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燕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關(guān)于多元與融合
——視唱練耳教學探究
沈 燕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視唱練耳屬于一門基礎性學科,通過此門課程的教學逐步提高學生的聽覺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將視唱練耳與多元音樂類型進行融合,促進視唱練耳教學效果的提高。本文通過對視唱練耳與多元音樂類型融合的分析,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視唱練耳教學方法。
多元與融合;視唱練耳教學;探究分析
視唱練耳教學分為視唱、聽寫和聽覺分析三部分。教師通過視唱教學,使學生能夠看譜即唱;而聽寫和聽覺分析訓練則要求學生能夠?qū)σ舻母叩?、長短及音色、節(jié)奏等進行區(qū)分、辨識和準確表達。這些都是提升音樂綜合能力的基礎。本文主要就視唱練耳多元與融合教學探究如下:
音樂教學過程中有著較多的基礎性課程,如:視唱練耳、民族音樂、基本樂理、中西方音樂史、器樂、聲樂等。通過視唱練耳教學,將多種音樂基礎課程進行多元融合,有助于學生對多種音樂知識的融會貫通,促進學生對音樂的深入理解和喜愛,保證實際的教學效果。當然這些對于教師而言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1]。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獨特的音樂風格,多彩的民族音樂造就了豐富的音樂形式,因而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民族音樂必然成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我國民族音樂中的《孟姜女》、《小白菜》、《江河水》等均具有敘事性質(zhì),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可簡單介紹這些音樂的故事背景,在情感基礎上進行聽覺訓練。使學生對非常規(guī)、較復雜的節(jié)奏能夠較好較快地掌握,從而促進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提高對音樂的聽辨能力。
當然在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融合過程中,還需要注重視唱練耳和基本樂理在音樂教學中的不同之處。比如:視唱練耳注重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實踐,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而基本樂理則側(cè)重于音樂教學中的基礎理論,幫助學生對音樂相關(guān)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音高、調(diào)式、音程、和弦等均屬于基本樂理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對不同的音樂形式進行理論闡述,重點強化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全面理解;而視唱練耳則強化學生對于視唱、聽寫以及聽覺分析等實踐環(huán)節(jié)。依靠多角度的訓練,全面提升學生對音高、節(jié)奏、旋律、和聲等方面的感悟能力。
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可結(jié)合中西方音樂發(fā)展史,將其和視唱練耳進行融合,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比較中西方音樂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還可用時間順序作為線索,對學生進行視唱練耳教學。
比如在歐洲音樂發(fā)展史上,處于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為:氣勢雄偉、結(jié)構(gòu)嚴謹、崇尚理性、邏輯性強,風格以主調(diào)和聲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維也納古典樂派和聲風格聽辨為例完成視唱練耳教學中和聲風格的聽辨訓練。
視唱練耳教學需要融合多種器樂進行訓練。很多學生長期借助鋼琴練習,但換另外一件樂器就未必能夠達到相同的反應水平和速度。其實,通過小提琴或其他器樂作品進行聽力練習,同樣可以進行節(jié)奏訓練、內(nèi)心聽覺訓練、音樂力度、音準音色訓練等。只有不同器樂的介入,才能讓學生打開眼界和思維模式,適應并真正學會欣賞和傾聽,從而更容易、更清晰、更準確地把握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nèi)涵,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為其將來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和演繹作品奠定堅實基礎。
聲樂主要是通過人聲完成演唱,常見的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均屬于聲樂。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其與視唱練耳進行融合。優(yōu)秀的歌唱者如果只有一副好嗓子,而不重視視唱練耳的訓練尤其是音準、節(jié)奏等,將會嚴重影響歌唱效果。當然,視唱作品的完美詮釋,也離不開聲樂技術(shù)的有力支持。只有通過有效練習,使兩方面相互促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對于視唱練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視唱練耳與多元音樂文化融合過程中,需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調(diào)整,注重教學方法的多元融合,從而提高實際教學效果。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對于實際教學質(zhì)量影響較大,因而需要保證教師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zhì)。比如:教師本身需要具備視唱練耳與民族音樂融合的能力。教師要熱愛民族音樂,對于民族音樂有充分、深入的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根據(jù)教學要求動態(tài)性地實現(xiàn)民族音樂與視唱練耳的有機結(jié)合,全面幫助學生提高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只有依靠對教師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保證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才能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依靠情景教學法、探索教學法、趣味教學法等多元融合。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有條件的班級),可由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學生進行示范表演,讓其它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產(chǎn)生興趣,讓大多數(shù)學生切身感受到民族音樂具有的魅力。
再如在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融合過程中,可借助多媒體技術(shù)手段,實現(xiàn)教學過程中圖像、文字、聲音以及視頻等多種感官感受,讓學生真切感受傳統(tǒng)音樂中所特有的音色和節(jié)奏律動,使得學生對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僅僅只停留在表面。
多元文化背景下使得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有了更多的融合內(nèi)容,比如:音樂基礎知識、音樂文化內(nèi)容、音樂技能等進行綜合性的融合。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的綜合技能培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
視唱練耳作為音樂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可根據(jù)實際需要將視唱練耳與多種課程進行融合,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在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提高相關(guān)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音樂人才。
[1]馬小玲.關(guān)于視唱練耳教學中融合民族音樂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3(19).
J613.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