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彌足珍貴的高句麗好太王碑銘文文獻著錄
      ——楊同桂《沈故》所載“高麗墓碑”評介

      2017-01-28 08:28:51徐德源
      地域文化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高句麗抄本官兵

      徐德源

      彌足珍貴的高句麗好太王碑銘文文獻著錄
      ——楊同桂《沈故》所載“高麗墓碑”評介

      徐德源

      晚清人士楊同桂在所著《沈故》一書中著錄的高句麗好太王碑銘文,是楊氏握有前人抄本并到集安親自驗看原碑兩相對照補注而成,是自從好太王碑重新發(fā)現以來漫漶文字判識最多者,僅有十八字未識,幾近全文識讀,是歷來著錄好太王碑最高、最珍貴的成就。經對照歷來諸家的研究,對楊氏著錄進行僉注,發(fā)現金毓黻和榮禧有幾近與楊同桂相同的文本,證明楊氏的著錄有確鑿的價值,使這一早在130年前的文獻著錄,得以與業(yè)內學界結合。從楊同桂所據抄本與諸家面對重新發(fā)現的好太王碑的捶拓判識之間的差異,推測楊氏之抄本或許是高句麗存世期間所抄。

      高麗墓碑 好太王碑 楊同桂

      一、偶然得到的信息

      近日,我審校書稿,有一位作者在敘事中引用了晚清人士楊同桂所著《沈故》一書。按照審書的規(guī)則,遇有引用,必須找來所引原書逐字核對。我知道金毓黻先生編輯的《遼海叢書》第一冊里收有這本書,因為從來不曾用過,就先瀏覽一過,剛翻開《沈故》的第一頁,即《遼海叢書》第一卷第287頁,赫然有“高麗墓碑”一項映入眼簾,而且竟然是高句麗好太王碑銘文,不由得喜出望外。通讀全篇,在銘文之末有夾注云“凡照抄本補注者列右,照石刻形似補注者列左”,是則楊同桂之著錄好太王碑銘文,既是以握有的前人某種抄本為據,又到輯安通溝(今集安洞溝)親自驗看過好太王碑,兩相對照補注而成?;仡欉^去讀王健群和耿鐵華兩位先生關于高句麗好太王碑的著述,記得都沒有提及和引述過楊同桂在《沈故》一書中的著錄,我覺得這一著錄對于研究好太王碑是一個極其珍貴的信息和資料。然而,這個信息卻并不是新的,經過在互聯(lián)網上檢索,已經有人將楊同桂的《沈故》一書全文制作成電子文本發(fā)布在互聯(lián)網上,但制作者并不知道這一著錄與高句麗學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熱點有密切關系。我認為這是個極其珍貴而重要的信息。

      二、從楊同桂卒年判斷《沈故》及其所載“高麗墓碑”的成文年代

      既然這是一個極其重要而珍貴的信息,我就想通過了解楊同桂是何時人來查知其《沈故》一書成于何時,從而判明楊同桂是在何時去通溝(洞溝)驗看好太王碑的,進而判明楊同桂的“高麗墓碑”在高句麗好太王碑研究上的意義和價值,這就得查閱楊同桂傳記。經過檢索,在《文化學刊》2013年第5期上所載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郝繼東副教授的《楊同桂的〈沈故〉與民俗事象》一文“《沈故》的作者”里,扼要介紹了楊同桂的簡歷,抄錄如下:

      楊同桂(?~1886年),字伯馨,順天府通州人(今北京市通州區(qū))。家世胄稟庭訓,于清同治時隨侍其先君宦游東省,贊襄政治,多所擘畫。后投筆從戎,歷膺卓薦。

      據《長春縣志》記載,楊同桂于光緒十六年(1890)到吉林供職,先后做了糧餉局幫辦、志書局提調等。后于光緒二十年(1894)奉命調入長春,任知府。在任長春七年左右時間,楊同桂做了大量的深得民心的事。為民興利除弊,獎善懲惡,聽訟如神,奸猾斂跡。稅無苛征,銀定平價。辦團防,練商勇,整治溝壘,修制旗械,保民防盜,殫竭心力。

      曾任《吉林通志》提調兼分纂,撰有《沈故》,與秦世銓等撰《吉林輿地略》,與李子丹共撰《吉林輿地圖說》,與孫宗翰共輯《盛京疆域考》。①郝繼東:《楊同桂的〈沈故〉與民俗事象》,《文化學刊》2013年第5期。

      既然已標記楊同桂的卒年是“?—1886年”,卻又說“楊同桂于光緒十六年(1890)到吉林供職,先后做了糧餉局幫辦、志書局提調等。后于光緒二十年(1894)奉命調入長春,任知府?!焙竺嬗终f“在任長春七年左右時間”,“他在長春任職期間廣受士民的愛戴,長春商民曾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為其建德政碑,以此紀念他的功業(yè)?!蹦敲炊咚d楊同桂卒年的1886年是不是有誤呢?也不是?;ヂ?lián)網上還有楊同桂紀念館,明確記錄著楊同桂的忌日是1886年。既然紀念館明確楊同桂卒于1886年,那么兩篇楊同桂簡歷里面關于楊同桂在吉林和長春經歷的年代肯定是不準確的了,尤其是兩篇楊同桂簡歷都說楊同桂從1894年(光緒二十年)到長春,“在任長春七年左右時間”,那么楊氏在那里就一直任事到了1901年,豈不是與紀念館所定的忌日后延了十五年?

      在這里,我根據楊同桂紀念館所定,認同楊同桂卒于1886年。先師兄王健群先生在他的《好太王碑研究》一書中經過排列、對照和探索,肯定了高句麗好太王碑是在清光緒初年發(fā)現的。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朝鮮研究所所長已故的劉永智先生則在《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5年第1期上發(fā)表的文章中具體認定在清光緒六年(1881)。耿鐵華教授在他的《好太王碑新考》一書中在評析王、劉二說的基礎上認定是在光緒三年(1877),那么楊同桂的“高麗墓碑”就應是成文于光緒元年的1875年或更后到1886年之前的某一年。則楊同桂是在好太王碑發(fā)現后的十年左右期間內就看到過某種“抄本”了,不過他沒有說出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所抄。楊同桂也沒有說他是在那一年親自看過高句麗好太王碑。不過楊同桂看見并用過的抄本以及以這個抄本跟好太王碑碑刻直接對照著錄的銘文比王健群先生排列的捶拓記錄的大多數都早。由此可見,楊同桂的著錄具有值得重視和利用的學術價值。

      三、《遼海叢書》載楊同桂《沈故》所收“高麗墓碑”全文

      在互聯(lián)網上查得有人制作的《沈故》一書的電子文本,其中有“高麗墓碑”的全文。不過這位制作者沒有理解楊同桂的夾注,因而出現些許訛誤。下面以這個電子文本為基礎,稍加校正,按楊同桂依據抄本和親觀好太王碑所做的夾注,分別制作兩個好太王碑銘文全文文本。

      1.楊同桂“高麗墓碑”據抄本夾注識讀漫漶字跡的全文本

      高麗墓碑(碑高今尺十五尺五寸每行四十一字在懷仁縣通溝口)①因辨析文字需要,特以《沈故》繁體字原文引述。

      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chuàng)基也出自北夫餘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出[1]②為下文論述方便,特將后文需要說明的碑文內容以[1][2]等編號。生子有聖(德鄒牟王奉母[2])命駕巡車[3]南下路由夫餘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木連[4](葭)浮龜應聲即為連(葭)浮龜然後造渡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永樂世位天遣黃龍來下匝(迎)王[5]王於忽本東[6]黃龍負昇天顧命世子儒留王以道輿治大朱留王紹承基業(yè)四傳至十七世孫國罡[7]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號為永樂太王恩澤洽于[8]皇天威武被四海[9]掃除□□[10]庶寧其業(yè)國富民殷五穀豐熟昊天不弔卅有九宴駕棄國以甲寅年九月廿九日乙酉遷就山陵於是立碑銘記勳績以永後世焉其詞曰維昔永樂五年歲在乙未[11]王以麗不貢[12]整旅躬率往討叵富山(迎)至鹽水上[13]破其丘部(落)六七百[14]獲牛馬兼羊不可稱數[15]於是旋駕因過(駕)平道東來[16]即(自)力城北(王獲旗[17])遊觀土境田獵而還百殘新羅舊是屬民由來朝貢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破百殘(隨破新)羅以為臣民[18]以六年丙申王躬率水軍討利殘國軍(以到[19])首攻取壹八城臼模盧城谷上利(城餘韓弓利城利)城閤彌城牟盧城彌沙城(古)舍蔦城阿旦城古利城(困)利城雜彌城奧利城勾牟城古須龍羅城頁(負山城味)城(家古)龍羅城易城(就谷)城(禹山城沙水)城(古八船)[以上南面]利城彌鄒城也利城太山韓城掃加城(巴奴城輔)呂城(農)賣城(新)城(餘)城(□松)城細城牟婁城(婁)城[20]蘇灰城燕婁城析支利城巖門至城林城(□□)盛婁城婁利城(南蘇)城就鄒城奴(利)城古牟婁城(古牟婁城抄本作忍城)那旦城閏奴城貫奴城彡穰城(舍盧城交城鴨)岑城仇夫城(豆奴城)其國城賊不服氣敢出交戰(zhàn)王威赫怒渡師被水遣迫城橫攻[21](賊退急圍其)城[22]百殘王困(遣使獻)男女生白一千人[23]細布千匹歸王自誓從今以後永為奴客太王恩赦(始)迷之[24]錄其後順之誠於是拔五十八城[25]村七百將殘王弟並大臣十人旋師還都八年戊戌教遣偏師觀幀土谷[26]因便抄得莫新羅城加太羅谷男女三百餘人自此以來朝貢謹事九年己亥百殘違誓與倭和通[27]王巡下平穰而新羅遣使白王云倭人滿其國境潰破城池以奴客為民歸王請命太王(前)後(稱)其忠[28](遣)遣新羅使還(國太王)於十年庚子[29]教遣步騎五萬往救新羅從男居城至新羅城倭滿其中官兵方至倭賊退(官兵由新羅躡踵追)來(奮疾)追至(古龍)加羅從拔城[30]城即歸復安羅人戍兵拔新羅城盡城倭滿潰城(大肆殺戮盡人請救官兵復追倭倭敗死者十)[31]九盡臣(順尖)安羅人戍兵[32](城復盡城掃其煙塵林木燒燬無餘[以上西面]官兵移師百殘圍其城百殘王懼復遣使獻五尺珊瑚樹二株紅石筆牀一他倍前質其子勾挐太王率步騎還國)[33]安羅人戍兵昔新羅安錦未有自來朝貢(感國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救拔恩安羅王隨自僕)勾(親來獻物)朝貢[34]十四年甲辰而倭不軌侵入帶方界(太王率兵自)石城(島)連(船渡海迅抵帶方倭退追)至勾滿城然後相遇王自)盪倭寇潰敗斬殺無數[35]十七年丁未教遣步騎五萬(掃盪倭寇官兵追過)平穰(直至舍□)斬殺蕩盡所獲鎧鉀一萬餘領軍資器械不可稱數還破沙澕城婁城還?。|就城淨掃餘寇)師(旋還城)[36]廿年庚戌東夫餘舊是鄒牟王屬民中叛不貢王躬率往討軍到餘城而餘城國駢皆歸(服王赦宥均追念)王恩普慶於是旋還[37]又其慕化隨官來者味仇婁鴨盧(單)斯(戚)鴨盧(辣斯)婁鴨盧肅斯涻(遠近率服太[38])(王著)凡所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守墓人煙戶賣句余民國煙二看煙(五)東海賈國煙三看煙五(韓)城十四家盡為看煙虧城一家為看煙碑利城二家為國煙平穰城民國煙一看煙十呰連三家為看煙住婁人國煙一看煙冊三忽谷二家為看煙(忍)城二家為看煙[39]安失連廿二家為看煙改谷三家為看煙新城三家為看煙南蘇城一家為國煙新來韓穢沙水城國煙一看煙一牟婁城二家為看煙鴨岑韓五家為看煙勾牟客頭二家為看煙朮民韓一家為看煙舍蔦城韓穢國煙三看煙廿一家古龍羅城一家為看煙旲古城國煙一看煙三客賢韓一家為看煙阿旦城雜珍城合七家為看煙巴奴城韓九家為看煙若模盧城四家為看煙古模盧城二家為看煙牟水城三家為看煙輔呂利城國煙一看煙五彌沙城國煙一看煙[以上北面]一□□□七□利城三家為看煙豆奴城國煙一看煙二奧利城國煙二看煙八須鄒城國煙二看煙五百殘南居韓國煙一看煙五太山韓城六家為看煙農賣城國煙一看煙一閏奴城國煙二都煙廿二古牟婁城國煙二看煙八瑒城國煙一看煙八味城六家為看煙就谷城五家為看煙彡穰城廿四家為看煙散那城一家為國煙那旦城一家為看煙勾牟城一家為看煙於利城八家為看煙比利城三家為看煙細城三家為看煙[40]國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存時教言祖王先王但教取遠近舊民守墓灑埽吾慮舊民轉當羸劣若吾萬年之後安守基者但取吾躬率所略來韓穢令備灑埽言教如此是以如教令取韓穢二百廿家慮其不知法則復取舊民一百十家合新舊守墓戶國煙卅看煙三百都合三百卅家自上祖先王以來墓上不安石碑致使守墓人煙戶差錯維國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盡為祖先王墓上立碑銘其煙戶不令差錯又制守墓人自今以後不得更相轉賣雖有富足之者亦不得擅買其有違令賣者刑之買人制令守墓之[以上東面]

      2.楊同桂照石刻形似夾注判識漫漶字跡的全文本

      高麗墓碑(碑高今尺十五尺五寸每行四十一字,在懷仁縣通溝口)

      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chuàng)基也出自北夫餘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出生子有聖(德鄒牟王奉母)命駕巡車南下路由夫餘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木連浮龜應聲即為連浮龜然後造渡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永樂世位天遣黃龍來下匝(迎)王王於忽本東黃龍負昇天顧命世子儒留王以道輿治大朱留王紹承基業(yè)四傳至十七世孫國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號為永樂太王恩澤洽于皇天威武被四海掃除□□庶寧其業(yè)國富民殷五穀豐熟昊天不弔卅有九宴駕棄國以甲寅年九月廿九日乙酉遷就山陵於是立碑銘記勳績以永後世焉其詞曰(維昔)永樂五年歲在乙未王以麗不貢整旅躬率往討叵富山(負山)至鹽水上[41]破其丘部六七百獲牛馬兼羊不可稱數於是旋駕因過平道東來即(城)力城北(豐五貊[42])遊觀土境田獵而還百殘新舊是屬民由來朝貢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破百殘(隨破新)羅以為臣民以六年丙申王躬率水軍討利殘國軍(以到)首攻取壹八城臼模盧城谷上利(城餘韓弓利城利)城閤彌城牟盧城彌沙城(古)舍蔦城阿旦城古利城(困)利城雜彌城奧利城勾牟城古須龍羅城頁(負山城味)城(家古)龍羅城易城(就谷)城(禹山城沙水)城(沸)[以上南面]利城彌鄒城也利城太山韓城掃加城(巴奴城輔)呂城(農)賣城(新)城(餘)城、(□松)城細城牟婁城(婁)城蘇灰城燕婁城析支利城巖門至城林城(□□)盛婁城婁利城(南蘇)城就鄒城奴(拔)古牟婁城(古牟婁城抄本作忍城)那旦城閏奴城貫奴城彡穰城(舍盧城交城鴨)岑城仇夫城(豆奴城)其國城賊不服氣敢出交戰(zhàn)王威赫怒渡師被水遣迫城橫攻(使國)城[43]百殘王困(逼獻)男女生白一千人細布千匹[44]歸王自誓從今以後永為奴客太王恩赦(始)迷之錄其後順之誠於是拔五十八城村七百將殘王弟並大臣十人旋師還都八年戊戌教遣偏師觀幀土谷因便抄得莫新羅城加太羅谷男女三百餘人自此以來朝貢謹事九年己亥百殘違誓與倭和通王巡下平穰而新羅遣使白王云倭人滿其國境潰破城池以奴客為民歸王請命太王(恩)後)其忠[45](遣)遣新羅使還(國太王)於十年庚子教遣步騎五萬往救新羅從男居城至新羅城倭滿其中官兵方至倭賊退官兵由新羅躡踵追來(背息)追至(任那)加羅從拔城城即歸復[46]安羅人戍兵拔新羅城盡城倭滿潰城大肆殺戮盡人請救官兵復追倭倭敗死者十九(盡臣順尖)安羅人戍兵(城復盡城掃其煙塵林木燒燬無餘[以上西面]官兵移師百殘圍其城百殘王懼復遣使獻五尺珊瑚樹二株紅石筆牀一他倍前質其子勾挐太王率步騎還國)安羅人戍兵昔新羅安錦未有自來朝貢(感國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救拔恩安羅王隨自僕)勾(親來獻物)朝貢十四年甲辰而倭不軌侵入帶方界(太王率兵自)石城(島)連(船渡海迅抵帶方倭退追至勾滿城然後相遇王自盪)倭寇潰敗斬殺無數十七年丁未教遣步騎五萬(掃盪倭寇官兵追過)平穰(直至舍□)斬殺蕩盡所獲鎧鉀一萬餘領軍資器械不可稱數還破沙澕城婁城還?。|就城淨掃餘寇)師(旋還)廿年庚戌東夫餘舊是鄒牟王屬民中叛不貢王躬率往討軍到餘城而餘城國駢皆歸(服王赦宥均追念)王恩普慶於是旋還又其慕化隨官來者味仇婁鴨盧(早)斯(麻)鴨盧(立)婁鴨盧[47]肅斯涻(遠近率服太)王著著凡所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守墓人煙戶賣句余民國煙二看煙(五)東海賈國煙三看煙五(敦)城十四家盡為看煙虧城一家為看煙碑利城二家為國煙平穰城民國煙一看煙十呰連三家為看煙住婁人國煙一看煙冊三忽谷二家為看煙(粱)城二家為看煙[48]安失連廿韓二家為看煙改谷三家為看煙新城三家為看煙南蘇城一家為國煙新來韓穢沙水城國煙一看煙一牟婁城二家為看煙(必)鴨岑韓五家為看煙[49]勾牟客頭二家為看煙朮民韓一家為看煙舍蔦城韓穢國煙三看煙廿一家古龍羅城一家為看煙旲古城國煙一看煙三客賢韓一家為看煙阿旦城雜珍城合七家為看煙巴奴城韓九家為看煙若模盧城四家為看煙古模盧城二家為看煙牟水城三家為看煙輔呂利城國煙一看煙五彌沙城國煙一看煙[以上北面]一□□□七□利城三家為看煙豆奴城國煙一看煙二奧利城國煙二看煙八須鄒城國煙二看煙五百殘南居韓國煙一看煙五太山韓城六家為看煙農賣城國煙一看煙一閏奴城國煙二都煙廿二古牟婁城國煙二看煙八瑒城國煙一看煙八味城六家為看煙就谷城五家為看煙彡穰城廿四家為看煙散那城一家為國煙那旦城一家為看煙勾牟城一家為看煙於利城八家為看煙比利城三家為看煙細城三家為看煙國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存時教言祖王先王但教取遠近舊民守墓灑埽吾慮舊民轉當羸劣若吾萬年之後安守基者但取吾躬率所略來韓穢令備灑埽言教如此是以如教令取韓穢二百廿家慮其不知法則復取舊民一百十家合新舊守墓戶國煙卅看煙三百都合三百卅家自上祖先王以來墓上不安石碑致使守墓人煙戶差錯維國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盡為祖先王墓上立碑銘其煙戶不令差錯又制守墓人自今以後不得更相轉賣雖有富足之者亦不得擅買其有違令賣者刑之買人制令守墓之[以上東面]

      四、楊同桂“高麗墓碑”對好太王碑銘文漫漶字跡之確判、增判

      [1]“剖卵降出”,王健群、井上秀雄判為“世”,楊同桂據抄本判作“出”?!俺觥奔眩^“剖卵而出”也。自余諸家同。

      [2]“生子有聖(德鄒牟王奉母)命駕”,此處如今漫漶之六字,當年由楊同桂據抄本顯現,其意頗順,可定。諸家中唯榮禧、金毓黻二家同此。是則,朱蒙之自扶余南下,并非一人,乃奉母“命駕”也。

      [3]“巡車”,“車”,王健群判為“幸”,蓋以古之帝王出巡稱之為“巡幸”。然是時之朱蒙尚非王者,似不宜作“巡幸”,楊同桂據抄本書為“車”,多家同之,可知朱蒙出行時并非徒步,而是“巡車”。

      [5]“天遣黃龍來下匝王”,諸家中唯武田幸男將漫漶一字判為“天”,同楊同桂,其意頗確;“匝”,楊同桂未釋,諸家均作“迎”。

      [7]“四傳至十七世孫國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此處楊同桂作“罡”。

      [8]“恩澤洽于皇天”,“洽于”,楊同桂據抄本判識;諸家中,金毓黻、王健群、武田幸男三家同。

      [10]“掃除□□”,諸家中僅榮禧判為“九夷”,未悉何據?楊同桂及自余諸家均懸之。

      [11]“其詞曰(:維昔)永樂五年歲在乙未”,楊同桂及多家作“其詞曰”,其下漫漶二字,諸家皆無識,楊同桂據抄本判為“維昔”,合于好太王碑追思祖先之意。

      [15]“獲牛馬兼羊不可稱數”,前二字諸家中僅榮禧同楊同桂據抄本所判“獲?!保瑒t全句之意甚明。

      [17]“即(自)力城北□王獲旗”,此語首字唯榮禧判為“即”,自余諸家均懸之。次一字,楊同桂據抄本作“自”,榮禧同楊同桂。后半句楊同桂據抄本增為“王獲旗”,諸家中唯榮禧判為“還王獲旗”,略同楊同桂。

      [18]“百殘新羅舊是屬民由來朝貢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破百殘(隨破新)羅以為臣民”,此句在好太王碑銘文研究中爭議最大,且具有國際性。楊同桂據抄本增“隨破新”三字,最為關鍵,諸家中,僅榮禧和金毓黻所判與楊同桂同,則此句之意全然明了,即“倭”不僅攻破百殘,也破了新羅,以兩國為臣民。

      [19]“國軍(以到)”,后二字碑上漫漶,楊同桂據抄本判為“以到”,諸家中僅榮禧與楊同桂同。余前識之“軍至界首”罔矣。

      [22]“賊退急圍其城”,楊同桂據抄本判識漫漶之五字為“賊退急圍其”,諸家中又是榮禧與之同。至此可知榮禧之判識獨領風騷。

      [23]“百殘王困(遣使獻)男女生白(疑為“口”)一千人”,“遣使獻”為楊同桂據抄本所判,而楊氏“照石刻形似補注”則為“逼獻”,諸家中,榮禧同楊氏所見抄本,自余諸家均同楊氏“照石刻形似補注”之“逼獻”。

      [24]“太王恩赦(始)迷之衘”,楊同桂增識一“始”字,其意趨明?!靶j”楊同桂未解。

      [25]“於是拔五十八城”,楊同桂在此段銘文中補注諸多“城”字與城名,計之,得城五十七,尚欠一城,若將楊氏未識之漫漶二字中判識一“城”字,則恰合五十八城之數。嗚呼,楊同桂之貢獻實莫大焉。

      [27]“百殘違誓與倭和通”,諸家中除橫井忠直、榮禧外均識為“與”

      [28]“太王(前)後(稱)其忠”,楊同桂增識二字,此語之意從不明而明。諸家中僅榮禧與楊同桂同。

      [29]“遣遣新羅使還(國太王)於十年庚子”,諸家中僅榮禧與楊同桂同。

      [30]“(官兵由新羅躡踵追)來(奮疾)追至(古龍)加羅從拔城”,諸家中亦僅榮禧有“官兵由新羅躡踵追”之判識;楊同桂增識(奮疾)二字,其事更明,此語也是榮禧獨家與楊同桂同。

      [31]“安羅人戍兵拔新羅城盡城倭滿潰城大肆殺戮盡人請救官兵復追倭倭敗死者十”,諸家中獨榮禧、金毓黻全與楊同桂同判識出“大肆殺戮盡人請救官兵復追倭倭敗死者十”,余均不識漫漶。

      [32]“盡臣(順尖)安羅人戍兵”,“順尖”,唯楊同桂判識,諸家無同者。

      [33]“城復盡城掃其煙塵林木燒燬無餘官兵移師百殘圍其城百殘王懼復遣使獻五尺珊瑚樹二株紅石筆牀一他倍前質其子勾挐太王率步騎還國”,此一長句是楊同桂據抄本得以判識最多者,諸家中僅榮禧和金毓黻有之。

      [34]“昔新羅安錦未有自來朝貢(感國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救拔恩安羅王隨自僕),勾(親來獻物)朝貢”,“自來朝貢”為楊同桂獨識,諸家皆無;括弧中亦為楊同桂獨判,諸家中僅有榮禧、金毓黻微有同判。

      [35]“十四年甲辰而倭不軌侵入帶方界(太王率兵自)石城(島)連(船渡海迅抵帶方倭退追)至勾滿城然後相遇王□自葳盪)倭寇潰敗斬殺無數”十四年甲辰條,諸家中亦僅榮禧、金毓黻同于楊同桂。自余諸家皆不全。

      [36]“十七年丁未教遣步騎五萬(掃盪倭寇官兵追過)平穰(直至舍□)斬殺蕩盡所獲鎧鉀一萬餘領軍資器械不可稱數還破沙澕城婁城還?。|就城淨掃餘寇)師(旋還)?!笔吣甓∥礂l亦僅榮禧、金毓黻大同于楊同桂,自余諸家多無括弧內楊同桂判識語。

      [37]“廿年庚戌東夫餘舊是鄒牟王屬民中叛不貢王躬率往討軍到餘城而餘城國駢(皆歸服王赦宥均追念)王恩普慶於是旋還?!贝硕毋懳闹T家中同于楊同桂者亦僅榮禧、金毓黻兩家,自余諸家皆無楊同桂所判括弧中九字。

      [38]“遠近率服太”諸家中僅榮禧判識同于楊同桂,自余諸家皆無。

      [39]“(王著)凡所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守墓人煙戶賣句余民國煙二看煙(五)東海賈國煙三看煙五(韓)城十四家盡為看煙虧城一家為看煙碑利城二家為國煙平穰城民國煙一看煙十呰連三家為看煙住婁人國煙一看煙冊三忽谷二家為看煙(忍·)城二家為看煙”自“王著”以下,楊同桂據抄本增判僅有括弧內的(五)(韓)(忍)三字為諸家不同者。

      [40]以上銘文中記錄的“國煙”戶數,經逐個統(tǒng)計,恰好是三十家?!翱礋煛鼻『檬侨偌?,則楊同桂據抄本判識之“□□□七”的“七”當非屬記錄煙戶之數。這一統(tǒng)計證明楊同桂及諸家所判“國煙”戶數的數字是準確的。

      [41]“整旅躬率往討叵富山(負山)至鹽水上”,“負山”,諸家中除橫井忠直、三宅米吉、榮禧、末松保和、水谷梯二郎、耿鐵華、武田幸男外,均與楊同桂同。

      [43]“王威赫怒渡師被水遣迫城橫攻(使國)城”,諸家多判識為“便國”,無判識為“使國”者。

      [44]“百殘王困(逼獻)男女生白一千人細布千匹”,“逼獻”,諸家多同楊同桂。

      [46]“官兵由新羅躡踵追來(背息)追至(任那)加羅從拔城城即歸復”,多家識作“背急”,橫井忠直、三宅米吉、楊守敬、羅振玉識作“背息”

      [47]“又其慕化隨官來者味仇婁鴨盧(早)斯(麻)鴨盧(立)婁鴨盧”,(早)(麻)(立)多家同楊同桂。

      [48]“(粱)城二家為看煙”,僅三宅米吉、今西龍、金毓黻、王建群四家同楊同桂判識為(粱)。

      余 議

      前輩宗師金毓黻老先生專治東北史,在所著《東北通史》上冊中對高句麗頗有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之經典性論述。金毓黻先生精通典籍,編纂《遼海叢書》,收有楊同桂《沈故》一書,故先生對好太王碑銘文中漫漶字跡的判識多與楊同桂據抄本判識同,是則先生當是據《沈故》一書所載的楊同桂據抄本著錄的“高麗墓碑”。

      楊同桂所著《沈故》,坊間刊印,應有流傳,何以百余年來之研究好太王碑者悉不知哉?余奇而不解!楊同桂看見并用過好太王碑銘文的抄本,但其后之關注及研究此碑者,何以均不知或未提及楊同桂所用抄本?前文在僉記楊同桂及諸家判識好太王碑銘文中,屢見榮禧與眾不同的與楊同桂相同的判識,是則幾與楊同桂同時代的榮禧是否也有楊同桂握有的好太王碑銘文抄本?

      關于楊同桂所據抄本的年代,令人生疑。試按耿鐵華教授集中的諸家判識各個碑面各行考察,第一面第九行歷來爭議最大的“辛卯年”條之“隨破新”三字,諸家均未判識,僅榮糦與金毓黻與楊同桂一樣判識;第二面第九行“官兵由新羅躡踵追”八字,第二面第十行“肆殺戮盡人請救官兵復追倭倭敗死者”十六字,其下之“盡城掃其煙塵林木燒毀無余”十二字亦然;第三面第一行整行四十一字,諸家?guī)谉o人判識,僅金毓黻和榮糦與楊同桂一樣全部判識;第三面第二行上“騎還國安”四字,下“王救拔恩安羅王隨自”九字,第三面第三行“親來獻物”四字,中“太王率兵自”五字,第三面第四行上“滿城然后”四字,下“掃蕩倭寇官兵追過”八字,第三面第五行“還住東就城凈掃余寇”九字亦然。這種情況,大概不能說此三家學識高超、獨具慧眼所致,自余諸家皆不及,或許此三家都握有同一抄本也未可知。是則楊同桂所據的抄本若是在好太王碑重新發(fā)現后所抄,那么怎么解釋當年的抄家和捶拓諸家面對同一碑刻何以會在短短幾年之間與楊同桂所據的抄本發(fā)生若許的差異?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大概在如此短暫的年代里,好太王碑當不至于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吧。于是就自然可以生出一個大膽的推測:楊同桂握有和據以著錄的抄本,是否是在既往的好太王碑還在遼東大地上佇立的年代所抄?這樣或許可以解釋重新發(fā)現的好太王碑的抄錄和捶拓與楊同桂握有和所據抄本之間的差異。而當年的高句麗雄踞遼東時,或許會有本域或外地人士到高句麗巡訪,奇于如此龐然大物世所罕見的好太王碑,遂一皆抄錄其銘文,唯素不見高句麗地區(qū)的一些異體漢字,乃照抄其字形而不識也。

      據耿鐵華教授統(tǒng)計,好太王碑銘文總計1775字,現按楊同桂“高麗墓碑”著錄統(tǒng)計為1808字,其漫漶字跡,楊同桂“高麗墓碑”判識確識達251字,不僅位居諸家之冠,而且除極少數高句麗異體漢字外,絕大部分銘文都已經判識,而若是上面的推測能夠成立,是則楊氏之功實莫大焉。那么,若是早些發(fā)現楊同桂著錄的“高麗墓碑”,或許就不用耗費數十年的人力而達到全面判識高句麗好太王碑銘文的境界。話雖如此說,然則,既往以高句麗好太王碑命題之著述,其學識、才智乃至于在稀有學術領域之業(yè)績、成就,必將永垂史冊,永放光芒。

      余自忖才疏學淺,素不諳考古,尤荒于金石鐘鼎碑刻,唯讀書習史之志不已,于高句麗學之研習情有獨鐘,每展卷有所見,必窮思泛索,曾數勒習作,在治高句麗學專家、先進、賢達諸班門前弄斧,于今偶見楊同桂“高麗墓碑”,不揣冒昧,為文區(qū)區(qū)奉言,以伸管見,其因外行而生之訛誤,尚望治高句麗學諸公教正,以期達于真知,則感激幸甚矣。

      附一:楊同桂據抄本判識諸字(黑體字)在碑面上的位置①碑面銘文排列據耿鐵華:《好太王碑新考》,“十六家釋文集中排比”的四面各行格式,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79-322頁。

      第一面 11行 453字

      第一行 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chuàng)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出生子有圣德鄒牟王奉母命駕

      第二行 巡車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木連葭浮龜應聲即為

      第三行 連葭浮龜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永樂世位天遣黃龍來下匝王王于忽本東罡黃

      第四行 龍負升天顧命世子儒留王以道輿治大朱留王紹承基業(yè)四傳至十七世孫國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

      第五行 二九登祚號為永樂太王恩澤洽于皇天威武□被四海掃除□□庶寧其業(yè)國富民殷五谷豐熟昊天不

      第六行 吊卅有九宴駕棄國以甲寅年九月廿九日乙酉遷就山陵于是立碑銘記勛績以永后世焉其詞曰維昔

      第七行 永樂五年歲在乙未王以□麗不貢整旅躬率往討叵富山迎□至鹽水上破其丘部落六七百獲牛馬兼

      第八行 羊不可稱數于是旋駕因過□駕平道東來即自力城北□王獲旗游觀土境田獵而還百殘新羅舊是屬民

      第九行 由來朝貢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破百殘隨破新羅以為臣民以六年丙申王躬率水軍討利殘國軍以到

      第十行 首攻取壹八城臼模盧城谷上利城余韓弓利城利城合彌城牟盧城彌沙城古舍蔦城阿旦城古利城困

      第十一行利城雜彌城奧利城勾牟城古須龍羅城頁負山城味城家古龍羅城易城就谷城禹山城沙水城古八船

      第二面 10行 415字

      第一行 利城彌鄒城也利城太山韓城掃加城巴奴城輔呂城農賣城新城余城□松城細城牟婁城虧婁城蘇灰

      第二行 城燕婁城析支利城巖門至城林城□□盛婁城婁利城南蘇城就鄒城奴利古牟婁城那旦城閏奴城貫奴城彡穰

      第三行 城炅舍盧城交城鴨岑城仇夫城豆奴城其國城賊不服氣敢出交戰(zhàn)王威赫怒渡師被水遣迫城橫攻

      第四行 賊退急圍其城百殘王困遣使獻男女生白一千人細布千匹歸王自誓從今以后永為奴客太王恩赦始

      第五行 迷之衘錄其后順之誠于是拔五十八城村七百將殘王弟并大臣十人旋師還都八年戊戌教遣偏師觀

      第六行 □幀土谷因便抄得莫新羅城加太羅谷男女三百余人自此以來朝貢謹事九年己亥百殘違誓與倭和

      第七行 通王巡下平穰而新羅遣使白王云倭人滿其國境潰破城池以奴客為民歸王請命太王前后稱其忠遣

      第八行 遣新羅使還國太王于十年庚子教遣步騎五萬往救新羅從男居城至新羅城倭滿其中官兵方至倭賊退

      第九行 官兵由新羅躡踵追來奮疾追至古龍加羅從拔城城即歸復安羅人戍兵拔新羅城盡城倭滿潰城大

      第十行 肆殺戮盡人請救官兵復追倭倭敗死者十九盡臣順尖安羅人戍兵城復盡城掃其煙塵林木燒毀無余

      第三面 14行 571字

      第一行 官兵移師百殘圍其城百殘王懼復遣使獻五尺珊瑚樹二株紅石筆床一他倍前質其子勾挐太王率

      第二行 步騎還國安羅人戍兵昔新羅安錦未有自來朝貢感國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救拔恩安羅王隨自仆勾

      第三行 親來獻物朝貢十四年甲辰而倭不軌侵入帶方界太王率兵自石城島連船渡海迅抵帶方倭退追至勾

      第四行 滿城然后相遇王□自葳蕩□倭寇潰敗斬殺無數十七年丁未教遣步騎五萬掃蕩倭寇官兵追過平穰

      第五行 直至舍□斬殺蕩盡所獲鎧鉀一萬余領軍資器械不可稱數還破沙澕城婁城還住東就城凈掃余寇師

      第六行 旋還廿年庚戌東夫余舊是鄒牟王屬民中叛不貢王躬率往討軍到余城而余城國駢皆歸服王赦宥均

      第七行 追念王恩普慶于是旋還又其慕化隨官來者味仇婁鴨盧單斯戚鴨盧辣斯婁鴨盧肅斯涻遠近率服太

      第八行 王著凡所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守墓人煙戶賣句余民國煙二看煙五東海賈國煙三看煙五韓城

      第九行 十四家盡為看煙虧城一家為看煙碑利城二家為國煙平穰城民國煙一看煙十呰連三家為看煙住婁

      第十行 人國煙一看煙冊三忽谷二家為看煙忍城二家為看煙安失連廿二家為看煙改谷三家為看煙新城三

      第十一行家為看煙南蘇城一家為國煙新來韓穢沙水城國煙一看煙一牟婁城二家為看煙鴨岑韓五家為

      第十二行看煙勾牟客頭二家為看煙朮民韓一家為看煙舍蔦城韓穢國煙三看煙廿一家古龍羅城一家為看煙

      第十三行旲古城國煙一看煙三客賢韓一家為看煙阿旦城雜珍城合七家為看煙巴奴城韓九家為看煙若模盧

      第十四行城四家為看煙古模盧城二家為看煙牟水城三家為看煙輔呂利城國煙一看煙五彌沙城國煙一看煙

      第四面 9行 369字

      第一行 一□□□七□利城三家為看煙豆奴城國煙一看煙二奧利城國煙二看煙八須鄒城國煙二看煙五百

      第二行 殘南居韓國煙一看煙五太山韓城六家為看煙農賣城國煙一看煙一閏奴城國煙二都煙廿二古牟婁

      第三行 城國煙二看煙八玚城國煙一看煙八味城六家為看煙就谷城五家為看煙彡穰城廿四家為看煙散那

      第四行 城一家為國煙那旦城一家為看煙勾牟城一家為看煙于利城八家為看煙比利城三家為看煙細城三

      第五行 家為看煙國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存時教言祖王先王但教取遠近舊民守墓灑埽吾慮舊民轉當羸劣

      第六行 若吾萬年之后安守基者但取吾躬率所略來韓穢令備灑埽言教如此是以如教令取韓穢二百廿家慮

      第七行 其不知法則復取舊民一百十家合新舊守墓戶國煙卅看煙三百都合三百卅家自上祖先王以來墓上

      第八行 不安石碑致使守墓人煙戶差錯維國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盡為祖先王墓上立碑銘其煙戶不令差錯

      第九行 又制守墓人自今以后不得更相轉賣雖有富足之者亦不得擅買其有違令賣者刑之買人制令守墓之合計1808字

      附二:楊同桂判識的高句麗好太王碑251個漫漶字跡

      出德鄒牟王奉母車罡洽于其詞維昔不貢整獲牛自王獲旗隨破新以到城餘韓弓利城利古困負山城味家古就谷禹山城沙水古八船巴奴城輔農新餘松虧婁南蘇利舍盧城交城鴨豆奴城師攻賊退急圍其遣使獻始與前稱遣國官兵由新羅躡踵追奮疾古龍大肆殺戮盡人請救官兵復追倭敗死者十順尖城復盡城掃其煙塵林木燒燬無餘官兵移師百殘圍其城百殘王懼復遣使獻五尺珊瑚樹二株紅石筆牀一他倍前質其子勾挐感國罡上廣救拔恩安羅王隨自僕親來獻物太王率兵自島船渡海迅抵帶方倭退追至勾滿城然後相遇王自葳盪直至舍東就城淨掃餘寇服王赦宥均追念單戚辣斯遠近率服太王著五韓忍

      附三:兩種文本有字形楊同桂未判識的為以下十八字

      1.照抄本補注文本14字

      2.照石刻形似補注文本4字

      K877.9

      A

      2096-434X(2017)01-0103-11

      徐德源,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遼寧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研究方向:世界史、中國邊疆史地研究;遼寧,沈陽,110034。

      祝立業(yè)

      猜你喜歡
      高句麗抄本官兵
      武警四川總隊組織官兵進行健康體檢
      《高句麗語研究》評介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高句麗土地所有制演變淺探
      海軍官兵守衛(wèi)在海防一線
      高句麗樂芻議
      關于乾隆朝內府抄本《理藩院則例》
      《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所收錄抄本年代上限考
      《十善福經白史》新發(fā)現抄本研究
      朝鮮官兵高呼“捍衛(wèi)金正恩”
      三门县| 西乌珠穆沁旗| 任丘市| 宁强县| 宁夏| 杨浦区| 栾城县| 桂阳县| 南乐县| 丹巴县| 迁安市| 浮梁县| 甘谷县| 准格尔旗| 保靖县| 罗田县| 阳西县| 巩义市| 德保县| 新宁县| 恩施市| 远安县| 霍山县| 东莞市| 石门县| 曲沃县| 商都县| 通榆县| 绥滨县| 高安市| 施秉县| 双牌县| 天气| 莫力| 长武县| 略阳县| 壶关县| 札达县| 乐昌市| 东城区| 东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