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富同樓無貴賤
曹劼
如今在一些歐美城市,窮富階層即便是同住一棟樓,也要走兩個不同的進出口,以示身份有別。維也納則恰恰相反,雖然鄰居間窮富狀況也有不同,卻一直可以共享老城古街上的高檔公寓入口。
如果不是有當(dāng)?shù)嘏笥腰c撥,我根本無法從歐洲古城中心地標建筑——圣史蒂芬大教堂——附近的一棟棟高級公寓外表看出,這里面住的未必家家都是富商權(quán)貴,也有普通小學(xué)教師和地方樂團的小提琴手。
在紐約和倫敦,如今不少市區(qū)繁華地帶的高層住宅樓早已是富裕人群的專屬。即便一些19世紀甚至更早的住宅樓里面,所剩不多的窮人還沒有被房屋開發(fā)商擠走,但也已經(jīng)被另辟進出口。與配備了高檔大理石地磚、華麗吊燈和地毯鋪就的升降電梯的富人住宅進出口相比,窮人的大門口只有一盞電燈,而在墻角往往還能發(fā)現(xiàn)不知何人留下的一袋袋污水四流的垃圾。
維也納人或許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奇聞,因為這里的人一直認為,住在城中心不該是某一些人的特權(quán)。當(dāng)?shù)嘏笥迅嬖V我,和鄰國德國一樣,奧地利人買房子的不多,尤其是在城里住的多以租房為主,無論是月收入兩千歐元,還是兩萬歐元都一樣。
當(dāng)然月收入兩萬歐元的人群可以有更多、更高檔的租房選擇:典雅的家具、時尚的家電都可以在自己租的公寓里看見。不過月收入兩千歐元的租房者一樣可以在相同的公寓里找到鋪著厚實地毯的房子住,只不過家具等需要自己量力而行地添置。至于房租通常問題不大,因為除了自己需要交一些之外,政府還會給予三五百歐元的月度補貼,所以日子一樣可以過得去。
在維也納的高級公寓里,“泰坦尼克號規(guī)則”是不存在的——不是租金交得越低,樓層就越矮。所以如果看到穿著一般的住戶從高層窗戶探出頭來,實屬正常。另外,公寓的私人郵箱雖然租金不同,但同一棟樓的住戶們都享有在正門入口處為自己專設(shè)的銅制信箱,上面只會寫著某某先生或是女士,完全看不出高低貴賤。
但某些不同還是可以從細節(jié)中被發(fā)現(xiàn)。比如說,同一棟住宅里有的住戶只有窗,而有的則有一個伸出來可以坐下喝杯咖啡的小陽臺,而后者通常都屬于富裕住戶。雖然正門入口一樣,但每層樓的入口卻又不同。較低收入的住戶樓層不會有每日清掃干凈的厚地毯,也不會有哈布斯堡王朝時代風(fēng)格的走道裝修。
據(jù)當(dāng)?shù)厝苏f,這些不同并沒有造成鄰居間碰面時冷眼相對。大家在電梯間或是樓梯上,通常都會友善地互致問候,像正常鄰居一樣相處。在一些公寓里住久了,樓上樓下的鄰居還會因為孩子們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而成為關(guān)系更近一些的朋友,周末一起喝咖啡、喝紅酒也是尋常事。
收入不同似乎從沒有造成維也納社會出現(xiàn)嚴重的階層心理落差,這也是維也納能成為音樂之鄉(xiāng)的原因之一。安定的生活可以讓維也納人安心研究音樂。但就算同為音樂家,彼此收入不同也并不奇怪。而這并沒有造成音樂家們的生活水平出現(xiàn)顯著落差。比如,維也納海頓街19號,就是海頓的故居,兩層樓的質(zhì)樸之居是當(dāng)時月薪1000弗洛的海頓自己所購,而莫扎特當(dāng)時月收入大約5000弗洛,等同于當(dāng)時的貴族收入。但兩人的住所條件從外觀上看,差別也不大。
(摘自“財經(jīng)網(wǎng)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