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輝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湖南 常德 415000)
素質教育是當前教學工作的核心思想,應當從小做起,兒童是啟蒙教育的重要階段,對于人三觀的初步養(yǎng)成具有深遠影響,加強兒童階段的素質教育將會成為未來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提升幼師的音樂素養(yǎng),不僅是對素質教育的一大保障,也是對自身教學水平的有力提升。筆者將帶領大家詳細地了解音樂素養(yǎng)的具體內容。
從廣義上講,音樂素養(yǎng)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即音樂課程與素質教育的結合,其課程內容涵蓋了識譜、和聲、視唱、聽音、鑒賞、創(chuàng)作以及音樂史及相關理論的講解等。從狹義上講,它是一種對音樂的感知力,通過聽音樂、感受旋律、瀏覽創(chuàng)作者的生平資料、抒發(fā)感情、闡述個人觀點等形成對音樂內涵的了解與定義。長期以來,我國對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并不高,教學制度不斷改革,音樂課卻無法受到重視,教師對于音樂教學不抱理性態(tài)度,認為音樂課就是陪著學生玩,學生對此也產生了扭曲的觀點,認為音樂課無需學習,長此以往,音樂教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受到局限[1]。
近年來,游戲化、生活化等教學模式大熱,幼師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盲目跟風,將各項教學模式胡亂地運用到幼兒教學中,課堂紀律混亂,成效甚低。音樂教學是一門綜合性科目,需要學生大腦、肢體及感官的配合,幼師在音樂課上反復的播放兒歌,搭配幾個小動作就完成了整節(jié)課的任務,學生即使背會了兒歌的歌詞,也無法了解其內容,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更無法激起幼兒的學習欲望,教學模式退化,課堂形同虛設。
大部分的幼師音樂素養(yǎng)跟不上,看不懂五線譜、找不準音律、更沒有音樂基礎與鑒賞能力,加之對于音樂教學不重視,學生的音樂基礎自然薄弱。音樂教學講求氛圍,幼師掌握不好教學手段,也是降低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
幼兒機構對于音樂課程的開設相對固化,只安排鋼琴、舞蹈、聲樂課,并沒有設置單獨的音樂素養(yǎng)課程,學生在課堂上也只是跟著節(jié)奏唱唱停停,對于演唱技巧、節(jié)奏掌握等根本沒有要求,致使學生對于音樂的認識淺薄。
此外,教師的教研活動少、專業(yè)課任課教師間的交流少、音樂課采購置辦資金不足、學校對于音樂課的專業(yè)要求不高等都是阻礙幼師乃至幼兒音樂素養(yǎng)提高的重要因素。
音樂是一種聽覺上的藝術,想要了解音樂,必須先學會聆聽,而這種聆聽的能力就被稱為音樂鑒賞能力。在對幼師進行音樂素養(yǎng)的培訓前,應當加強鍛煉其“聽”的能力,使其能夠熟練地掌握音樂旋律,學會欣賞音樂,并能夠表達出音樂中蘊含的感情,通過賦予音樂靈魂,了解到音樂的美[2]。幼師在鍛煉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時,可采取階段式的學習方法,從最簡單的兒歌聽起,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聽兒歌的歌詞,將聽到的歌詞串聯(lián)成句子,并在腦海中逐漸勾勒出歌詞所描繪出的場景,此方法可鍛煉幼師的聽力與想象力,是培養(yǎng)幼師音樂素養(yǎng)的基礎教學,幼兒的聲音稚嫩且時常會出現吐字不清的現象,幼師在聽的過程中搜集信息,結合上下句對模糊詞語進行辨別,在反復思考的過程中加深對兒歌的理解。其次,聽兒歌的旋律,跟隨著兒歌的旋律打拍,該方法可以幫助幼師掌握節(jié)奏,在利用不同物件進行打拍的過程中,也提高了對聲音的辨別能力。再次,聽兒歌使用的樂器,在雜亂的音樂聲中辨別樂器,可以幫助幼師了解不同樂器在音樂中所擔任的角色,例如,架子鼓、三腳架等用于提升音樂的節(jié)奏感、鋼琴與小提琴等既可結合成和旋音樂也可單獨演奏等等,反復的分析過程中,幼師需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聽覺上更加敏銳了,對于不同的樂器有了特定的了解。最后,抒發(fā)情感,在上述幾個步驟完成后,教師可結合自己對兒歌的理解談談感想,這也是提升幼師音樂鑒賞力的最終目的,日積月累的表達豐富了幼師的詞匯,對于音樂的了解也逐漸地形成了體系。
教師對音樂發(fā)聲的教學類似于語言教學,一旦發(fā)聲錯誤,將會影響到幼兒對音樂技巧的正確掌握,幼兒對于音樂的理解尚處于初級階段,學習過程中常常出現錯誤,因此幼師對于學生的錯誤應當及時糾正。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發(fā)生能力不成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不受控制地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教師需要加強對優(yōu)劣聲音的辨別能力,教授學生正確的發(fā)生技巧。
只有做好準備工作,才能保證萬無一失,幼師在開課前應當整理好教案,對課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布局,最大限度地使用課堂資源,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需要教學的音樂內容需要事先熟悉,準確地把握音律節(jié)奏等,形成客觀的聲音標準,以此來判斷學生的正確與否。
歌曲是由歌詞與曲調組合而成的,正確唱出歌詞也是教學工作的重要部分,教師在鍛煉自身對音律掌握的同時也要對咬字與吐字進行規(guī)范,掌握好普通話,了解每一個字的正確讀音,在此基礎上注入感情,才能實現對歌曲內涵的準確表達。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幼師想要具備高的音樂素養(yǎng),就要加強對自身的鍛煉,從節(jié)奏把握、聲音辨別、發(fā)聲技巧、咬字吐字、感情表達等多個方面入手,加強培訓。保持前瞻性思想,具備探索及鉆研的精神,結合多項先進的教學方法,實現對音樂素養(yǎng)課程的改進與完善,實現自身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為我國素質教育事業(yè)貢獻力量。
[1]董文佳.論中職幼師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以肇慶地區(qū)為例[J].當代音樂,2017(10):35-37.
[2]李偉軍.中職學校幼師專業(yè)視唱練耳教學探討[J].音樂時空,2016(0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