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長治學院,山西 長治 046000)
元朝“回回”樂舞文化小考
王丹丹
(長治學院,山西 長治 046000)
元朝,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以對異域文化的廣泛吸納和融匯為主要特征。“回回”文化作為這個時代極為重要的文化種類,應該亦經歷了被吸納、融匯的華化過程。本文以文獻入手,辨析在唐宋兩種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元朝多民族共存的大背景下 ,“回回”樂舞華化的過程。
元朝;回回;華化
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的交流歷史極為悠久。早在《漢書》中就有關于阿拉伯國家的記載。如遲散城(今亞歷山大)、摩鄰國(今摩洛哥)、黎軒(今敘利亞、埃及一帶)、條支(今阿拉伯東北地區(qū))等。自漢朝“絲綢之路”開辟開始,許多阿拉伯商人即沿此交通要道來往通商,打開了中阿文化交流的良好局面。阿拉伯樂舞作為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隨之而傳入我國。
伊斯蘭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的核心,其歷史悠遠,內涵豐富。季羨林曾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痹谥袊氖窌涊d中,大食、大石、回回等多種稱呼都是對有關此種文化的代稱。
“大食麻囉拔。大食麻囉拔國,在西南海岸,其王號亞囉宻,姓亞蒲地加,名廚。維每年以二月為歲首,歌樂多以胡琴、吹笛、鳴小鼓,無唱拍,亦國人性情之自然也。”
上文的大食,即波斯的音譯。從文中還可看出:此地國人好樂,其代表性樂器有胡琴、笛子、小鼓。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極具個性的朝代。對異域文化廣泛吸納和融匯。其所向披靡的軍事行動,使中國文化與西域地區(qū)文化的交流更加緊密。重點對象則是阿拉伯-伊朗地區(qū)。除此之外,此時被稱之為“回回”的伊斯蘭文化承載者,作為三十一種色目人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輟耕錄·氏族》:色目三十一種:哈喇婁、欽察、唐古、阿克蘇、圖巴、喀喇、科爾羅拉、察岱奇、徹勒岱、輝和爾、回回、鼐滿岱、阿勒呼木、和羅岱、和爾拉、薩拉噶、土伯特、永和爾岱、密持斯、巴勒哩、科爾羅丹、珪齊、實喇婁、圖爾哈、哈喇濟達岱、卓爾齊岱、圖魯卜岱、和爾拉、噶瑪拉、齊徳徳哩克、實密爾。
《新元史卷一七·本紀第一七》:夏四月己酉,敕郡縣官勤職者,賜幣帛。以鐵木迭兒錄軍國重事、監(jiān)修國史。立回回國子監(jiān)。
《新元史卷六四·志第三一》:至回回國子學,至元二十六年始置。是年五月,尚書省臣言:“亦思替非文字,宜施于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魯丁能通其字學,乞授以學士之職。凡公卿大夫與富民之弟子,皆依漢人入學之制,日肄習之?!睆闹0嗽?,遂置國子學。
《新元史卷五九·志第二六》:廣惠司。掌修制御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諸宿衛(wèi)士及在京孤寒者。司卿四員,少卿二員,司丞二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延祐六年升正三品。其屬:大都、上都回回藥物院二。掌回回藥事。達魯花赤一員,大使二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九年置。至治二年,撥隸廣惠司。
《新元史卷六一·志第二八》:回回司天監(jiān)。秩正四品。掌觀象歷。提點一員,司天監(jiān)三員,少監(jiān)二員,丞二員。品秩同前。知事一員,令史二員,屬官:教授一員,天文科管勾一員,算歷科管勾一員,測驗科管勾一員,漏刻科管勾一員。至元八年,置回回司天臺。秩從五品。以札馬丁為提點。十七年,置行監(jiān)。皇慶元年,改為監(jiān)。秩正四品。延祐元年,升正三品。二年,命秘書卿提調監(jiān)事。四年,復為正四品。
從以上幾條文獻即可看出“回回”在元朝的特殊地位。有專門的回回國子學、回回國子監(jiān)、回回藥局、回回司天監(jiān)等。筆者認為,這至少能夠說明兩點:回回在元朝是個較大的群體;回回的相關科技與技術較為先進。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回回藥局是專為皇室服務的,在當時眾多的筆記小說中,也屢屢提到回回的諸種靈丹妙藥。故而皇上專立這個部門為自己服務。至于回回天文歷法,則更為顯著。元世祖至元四年,皇帝稍采西域人扎馬魯丁用回回法所撰的《萬年歷》?!睹貢O(jiān)志》亦提到,至元十一年正月,皇上傳旨要求“見收陰陽禁書并一切回回文字”??梢姰敃r官方對回回文化的重視程度。
總而言之,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回回的樂舞文化也較為興盛。很多回回藝人被征調,甚至專門立署來管理回回藝人。 “回回細樂”還能參加宮廷的祭祀活動。
《新元史卷五五·志第二二》:常和署。管回回樂工?;蕬c元年,置管勾司。延祐三年,改常和署。署令一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
《新元史卷八七·志第五四》:世祖至元七年,……歲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書省奏,請先期中書奉旨移文樞密院,八衛(wèi)撥傘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軍甲馬五百人,抬舁監(jiān)壇漢關羽神轎軍及雜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轄宮寺三百六十所,掌供應佛像、壇面、幢幡、寶蓋、車鼓、頭旗三百六十壇,每壇擎執(zhí)抬舁二十六人,鈸鼓僧一十二人,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門大社一百二十隊。……儀鳳司掌漢人、回回、河西三色細樂,每色各三隊,凡三百二十四人,凡執(zhí)役者,皆官給鎧甲袍服器仗,俱以鮮麗整齊為尚,珠玉金繡,裝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都城士女聚觀。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整理文獻的過程中,元朝關于回回樂人的記載并不是太多。結合上述文獻,筆者有這樣的猜想:即回回樂舞文化在影響中土的同時,也在根據(jù)時事之異同,逐漸調整自己適用中土的節(jié)奏。在唐宋及之前兩種文化交流的基礎下,以及元朝多民族共存的大背景下,一部分已經被華化,以至于不需要在專門提起“回回”這個限定詞。當然,其樂舞的華化既有主觀因素,也有被動的因素。主觀因素來自于回回各族內部,為適應和提高本城邦在華的地位以及社會的需求;客觀的因素在于中土統(tǒng)治者依據(jù)時事和對樂舞認知的變化而采取的主動改造(包括回回樂舞在內的各種胡樂的行為)。
《新元史卷九四·志第六一》:興隆笙,制以楠木,形如夾屏,上銳而面平,縷金雕鏤枇杷、寶相、孔雀、竹木、云氣,兩旁側立花板,居背三之一。中為虛柜,如笙之匏。上豎紫竹管九十,管端實以木蓮苞。柜外出小橛十五,上豎小管,管端實以銅杏葉。下有座,獅象繞之,座上柜前立花板一,雕鏤如背,板間出二皮風口,用則設朱漆小架于座前,系風囊于風口,囊面如琵琶,朱漆雜花,有柄,一人挼小管,一人鼓風囊,則簧自隨調而鳴。中統(tǒng)間,回回國所進,以竹為簧,有聲而無律。玉宸樂院判官鄭秀乃考音律,分定清濁。增改如今制。其在殿上者,盾頭兩旁立刻木孔雀二,飾以真孔雀羽,中設機。每奏,工三人,一人鼓風囊,一人按律,一人運動其機,則孔雀飛舞應節(jié)。
《青樓集》:米里哈,回回旦色,歌喉淸宛,妙入神品,貌雖不揚,而專工花旦,雜劇余曾識之,名不虛得也。
從這兩條文獻即可看出,第一條是說元朝樂工把回回國所進的樂器按照需要增改之后,在大朝會上使用;第二條則顯示出,作者在描寫一個“回回旦色”的時候,卻沒有提到她的回回特色,而是像描述其他藝人一樣,說她善于雜劇,專工花旦等。這應該可以說明這個“回回旦色”的技藝已經沒有明顯的“回回”特征,除名字之外,已經被當作一個本土藝人。當然,所謂本土的樂舞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下,也勢必會受到“回回”文化的影響及改變。
綜上所述,回回樂舞的華化與中土樂舞的“回”化是一件事情的兩面?!盎钡倪^程即是相互適應、相互融合的過程,在雙方互相磨合的過程中,回回樂舞一定是從有著鮮明民族特色的樂舞種類逐漸融于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大家庭之中。
J717
A
王丹丹(1985—),講師,長治學院音樂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