博物風(fēng)尚。
漢大賦;博物風(fēng)尚;子虛賦;歌功頌德
Abstract:From Chu Sao,Han Fu to Yuan Qu,Ming and Qing novels,each generation has its own literature.As a literary form appearing in company with the great unification of the Han Dynasty,Han Fu is reputed as the literature of one generation because of its richness and magnificence.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Han Fu,Great Han Fu has free system and art form,so one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is diversity style.
Key words:Great Han Fu;diversity style;Zixu Fu;praising
漢代大賦體制宏達、內(nèi)容廣博,劉勰曾評論其為“體國經(jīng)野,義尚光大”。[1]其文中大量筆墨鋪陳羅列各類事物,“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覽人物,”[2]博物色彩濃厚。漢大賦作家司馬相如、揚雄等的賦作都將博物特色融匯其中,行文成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子虛賦》《甘泉賦》《羽獵賦》等依舊廣為傳頌。
文化發(fā)展一脈相承,相鄰時代的承接與影響頗為突出。先秦文學(xué)淵源深厚,其代表性作品《詩經(jīng)》《楚辭》等都對后世漢大賦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這也是漢代趨向自覺的文化接受意識之體現(xiàn)。
漢大賦中廣泛采用鋪敘手法、問答形式、諷諫藝術(shù)、虛設(shè)人物等藝術(shù)特色?!对娊?jīng)》雖歸屬現(xiàn)實主義類作品,但其賦比興傳統(tǒng)得到發(fā)揚,賦為鋪陳直敘,加之夸張、擬人等各種比興修辭手法與華麗辭藻,成就了一代“鋪采摛文、體物寫志”[1]的漢大賦。
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稱“自屈原辭賦假為漁父、日者問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規(guī)仿,為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賦》中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3]所以模擬《楚辭》藝術(shù)手法是寫作成為漢大賦博物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楚辭》中神話的種類、數(shù)量皆呈蔚然大觀,神話人物、香草美人等意象都可獨立成文評論。僅僅對日月相關(guān)意象進行梳理,就有幾十類相關(guān)名物,尤其是為后世推崇的香草意象,據(jù)記載更是多達23種。漢大賦的名物化承襲《楚辭》中眾多事物的描寫,采用虛構(gòu)夸張的浪漫主義手法,如《子虛賦》中的衡蘭、芷若、芎藭、昌蒲、茳蘺等香草,干將、陽子、纖阿等神話故事里的人物,通過詩人的奇崛想象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進一步豐富了漢大賦的內(nèi)容。
漢初崇尚清靜無為的黃老風(fēng)氣,加之分封王侯的不安定因素依舊存在,經(jīng)濟、文學(xué)藝術(shù)發(fā)展相對遲緩。隨著文景之治帶來經(jīng)濟的繁榮,衣食足而知榮辱,許多文學(xué)作品蓬勃而生,類似巨麗的漢大賦就產(chǎn)生于統(tǒng)一的社會情況下。社會安定進步,統(tǒng)治者意氣風(fēng)發(fā),臣子們歌功頌德,以潤色鴻業(yè)為己任,俯仰之間許多歌頌稱贊的賦作隨之產(chǎn)生。
“統(tǒng)一、富饒、先進、強盛的大漢帝國給漢賦的鋪張揚厲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保?](P125)臣子如司馬相如等人文化素養(yǎng)高、知識淵博、博古通今,他們?nèi)鐢?shù)家珍地夸耀著西漢帝國繁榮與昌盛,歌頌隆盛的文治武功。五光十色的漢大賦鋪采摛文,篇幅文采巨麗,包羅許多名物,適應(yīng)統(tǒng)治者的需求。大一統(tǒng)時代盛行尊王思想,“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艷”,[1]各類事物鋪陳,彰顯漢盛世的巨麗。
究漢大賦所作,多為描述天子游獵、宮殿等恢弘氣派,歌功頌德同時摻雜諷諫意味,頌美與諛辭之間的矛盾往往受文人的身份和地位所限。班固《兩都賦序》中也對此有所評論:“或以抒下情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保?]賦作文末敘述勞民傷財,提出委婉勸告,進行政治教化。
如《子虛賦》楚王派子虛出使齊國,齊王欲借機向子虛夸耀齊之地大物博和田獵的壯觀,贊譽內(nèi)容為諸侯國美況,重點部分在于《上林賦》中亡是公夸耀天子上林苑的一番言論讓子虛、烏有羞愧。全文鋪張揚厲,通過分析司馬相如寫作緣由,“此乃諸侯之事,未得觀也,請為《天子游獵賦》”,主要目的為獻媚武帝治國之仁風(fēng)惠政。武帝雄才大略,但也好大喜功,十分相投,從此相如官運亨通。
漢大賦利用華麗晦澀的辭藻羅列成文,所以采用大量名物,使之博物化,加之以雕琢修飾,對天子仁政進行歌頌。為人臣子的道夫先路的功用也得執(zhí)行,所以漢大賦鋪張揚厲的博物化成就了其政治美刺功能。
查閱龔克昌1984年版的《漢賦研究》,其中《漢賦奠基者司馬相如》篇中詳細闡發(fā)關(guān)于《文選》對于“天子游獵賦”“上林賦”名稱的混淆界定,據(jù)此本文只分析名稱異議較少、且具對話特色的漢大賦代表作《子虛賦》。
《子虛賦》通過描寫子虛與烏有先生的對話展開,以子虛講述楚地之博大形勝、烏有先生以齊國之大而謙反駁為主要內(nèi)容。賦中不厭其煩地描繪山川物產(chǎn)、香草奇樹,但非簡簡單單地羅列堆砌、敷陳名物,而是運用各種修飾性詞語進行刻畫描摹,形象生動,語言華麗典雅?,F(xiàn)從其中山川河流、人神精怪、奇珍異寶、列盤珍饈、豐饒物產(chǎn)、排場與氣派、地理礦藏、車駕旗冕等分類分析,來感受其描寫的細密、特征的奇巧,
山名地名:瑯邪、成山、之罘山、勃海、孟諸、肅慎、湯谷、青丘;
土色: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
石:赤玉玫瑰、琳瑉琨吾、瑊玏玄厲、碝石碔玞;
蕙圃:衡蘭芷若、芎藭昌蒲、茳蘺麋蕪、諸柘巴苴、葴菥苞荔、薛莎青薠、藏莨蒹葭、東薔雕胡、蓮藕觚盧、菴閭軒于、芙蓉菱華、射干;
樹:楩柟豫章、桂椒木蘭、蘗離朱楊、樝梨梬栗、橘柚。
在描寫名曰云夢的大澤時,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展現(xiàn)大澤盛景。主要刻畫對象云夢澤,其山勢高聳、土色繽紛、列石瑰奇、熠熠生輝。植物呈現(xiàn)蔥郁芬芳之態(tài),光彩照人,實為盛景。山名陳列烏有先生反駁子虛先生時所駁論,展示齊地之嵯峨山川。
鳥:翡翠(鳥)、雙鸧、文鹢、白鵠、鴐鵝、鵕鸃、玄鶴、鹓、雛、孔雀、鸞;
馬種類:野馬、陶駼、遺風(fēng)、騏、駟;
其他走獸:兔、鹿、麇、麟、神龜、蛟、鼉,瑇瑁、鱉黿、紫貝、白虎、玄豹、蟃蜒、貙犴、騰遠(猴子)。
以上為形形色色的奇異之物,大部分鳥獸蟲魚詞匯為神話傳說中的動物,如《爾雅·釋獸》中馬屬詞,多數(shù)名稱今已消失或語義磨損。眾多傳說生物的描繪,與漢代渴求長生不老、羽化求仙等文化背景相關(guān),據(jù)《后漢書·藝文志》記載,有神仙家二百零五卷。眾多神仙家風(fēng)行讖緯之術(shù),玄鶴等動物圖騰便于人們直接膜拜,奇崛怪異的想象使?jié)h大賦意象豐滿,也進一步佐證其博物化。
人物:專諸、干將、陽子、纖阿、禹、卨;
鄭女衣著、飾品:阿緆、纻縞、纖羅、霧縠、襞褰、袘、蜚纖、羽蓋、蘭蕙、翡翠、玉綏;
樂器:金鼓、鳴籟;
食物:“勺藥之和”與“曾不下輿,脟割輪焠”,描寫楚王飲食之精細,與齊王進食草草形成鮮明對比;
工具:雄戟、雕弓、勁箭、珠旗、橈旃、輿、微矰、孅繳。
其中部分名物描寫虛假夸張、晦澀難懂,當(dāng)世可能并不存在,少部分名稱于《爾雅》中可得以探尋,但依靠奇崛想象、五彩鋪陳,引人入勝,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及深厚的文學(xué)修養(yǎng)。對服飾的描寫體現(xiàn)出漢代當(dāng)時的人文思想、審美情趣、藝術(shù)張力,展示出了漢代大一統(tǒng)所帶來的巨大文化成就。
山:盤紆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干青云、罷池陂陀、下屬江河、纚乎淫淫、般乎裔裔;
土:眾色炫耀、照爛龍鱗;
平原廣澤:登降陁靡,、案衍壇曼、緣以大江、限以巫山;
方位:外發(fā)、內(nèi)隱、其北、其中、其上、其下、其東、其南;
武器:明月(裝飾品)、勁、雄、雕、游、雷動猋至、星流霆擊;
楚王:媻珊郣窣、怕乎無為、澹乎自持;
鄭女:曼、纖、霧、郁橈溪谷、揚、削,眇眇忽忽、若神仙之仿佛;
前兩部分列舉名物意象,該部分主要對名物的修飾性詞匯、語句進行分析。其中四言句式居多,鋪陳開來,描寫山川、平原時采用廣闊的視角,加之方位修飾詞為主要特色,描寫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東、南、北、上等方位詞繪聲繪色進行描摹,一目了然,對稱平衡之美清晰明朗。描寫鄭女時對其衣著進行精致刻畫,身上垂掛著輕霧般的柔紗,好似深幽的溪谷,隱約縹緲,像神仙般若有若無,其嫵媚動人之姿,呼之如畫。對楚王儀態(tài)描摹也傾注較多筆墨,正面刻畫其安然之神,突出君主的風(fēng)范。
在整篇《子虛賦》描寫齊國和楚國景色部分,其筆墨安排不均,除前后兩部分較小比重描寫齊國外,絕大部分著眼于展現(xiàn)楚國云夢大澤之壯闊、君主儀仗之繁奢。篇幅如此安排首先可能受地域文化影響。因高祖建漢后,功臣多為楚人,所以其好楚聲,善模擬楚辭歌頌楚地物華天寶,風(fēng)物神秘也帶有原始未知意味。其次與司馬相如為蜀郡人有關(guān),其對西南景物的描繪也是信手拈來。
漢大賦內(nèi)容廣博,曾被視為古之類書,其映照有漢時代的社會發(fā)展歷程。舉凡壯觀帝宮、帝王之狩獵、祭祀、娛樂等各種盛大場面,帝都之商賈、游俠、辯士、民間藝人的各種活動以及各地奇禽異獸、奇花異木、奇土異山等,都是賦家所描述的對象。伴隨大一統(tǒng)盛世發(fā)展,漢初自由風(fēng)氣隨之弱化,儒家思想地位越來越重,士人思想更趨向于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賦家將自我更多地融入于廣袤社會視野中,進行歌功頌德創(chuàng)作。
漢大賦的博物化風(fēng)尚,一方面啟發(fā)后世如建安后許多詩文,于文學(xué)史上舉足輕重,如班固《漢書·敘傳》[5]中稱相如賦:文艷用寡,寓言淫麗,托風(fēng)終始,多次博物,有可觀采,蔚為辭宗賦頌之首。從另一方面分析,描寫上也多采用虛構(gòu)夸張手法,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王充《論衡》總結(jié)為“文麗而務(wù)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定是非,辯然否之實。”[6]過分雍容富麗不可避免夸大其詞之嫌,誠然,漢賦、駢文式微,被認(rèn)為華而不實,但是作為一代文學(xué)正宗,其美刺功用、描摹藝術(shù)特色都是值得細細咀嚼的。
[1]劉勰.文心雕龍(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葛洪.西京雜記(卷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洪邁.容齋隨筆(卷二)[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
[4]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03.
[5]班固.漢書(卷一百)[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6]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責(zé)任編輯:周靜)
I207.22
A
(2017)03-0048-03
2017-05-04
楊正嬌(1994-),山東日照人,沈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