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萍
論《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與心性
陳淑萍*
江蘇農(nóng)牧科技職業(yè)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由道與氣;生命觀;人性觀;心性與倫理;修心與養(yǎng)性五方面分析《管子》道之思想,認為道是萬物賴以生存的無形的存在,精氣是道的一部分,氣是人類生命的來源,智慧也是由精氣所產(chǎn)生的,從而提出了要想做到修身養(yǎng)性,必須遵循道之規(guī)律,平衡精氣,智慧就會充盈,而道自然就會來,反之會使精氣不和從而傷身。
管子;道;氣;人性;修身;心性
《管子》提到了天道與道的思想,接著為了將道落實,《管子》還提出了精氣理論,《管子》不僅僅的在氣的生成論上有近一步的發(fā)展,并且還將道精氣化,提出了精氣化生物的思想,還將道和精氣落實在心上,發(fā)展了以心來理解道和精氣的身體觀與心性論。因此,道的具體落實表現(xiàn)在身體上與心上。道既然是萬物賴以生存的無形的存在,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氣是充滿在人體內(nèi)之物,并且氣還是道的一部分,道作用在人體上的是氣,這里說明了,道與氣之間的關(guān)系。氣是什么?氣是身體的充形之物,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是由氣所化成的,但道不是萬物以生、萬物以成的無形存在嗎?我們可以認為氣就是道,不過,氣是道最為細微的一小部分。
“精”是氣中最精細的那一部分,因此,我們可以把精與氣看作是同樣的東西。由道最細微細密的那一小部分,把這一部分稱作精氣。精氣是怎么化做萬物的呢?道化作精氣,并以精氣構(gòu)成生萬物形體,在地上可謂五谷,在天上是星辰,處于天地之間為鬼神,而在人的胸中是圣人。可知,生物是由精氣所化成其形體。在《管子》里,作為萬物本源的還有水,但不是道那種先天的而生的存在,道是宇宙萬物中最高的表現(xiàn)。在《水地》〉篇里指出:地的血氣,如筋脈之流通者也。故曰水具材也。地是為萬物生長的本源,水是地不可或缺的,故水美才具備。人的生成是由天給予人精氣,地給予人們衣食可以養(yǎng)人的形體,此兩者缺一不可,有天地精氣兩者相輔相成才會形成人,因此才能生存在天地之間,做為一個人的存在。那么,我們可以這么說道成萬物是化做精氣,并且由精氣形成人體,這代表了《管子》精氣化為生物的論點所在,精氣論最主要的一環(huán)。精氣是萬物賴以生存很重要的東西,地所給予的精氣要保存在體內(nèi),就會自然長生,外表顯得榮茂,生生不息,一旦體內(nèi)缺少了精氣的存在,那么就會面臨死亡,精氣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精氣是萬物賴以維生、賴以生成的,也是春、夏、秋、冬交替變化的來由,更甚者是人類外顯面貌的原因。精氣是想遮掩都不掉的,因為精氣是形成人體的因素,但精氣不全然是萬物賴以生成的物質(zhì),人的面貌可以說是相由心生,相貌是人善惡的方面的外在表現(xiàn)。精氣的枯榮由心體現(xiàn),一個人精氣若是不留存于心中或是留存在身體里,那么身體外在的表現(xiàn)就不會好了,甚至心會為惡起來。
在《管子》看來,智慧也是由精氣所產(chǎn)生的,氣與道既為一體兩面,有道則有氣,有氣有道則生,無氣則死,一旦有了生命就會產(chǎn)生思慮,而會思考了則就會出現(xiàn)智慧了,有了智慧那么【理】就會足夠了,知曉了理,道也就完備了。精氣是人構(gòu)成智慧的要件,精氣是人類生命的來源。而圣人之所以為圣人,是因為圣人把留存在體內(nèi)的精氣作用發(fā)揮出來,并且藏于心中,不使精氣枯竭,這就是所謂的內(nèi)心圓滿,有所得而成了。但智慧太多反而會失去生命,因為慧極必傷,過猶不及,精氣之盛極到了一個臨界點,反而會傷了自身,而這些精氣若不適時的補充,身體就會垮掉。雖然慧極必傷,但《管子》也不是要我們不可以擁有智慧,反而是要我們注重精氣的平衡,精氣只出不進只會傷其自身。精氣化作人體的同時,也成為人心、精神的來源,精氣孕育人體使人產(chǎn)生智慧,而若精神不好,身體必敗壞、枯竭。圣人就是把精氣平衡的相當好,有德并且有智慧。除了要保持心的虛靜之外,也要注重饑餓與飽食要維持平衡,過度的攝取食物與過度的饑餓都是不好的行為,并且是傷身的,要在這兩者之間,攝取食物有所平衡,而若能在這兩者之間有所平衡,那么精氣就會留存在身體里了?!豆茏印愤€認為,適當?shù)奶幱陴囸I狀態(tài),可以廣思,廣思了就會達到心的平靜,老了要常慮,常慮就會忘記身處于老年的狀態(tài),達到心的寧靜,心靈平靜就會精氣充盈,精氣充盈就會使人長壽。心靈與身體是相互影響的,身體的狀態(tài)會影響到心靈的狀態(tài),兩者若能兼顧,精氣就會充盈飽滿,精氣充盈了就可以達到養(yǎng)身長壽的目的。
對于修心與修身,形神皆備、形神雙修在《管子》里是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若顧此失彼,會導致精氣,也就是道的離去。修心遠比修身來的艱難許多,人有七情六欲,要保持心靈的平靜,首要的就是節(jié)情節(jié)欲,《內(nèi)業(yè)》篇:人可以活在這世界上,是因為精氣的存在,也因為精氣的存在,我們有了智慧,人們會思考會憂慮就會有七情六欲,如若能做到節(jié)情節(jié)欲,精氣就會充盈,而道自然就會來。放任七情六欲,心就不能平靜,則道就不會到來,那么要怎么節(jié)情節(jié)欲呢?詩、樂、禮這三者,運用這三者對于人心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就會自靜自正,從而能使情欲有所節(jié)制,讓我們的心可以寧和平靜。要保持心之靜,就要掃除不潔,而這不潔的地方有著情與欲,而控制了情欲的滋生,我們的心是心平氣和的,萬物的害處就不會因此進到我們心中,從而讓我們精氣枯竭,因此,道就存在我們自己心中。
人的六欲會使人喪失心的寧和平靜,但是除去這些六欲,心的寧靜狀態(tài),自然而然就會產(chǎn)生。外型不端正的人,德就不會養(yǎng)成,心若是不虛靜的人,就是因為沒有把心治理好,精氣無法充盈,也就無法修心正形。心之虛靜是最為重要的,若心不靜,精氣就不會充盈,當然道也就不會留存在我們心中。心之虛就是源自于此,心之虛靜能讓各種不同的事物進入,也就能讓心維持靜的狀態(tài),在掃除物欲的同時,也表示看待事物就沒有所謂的成見,沒有成見也就不會有自我的主觀意識,從而就表示了何謂虛?虛就是虛懷若谷,無知就是知,當一個人看待事物永遠保持客觀性,那么就是所謂的智者,圣人總是大智若愚的,他們不會對任何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反而是闡述事物本身的價值,不帶有任何的成見,這也就是心之虛,心若能虛,心之虛靜能讓精氣就留存于人的心中,進而讓精氣充盈飽滿。而如何修心養(yǎng)性?透過樂、禮、詩對人七情六欲的調(diào)節(jié),使人心性平和,情感不外放也不隱于內(nèi),進而養(yǎng)心,心之虛靜,然后得道。而心性的好壞也會影響人的形體外貌,無論是善、惡氣,都會影響外在,而心若虛靜,自然心性平和,透過修心就會使人的形體榮茂,內(nèi)心外形,形神皆備,自然而然的就得到道了。
《管子》中談的精氣論最主要的目的,是以先修身以養(yǎng)心養(yǎng)性來從而得道,得道者可謂圣人。心,是一個人修身的根本,而這個人若是為國君,心安那么國家就會安定,國君把心治理好了,那么國家也就治理的很好?,F(xiàn)在社會里,充滿著各種不同的物欲刺激我們的神經(jīng),喧囂著錢與權(quán),一道又一道精致華美的食物擺在我們面前,在這種狀況之下,能夠修身養(yǎng)心者實屬難得,“道,雖不遠而難極也”,道就存在們的身體里與心中,但我們?nèi)舨徽?,那么談道,如何能容易得道?/p>
[1]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2]梁啟超.梁啟超論諸子百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劉毓璜.先秦諸子初探.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
[4]趙清文.論《管子》的以人為本思想.管子學刊,2004(4):10-14.
Onthethoughtofguanzi-repairandmind
CHEN Shu-ping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225300
Abtract: By means and gas;Life view;Human nature;Heart and ethics;Take heart and raises a gender "guanzi" five aspects analysis the thoughts of the tao,think way is invisible to the survival of all things exist,nutrients are a part of the rule,gas is the source of human life,wisdom is also produced by essence,thus put forward to cultivate one's morality raises a gender,must follow the law of the rule,balance,nutrients will be filled,and nature will come,and instead will make nutrients not to hurt the body.
Guanzi;Way;Gas;Human nature;Cultivate one's morality;Mind
陳淑萍(1974-),倫理學碩士研究生,江蘇農(nóng)牧科技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倫理。
B
A
1006-0049-(2017)22-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