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衍華
(孔子研究院,山東 曲阜 250100; 山東大學(xué) 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濟南 250100)
【倫理學(xué)研究】
周公悌德思想研究
魏衍華
(孔子研究院,山東 曲阜 250100; 山東大學(xué) 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濟南 250100)
周公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姬姓家族成員,現(xiàn)實生活中充滿著濃厚的尊兄友弟、訓(xùn)誡子嗣以及敦睦親族等正能量,其語錄應(yīng)是姬姓家訓(xùn)的雛形。周公的另一身份是政治家,肩負(fù)著姬姓王朝生死存亡的重任,悌德思想中自然摻雜著濃郁的政治色彩,這導(dǎo)致本應(yīng)采取溫情與敬意的模式,卻不得不用冷冰冰的政治手段“傷害”自己的手足兄弟、家族子侄及摯友姻親。
周公;周公家訓(xùn);訓(xùn)誡子侄;分封諸侯
近代著名史學(xué)家夏曾佑先生曾高度評價周公,說 :“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大有關(guān)系者,周公一人而已。”[1]夏先生的這一說法實際上涉及的是周公與中國文化史的關(guān)系問題,這一定位也逐漸得到學(xué)者們的普遍認(rèn)可。當(dāng)然,就學(xué)界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來說,大家關(guān)注的重點還主要是周公治國理政的功業(yè)、思想文化的特點,并圍繞《尚書大傳》所說的“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2]這條主線展開,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對周公的家風(fēng)、家訓(xùn),特別是周公處理兄弟關(guān)系、教育子嗣及處理親族之間關(guān)系時的智慧,關(guān)注得還不夠。而研究這一問題,既有助于認(rèn)識宗法制籠罩下的真實的周公,也有助于把握周公的家庭倫理思想,更有助于從深度上解密周王朝延續(xù)八百年的秘訣。
周公在兄弟中的排行一直存在分歧 :一是排行第四,這也是學(xué)界的主流觀點,依據(jù)是《孟子·公孫丑下》《荀子·儒效》和《史記·管蔡世家》等文獻(xiàn),如孟子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3]一是排行第三,依據(jù)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呂氏春秋·開春》等文獻(xiàn),如富辰說 :“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盵4]420楊朝明先生綜合運用出土文獻(xiàn)與傳世文獻(xiàn)資料,得出“周公長于管叔”結(jié)論,即在同母弟中排行第三*參見楊朝明《周公長于管叔考》,載于《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4~20頁;駱承烈《周公行三辨》則提出武王母弟中周公最長的看法,載于《東岳論叢》1984年第4期,第102~103頁。。其實,周公無論對兄對弟,都盡力做到友善親愛,堪稱中國社會悌德之典范。
(一)尊敬諸兄,臨危受命
據(jù)《白虎通義·姓名》《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等文獻(xiàn)記載,文王之妻太姒前后生有十男,分別是長伯邑考、次武王發(fā)、次周公旦、次管叔鮮、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鐸、次霍叔武、次成叔處、次康叔封、次聃季載。從伯邑考“既亦前早卒”“其后不知所封”[5]1563、1570等說法看,長兄伯邑考沒有機會繼承文王之位,武王姬發(fā)則是自然順位。由于文獻(xiàn)記載闕如,周公與長兄伯邑考的關(guān)系不得而知。所幸的是,《逸周書·世俘》記載了武王一并告祭的歷代先祖 :“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6]197,從伯邑考赫然在列來看,武王及輔佐武王的周公對長兄均至為友敬,并將其與歷代先祖等同視之。
如果說周公對長兄的尊敬需要從傳世資料的字里行間里去解讀,那么周公對武王姬發(fā)的友敬則有著明確的文獻(xiàn)依據(jù)。據(jù)《尚書·金縢》記載,克商第二年,武王姬發(fā)便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太公望和召公奭希望通過“穆卜”為武王祈福,但周公提出反對意見,說 :“未可以戚我先王?!倍较滤麉s以自己為質(zhì),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曰 :“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zé)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盵7]236-238這一事件被后世概括為“周公代祝”,并列入傳統(tǒng)悌德故事[8]192-193。周公的行為并未能挽留住武王的性命,但其至誠至敬之心卻足以感泣風(fēng)雨。
在“代?!笔『螅芄x擇遵從兄長遺愿,盡心盡力地輔佐年幼的成王穩(wěn)定周王朝。當(dāng)武王深感其將不久于人世,遂將周公喚之床前,打算“兄弟相后”,甚至都不用占筮直接決定。針對兄長的真情,周公無言以對,所能做的唯有“泣涕共手”[6]219。受宗法制熏陶的周公,自然無法接受武王打破常規(guī)所作的決定 :“兄弟相后”[6]218,但他面對剛剛穩(wěn)定而又危機四伏的西周王室政權(quán)又責(zé)無旁貸 :一方面,他接受武王建議,在河、洛間修建天室成周,如《史記·周本紀(jì)》中說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fù)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fù)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 :‘此天下之中也,四方入貢道里均。’”[5]133另一方面,他接受武王臨危托孤的遺命,立太子誦為太子和繼任周王,如《逸周書·武儆解》中說 :“丙辰,出金枝《郊寶》《開和》細(xì)書,命周公旦立后嗣,屬太子誦,文及《寶典》?!盵6]211周公本人以攝政身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地處理國政,無疑應(yīng)是對兄長武王姬發(fā)的一種尊敬。
武王去世后,周公出色地完成了托孤受命,成為輔助成王穩(wěn)定周初亂局的中流砥柱,如有學(xué)者說 :“武王把關(guān)系西周王朝盛衰成敗的頭等大事——營建東都洛邑(成周)、擬由周公繼承王位、輔孤托公,一一委任周公,雄辯地說明周公在武王患病后已成為西周王朝的柱石,或者說擎天大柱?!盵9]無論后世如何看待,周公對西周王室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出色地完成了兄長的遺命,成為中國傳統(tǒng)托孤文化的楷模。
(二)友善諸弟,和睦手足
周公是周初最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固然沒有問題,但同時他亦是武王姬發(fā)去世后其父親文王子嗣的領(lǐng)軍人物與核心,亦是維系同胞兄弟團(tuán)結(jié)、家庭和睦的靈魂。正因如此,周公采取怎樣的措施善待手足至關(guān)重要。從維護(hù)周王室穩(wěn)定的角度說,周公務(wù)必要“內(nèi)彌父兄,外撫諸侯”[6]235,特別是做好手足兄弟的團(tuán)結(jié)工作 :一方面對犯錯的弟弟們給予適當(dāng)懲戒,使其能知錯而改;另一方面對擁護(hù)周成王統(tǒng)治的手足兄弟給予適當(dāng)?shù)姆赓p,使他們成為捍衛(wèi)周王室的肱骨之力。
為穩(wěn)定周初的局勢,在滅商后武王曾封商紂王之子武庚于朝歌為商君,以“守商祀”[6]234和“以殷民世享”[7]267。當(dāng)然,武王對武庚并不放心,班師回鎬京的同時,任命了自己的三個弟弟 :管叔、蔡叔和霍叔各率一支軍隊,駐守于朝歌周圍的各戰(zhàn)略要塞,即“建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jiān)商臣”[6]234。然而,令武王始料不及的是,在周公執(zhí)政伊始,管叔、蔡叔于內(nèi)便在群弟中制造流言說“公將不利于孺子”[7]240,于外便“挾武庚以作亂”[5]1565。管叔和蔡叔的作亂,引發(fā)了東方諸侯國叛亂的連鎖反應(yīng)。如何平息叛亂、穩(wěn)定局勢,就成為擺在周公面前的重要課題。
在征得太公望和召公奭的支持后,周公以迅雷之勢做出東征的決議。周公憑借其過人的才智,很快取得“救亂”之役的勝利,即《逸周書·作雒》中的“降辟三叔。王子祿父北奔,管叔經(jīng)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針對這場兄弟相殘的戰(zhàn)爭,有學(xué)者評論說 :“在捉住‘三監(jiān)’之后,周公對三人做了不同程度的處罰,管叔由于是首惡而被殺,蔡叔被放逐,霍叔的下落不詳。因霍叔只是脅從,其處罰應(yīng)該更輕一些。根據(jù)偽《孔傳》所說‘三年之后乃齒錄,封為霍侯’,可知霍叔可能后來被復(fù)封?!盵10]其實,周公后來不僅恢復(fù)了霍叔的爵位,而且蔡叔死后其子也得到重用,如《史記·管蔡世家》說 :“蔡叔度既遷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聞之,而舉胡以為魯卿士,魯國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復(fù)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5]1565
與此同時,對之前未能封爵和分封國土的其他兄弟則都給予加官進(jìn)爵。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云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管、蔡、郕、霍、魯、衛(wèi)、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盵4]420-421至此,除長兄伯邑考“其后不知所封”外,通過周成王的詔書,周公先后分封了其他兄弟或者兄弟子嗣相應(yīng)的爵位與封地,這應(yīng)是其本人悌德思想最重要的外在體現(xiàn)。正如《顏氏家訓(xùn)·兄弟》中總結(jié)的那樣,兄弟是父母的“分形連氣之人”,即便有“悖亂之人”,也“不能不相愛”[11]3。由此可見,盡管周公取得了平叛兄弟叛亂的最后勝利,但這卻是穩(wěn)定大局的無奈之舉,而手足相殘后內(nèi)心的酸楚或許只有其本人能體會得到。
經(jīng)歷過商周鼎革的周公更懂得維持政權(quán)穩(wěn)定的秘籍,為避免重蹈夏桀、商紂政權(quán)滅亡的覆轍,不僅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牢固的諸侯聯(lián)盟,更重要的是姬姓子孫內(nèi)部的同心同德與勤政愛民。周公一方面使兄弟們認(rèn)識到“不為旁人之所移者”[11]3的道理;另一方面讓自己的子侄恪守明德慎罰和敬授天命的理念。正因如此,周公不厭其煩地先后作《大誥》《歸禾》《嘉禾》《康誥》《酒誥》和《梓材》等篇訓(xùn)誡,期望姬姓子孫能夠謹(jǐn)慎地執(zhí)行治國理政良策,以獲得“子子孫孫永保民”(《尚書·梓材》)的效果。這些傳世的至理名言,既是周公家訓(xùn)與家規(guī)的雛形,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家庭教育資源的瑰寶。
(一)訓(xùn)誡子嗣,尊賢愛民
周公有多少個兒子,文獻(xiàn)并沒有確切的數(shù)字。據(jù)《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4]423的記載,加上長子伯禽與留守相王室的次子君陳(周平公),周公至少有八個子嗣。傳世文獻(xiàn)中也沒有確切記載周公訓(xùn)誡其他子嗣的內(nèi)容,傳世的主要是對長子伯禽的諄諄教誨。由于成王為天子,周公從君臣守則的禮制來說無法直接教育,攝政期間主要通過《禮記·文王世子》中所述的“抗世子法于伯禽”方式,對周成王加以引導(dǎo),使其向善。
據(jù)《韓詩外傳》卷3記載,伯禽前往魯國就封時,周公曾以身說法,告誡其“無以魯國驕?zhǔn)俊?。他說 :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刹簧鳉e![12]
周公“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地發(fā)現(xiàn)人才、任人唯賢、勤政愛民,則為魯國后世國君所沿襲。如《毛詩正義·魯頌·序》曾贊揚僖公說 :“僖公能遵伯禽之法,……性自節(jié)儉以足其用,情又寬恕以愛于民,務(wù)勤農(nóng)業(yè)貴重田谷,牧其馬于坰遠(yuǎn)之野使不害民田,其為美政如此。故既薨之后,魯國之人慕而尊之?!盵13]608-609而重視賢才、勤儉愛民、務(wù)農(nóng)重谷成為魯國一以貫之的治國理念。
《荀子·堯問》中還記載了一則伯禽與父親周公間有關(guān)何為“美德”的對話。伯禽將到魯國去擔(dān)任諸侯,周公要其談?wù)剬γ赖碌睦斫狻.?dāng)伯禽用以為人寬、好自用和以慎等三條回答時,周公則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說 :
嗚呼!以人惡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歸道。彼其寬也,出無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窶小也。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知如士,不與士爭知。彼爭者,均者之氣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淺也。[14]
周公認(rèn)為,伯禽所談的三條美德從本質(zhì)上說沒有錯,但前提是國君自身要有良好的德性修養(yǎng),否則這些都無法得到落實,均不能稱為真正的美德。正是在周公的教導(dǎo)下,“君子好道德”也成為魯國國君世代遵循的家規(guī)與國訓(xùn)。
當(dāng)然,正是因為周公長期的耳提面命,伯禽初治魯國頗費心神。據(jù)《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伯禽到魯國后三年才回來向攝政的周公報政,其晚來的理由是“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這與姜太公“五月而報政周公”的“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魯國固守周禮有其自身的弊端,甚至周公還預(yù)言“后世北面事齊”[5]1524,但正如《禮記·明堂位》中所說 :“凡四代之服、器、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君臣未嘗相弒也,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也。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盵15]400特別是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魯國君臣能固守周公教誨,墨守周禮、君臣相親,成為周禮在東方的樣板,實屬不易。
上述幾個場景僅僅是魯公伯禽前往魯國就封前后與父親的對話,雖然不能涵蓋周公對其子嗣教誨的全部內(nèi)涵,但從字里行間里卻能體現(xiàn)其教育子孫要謹(jǐn)遵天命,進(jìn)行德行修養(yǎng),在治理國家時,要勤政愛民,凸顯德禮治國的核心思想。其實,這也應(yīng)是孔子得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16]18的重要依據(jù)。
(二)訓(xùn)誡子侄,明德中正
在傳世文獻(xiàn)中,涉及周公子侄的記載并不多,這是因為除伯邑考、武王、管叔、蔡叔外,其他同母兄弟的年齡較小,即便是行分封時其本人還是首任諸侯國君,如前文提到的曹叔振鐸、霍叔武、成叔處、康叔封、聃季載等。如周公在冊封康叔時特意作《康誥》以示訓(xùn)誡,他說 :“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祇祇,威威,顯民。”[7]257另外,鑒于康叔年齡較小,告訴封要借鑒商紂滅亡的教訓(xùn),戒酒、慎聽婦人之言,還專門作《酒誥》以示之*《酒誥》內(nèi)容多與酒相關(guān),是周公命康叔于殷商故地衛(wèi)國時宣布的戒酒誥詞,以說明戒酒的重要,且從正反兩方面總結(jié)商初戒酒興國和酗酒亡國的教訓(xùn),最后頒布了禁酒令,這也適用于其他兄弟以及其子嗣。。
在傳世文獻(xiàn)中所提及的主要是武王的兒子們,除嫡長子成王姬誦外,《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還列出武王之子的四個封國 :邗、晉、應(yīng)、韓。然而,由于缺少歷史文獻(xiàn)記載,周公對武王其他子嗣相關(guān)的訓(xùn)誡很難見到,所涉及的主要是對年幼成王的勸導(dǎo)。當(dāng)然,從恪守君臣之禮的角度,周公是不可能直接訓(xùn)誡成王的,這也是《禮記·文王世子》提出“抗世子法”的原因,即訓(xùn)誡長子伯禽和次子君陳以暗育未成年的侄子姬誦。其實,這只是后世儒家、特別是漢儒從威權(quán)政治角度所作的詮釋,在《尚書》《逸周書》等典籍中,記錄了不少有關(guān)周公訓(xùn)誡成王的內(nèi)容,只是其用語足以委婉、態(tài)度足夠謙恭,但卻實現(xiàn)了其教育成王的初衷,是一位典型的托孤受命者的形象。如《尚書·洛誥》記述了周公致政成王后的告成王之詞,其中勸誡之意非常明顯。
在《洛誥》中,周公極力勸誡成王要像自己一樣勤勉政事,說 :“朕教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乃時惟不永哉。篤敘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廢乃命?!盵7]297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唯有勤政,執(zhí)行我授予您治理民眾的法則,才能使周王朝的統(tǒng)治更長久;二是要像歷代先王那樣厚待同姓的諸侯大臣,才能換取其恪守周王室的政令。當(dāng)然,不僅要善待同姓諸侯,善待順從的諸侯,也要對那些不遵守貢享之禮的諸侯進(jìn)行懲戒,否則王事就會受到輕慢,那么就會出現(xiàn)差錯。
由于傳世文獻(xiàn)記載的闕如,現(xiàn)在很難復(fù)原或者再現(xiàn)周公直接訓(xùn)誡子侄的場景。所幸的是,《古文尚書·君陳》展現(xiàn)了周成王借周公之言告誡君陳應(yīng)當(dāng)遵循周公遺訓(xùn),要求其在東都洛邑繼續(xù)實施德政,管理好成周及轄區(qū)內(nèi)的殷商遺民。周成王說 :“我聞曰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癄柹惺綍r周公之猷訓(xùn),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凡人未見圣,若不克見;既見圣,亦不克由圣。爾其戒哉!”這里成王所聞的應(yīng)是周公之言,用此語以告誡君陳效法周公的德教,勸誡其遵行圣道。治理洛邑時應(yīng)遵守周公所制定的“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寬而有制,從容以和?!盵7]367-368而這樣的推測應(yīng)是可信的,因為這與周公治理天下時一以貫之的宗旨相符合。
當(dāng)然,周公不僅對姬姓子嗣們進(jìn)行訓(xùn)誡,而且還設(shè)置相應(yīng)官員對國內(nèi)的青年才俊進(jìn)行教育。如《周禮·地官司徒》記錄師氏的一項重要職能是“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凡國之貴游子弟學(xué)焉”[17],即用國家正反兩方面的歷史事件教育青年人。而重視包括自己子侄在內(nèi)所有后繼者的教育,應(yīng)該是周公治國理政的長遠(yuǎn)之策和高明之處。正因如此,在周公致政成王后不久,西周社會就出現(xiàn)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成康之治”;各諸侯在各地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如封于夏墟者,皆“啟以夏政,疆于戎索”;封于殷墟者,皆“啟以商政,疆于周索”[4]1538-1539,使局勢得到穩(wěn)定,進(jìn)而成為后世儒家心目中的“天下有道”之世。
位于中原西部的邊陲小邦周之所以能迅速滅掉宗主國大商殷,并穩(wěn)定局勢,除有商紂時期“失天命”的外因,還應(yīng)與武王、周公等善于處理宗族、親族之間關(guān)系的內(nèi)因有關(guān)。如周公曾告誡長子伯禽說 :“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盵16]331這既是對魯公的訓(xùn)誡,也是周公本人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在實踐層面,周公的主要措施是分封同姓諸侯,敦睦異姓姻親,使其在藩屏周室的問題上通力合作。如有學(xué)者說 :“周代的分封制是由周公首創(chuàng)。……通過‘授民授疆土’給予王室子弟、親屬及異姓功臣的途徑建立諸侯國,以藩屏周室?!盵9]169其實,這既是周公制定的基本國策,也是姬姓子弟普遍遵循的家風(fēng)與家規(guī)。
(一)冊封姬姓,藩屏周室
據(jù)文獻(xiàn)記載,在西周之前分封制就已經(jīng)存在。如《尚書·酒誥》中有“越在外服,侯、甸、男、衛(wèi)邦伯”的記載,這里的“邦伯”與周代諸侯國相似,如傳世文獻(xiàn)中的“邦伯”“侯衛(wèi)”,甲骨文中有“犬侯”“井伯”,新出文獻(xiàn)中的“河伯”等。周文王時期亦有一些小的邦國,如虞、東虢、西虢和散等依附于周,但還算不上真正的“分封”。如有學(xué)者所言 :“這種‘分封’只能說是強國在與弱國結(jié)成聯(lián)盟時的一種禮儀性的饋贈,它與正式的分封畢竟無法相提并論?!盵10]55盡管如此,此前的分封也為周武王、特別是周公的“選建明德,以藩屏周”[4]1536提供了歷史依據(jù)。
在周公攝政之前,他曾輔佐武王曾進(jìn)行過一次大分封,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曰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有十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盵4]1494-1495前文提到的管、蔡、霍等即屬此類。然而,由于社會處于動蕩之期,再加上武王的病逝,這次分封還未得到落實就流產(chǎn)了。西周時期大規(guī)模分封應(yīng)是在周公攝政時期,他以成王的名義把文王、武王的既定措施落到實處。如《荀子·君道》記載 :“于是乎貴道果立,貴名果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孫,茍非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如是者能愛人也?!盵14]243與此類似的記載還見于《荀子·儒效》《韓詩外傳》卷4等傳世文獻(xiàn)。這些姬姓諸侯主要涵蓋前文已提到的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等核心姬姓,且封國的位置處于能掌控天下局勢的核心位置。
這些諸侯國主要分布在今天河南、山東、山西一帶,張煥君先生曾將其分為三條戰(zhàn)線,說 :“魯、衛(wèi)二國分別為第一線與第二線的戰(zhàn)略重心,介于二國之間的有位于今山東省的滕、茅、酆、郜、曹、郕,河南省境內(nèi)的管、蔡、邗、聃、凡、胙、祭,蔣、霍二國亦在兩線之間而位置略為偏南。雍、原、毛、應(yīng)四國的位置大致在朝歌至洛陽之間,屬于第二線和第三線之間。韓國位置偏北而近燕國,邢國介乎燕韓與衛(wèi)國之間。汾水流域的山西有晉、郇二國,似為防范戎狄而建。而作為周人根據(jù)地的關(guān)中地區(qū),則只有畢一國而已。”[18]周公的這種布局,是以鎬京為大后方,以成周為大本營,沿向東線的衛(wèi)、魯,向北線的晉、韓,向南線的應(yīng)、蔡,呈現(xiàn)扇形向東部擴展。
除分封兄弟、子侄等親族外,周公還分封其他姬姓宗親為諸侯,如燕、魏、東虢、西虢、北虢、虞、滑、密、耿、楊、鄖、頓、隨、芮等,分布在上述“三條線”上。以燕國為例,據(jù)《史記·燕召世家》記載,“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三國時期的譙周解釋“召公”時說 :“周之支族,食邑于召?!盵5]1549由此可見,司馬遷所說的“北燕”應(yīng)通“匽”,大約在今河南省偃師市附近。周公、成王所分封召公長子的方國則在后來的“幽州薊縣”,即今北京市附近,是負(fù)責(zé)姬周王朝向東北開疆拓土的“前哨據(jù)點”。
應(yīng)該說,周公繼承了文王、武王的治國理念,大行親族分封,奠定了西周時期的政治格局。正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所說 :“周之有懿德也,猶曰 :‘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盵4]425這種理念對姬姓諸侯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最典型的莫若魯國。郭克煜先生說 :“魯在東方夷人勢力較重的地區(qū),始終不忘‘尊尊而親親’的原則,使魯國的政權(quán)始終掌握在周人手中,因此,他們較完整地保存著周禮,并且周代的禮樂傳統(tǒng)深深地影響著魯國的方方面面?!@樣,魯國為宗周在東方代表的形象更加突出,因為時人視禮為國家的根本,周禮似乎是周王朝統(tǒng)治的象征。”[19]然姬姓諸侯遵守“尊尊而親親”原則的程度不同,但無疑成為區(qū)別于其他諸侯國的顯著特征。
(二)故舊不遺,敦睦姻親
周公訓(xùn)誡子嗣要遵守“尊尊而親親”原則的同時,還要與曾經(jīng)有功于周室的故舊大臣、姻親氏族和睦相處,這也正是告誡伯禽的“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和“故舊無大故,則不棄”[16]331。在分封的異姓諸侯中,除歷代先王的子嗣外,故舊大臣和姻親占據(jù)很大比例。如有學(xué)者說 :“司馬遷云 :‘武王、成、康所封數(shù)百,而同姓五十五’,則異姓應(yīng)占大部分;如依《荀子·儒效》所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占五十三’,那么異姓諸侯也要占四分之一強?!盵20]因此,周公的分封并非單純地宗族“分宗制”,而是照顧到故舊大臣、姻親和歷代先王的子嗣,功勞不同爵位不同,封土的大小也有所差別。
在故舊大臣和姻親中,以太公姜子牙的功勞最大,封國也最具有代表性。姜子牙的爵位為公爵,封國至少有七百里,且被賦予代天子行使禮樂征伐之特權(quán),如《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說 :“周成王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 :‘東至于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R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盵5]1480-1481姜太公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很快取得了討伐、兼并齊國周邊“五侯九伯”的勝利,與魯國一起成為拱衛(wèi)周王室的堅固的東方堡壘。雖然姻親,隨著傳世久遠(yuǎn),與周王室的關(guān)系逐漸淡化,甚至有畔周,但總體上說,周公“和睦姻親”的策略既穩(wěn)定了西周初年的政局,也對整個西周時期的政權(quán)穩(wěn)定起到重要作用。
當(dāng)然,周公所封的功臣,不僅是有功于西周建立者,而且還包括曾輔佐文王的故舊大臣,以楚國的始君熊繹最為典型。熊繹的曾祖父鬻熊為季連之苗裔子,鬻熊之子曾事文王,盡管很早就去世了,但周公、成王論功行賞,還是將熊繹封于其祖的故地 :荊蠻。如《史記·楚世家》中說 :“熊繹當(dāng)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盵5]1691-1692從楚國封地的地理位置、國君爵位等來看,熊繹是無法與同事周成王的魯公伯禽、衛(wèi)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等相提并論了。當(dāng)然,楚國在后世逐漸強大,甚至滅掉了強大的魯國,則是周公與成王等不曾預(yù)料到的。
周公以身說法,只要不是像管、蔡那樣的惡逆之事,他都勸誡自己的子孫要處置以寬,即他說的“無求備于一人”[16]331。當(dāng)然,面對危機國家政權(quán)的畔周行為,周公則教育子孫們毫不客氣地出兵討伐;當(dāng)遇到與自己存在不同政見的大臣,周公則選擇實施耐心地說服,《尚書·君奭》則屬于此類?!渡袝ば颉分姓f :“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說,周公作《君奭》。”[21]當(dāng)面能盡心盡力輔佐文、武、成王治理國家者,他就會給予相應(yīng)的封賞,甚至是封地和爵位。當(dāng)然,對于異姓諸侯,周公還是懼其有異心,常常會在其周圍冊封姬姓直系諸侯以牽制,如錢穆先生總結(jié)說 :“其他同姓異姓之諸侯分封于各地者尚多,雖非一時行之,然其大體之方針既定,使同姓異姓交錯互制。若封太公于齊,則更封伯禽于魯;封微子于宋,同時封康叔于衛(wèi),皆是也。其用意之周到可見矣。”[22]其實,這種策略對于勤勞王家的周公本無可厚非,恰恰體現(xiàn)出其軟硬兼施、恩威并重的悌道思想。
[1]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M].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9.
[2] 陳壽祺.尚書大傳[M].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436.
[3]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 :中華書局,2005 :102.
[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 :中華書局,1990.
[5] 司馬遷.史記[M].北京 :中華書局,1961.
[6]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M].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6.
[7] 李民,王健.尚書譯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 楊春炳.悌德故事新解[M].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9] 游煥民.周公大傳[M].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61.
[10]辜堪生,李學(xué)林.周公評傳[M].成都 :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6 :46-47.
[11]鄭宏峰.中華家訓(xùn)·顏氏家訓(xùn)[M].北京 :線裝書局,2008.
[12]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 :中華書局,2005 :117.
[13]阮元校.四部精要·毛詩正義注疏[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08-609.
[14]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M].北京 :中華書局,1988 :548-549.
[15]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6]楊朝明.論語詮解[M].濟南 :山東友誼出版社,2013.
[17]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99.
[18]張煥君.制禮作樂——先秦儒家禮學(xué)的形成與特征[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 :64-65.
[19]郭克煜,等.魯國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9-10.
[20]楊善群.關(guān)于西周分封制的幾個問題[M].求是學(xué)刊,1984(3) :78-83.
[21]阮元校.四部精要·尚書正義[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23.
[22]錢穆.周公[M].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1 :60.
[責(zé)任編輯王銀娥]
StudyofDukeofZhou’sRespecttoandLoveforBrothersandSisters
WEI Yan-hua
(ConfucianResearchInstitute,Qufu250100,China;AdvancedInstituteofConfucianStudies,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The Duke of Zhou, coming from Ji family, was a flesh-and-blood family member, his positive energy in his real life was reflected in the thought that he was full of respect and love for brothers and sisters, that he exhorted his sons and nephews, and that he promoted friendly relations among members of the same family tree, as a result, Zhou Family Instructions took shape on the basis of his quotations. Another identity for him was a politician, responsible for the life-and-death task of the royal family of Ji, with strong political flavor in his thought of respecting brothers and sisters, as a result, instead of tenderness and respect, all these led to his cold political means of bringing harm to his kinships, including brothers, cousins, nephews, friends, and relatives by blood or marriage.
The Duke of Zhou; Zhou Family Instructions; exhortations of sons and nephews; enfeoffment of dukes
B823.1
:A
:1001-0300(2017)04-0039-07
2017-01-06
山東省委宣傳部項目:“傳統(tǒng)‘八德’思想時代價值辨析研究”(15BZBJ10)的階段成果
魏衍華,男,山東菏澤人,山東省泰山學(xué)者青年專家,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博士后,主要從事孔子與中國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