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萍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東 濟南 250307)
關于幼高專學前教育聲樂教學的認識與實踐
馬金萍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濟南 250307)
本文對當前幼高專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在各個不同學制和學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專業(yè)條件、生理特點和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分析,就如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課堂的教學效果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同時提出了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方法以促進聲樂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初中起點;聲樂課;聲音條件;變聲期
當前,各地按照國務院的總體要求和部署,大力發(fā)展學前教育,這使得各高校(非師范類)、各職業(yè)學院紛紛加入到了幼兒教師的培養(yǎng)大軍中來。由于常年參加各個學校的招生面試,也是基于多年的聲樂教學實踐,對各學校學前教育專業(yè)不同起點的學生,特別是對幼高專不同學制和學段的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索和總結。下面從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當前,幼高專學前教育專業(yè)分為初中起點(3+2)(3+4),高中起點(專科)兩個層次。
首先,初中起點學生分為??疲?+2)和本科(3+4)兩個學段。從學習能力上來說,后者入學分數(shù)比前者高,這表明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自我控制力普遍比前者強;而就聲樂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方面則前者比后者積極;就音樂素質(zhì)來講兩種班制的情況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他們的聽覺、節(jié)奏感、旋律感和音樂記憶力等等在班級當中所占比例區(qū)別不大。每個班大約四分之一的學生對音樂感興趣,這部分學生的音樂聽覺、節(jié)奏感、旋律感、音樂記憶力等都很好,其中大部分是在小學、初中學過聲樂、舞蹈、樂器的;另外四分之二的學生要看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如果教學效果好,這部分學生潛在的音樂能力就可能被激發(fā)出來,如果教學效果不好,這部分學生有可能永遠失去了對音樂的興趣。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對音樂不感興趣,這里也分幾種情況:一部分學生是天生唱歌跑調(diào),聽覺差、抓不住音高,時間長了,對自己的演唱能力失去了信心;另有一部分學生是性格內(nèi)向、羞怯,不敢表現(xiàn)自己,不敢當眾演唱,久而久之失去了對歌唱的興趣。這部分學生經(jīng)過訓練是可以掌握歌唱技能的。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
高中起點(??疲┑膶W生,在高中階段音樂課教學內(nèi)容是音樂欣賞課,屬于音樂審美能力培養(yǎng)。而且大部分被語、數(shù)、外課的老師占用。因此,高起專教學班的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前面說的初中起點的學生的區(qū)別并不大。
初中起點的學生們的聲音條件特征:這部分學生入學年齡在15、16歲,一部分學生的聲音仍處在變聲期或者變聲后期。變聲期是嗓音在青春期由童聲向成人聲音變化的一個過程。整個變聲期可分為變聲初期、變聲期、變聲后期。
從年齡上看,男女生變聲的年齡并不一致。一般來說,發(fā)育的早,變聲期也來得早。女生大約在13—15歲之間,平均比男生提前一年進入變聲期,過程較男生短,癥狀并不明顯。男生變聲期平均在14—16歲,整個變聲期過程時間較長,多數(shù)癥狀較明顯。變聲期的完成,女生最遲約到16歲左右,男生則要到18歲變聲期才趨向完成。變聲期之后男生的聲音通常會比變聲期前低一個八度,音域擴大,音色宏厚。變聲期之后女生的音域雖然也變寬,音色豐滿,但音高上卻無顯著的變化。
入學之初,男生的聲音已經(jīng)變成成人的帶有胸腔共鳴的男聲,但是他們的歌唱習慣卻仍然停留在童聲狀態(tài)沒有改變,這是因為男生在變聲期前聲帶小而薄的緣故,語言和歌唱都是使用近似假聲的童聲發(fā)聲。所以,學生們剛剛進入聲樂課堂是很不適應、很難受,他們的聲帶總是在打架。而這時的女生在生理上沒有男生變化大,但是發(fā)聲時就像踩在棉花垛上使不上勁。
學前教育的特點是女生多,男生少。在每一個教學班里,百分之九十多是女同學,而男生只占不到百分之十的比例。這些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自主意識較童年時期增強,易于沖動并富于幻想,情緒的兩極性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他們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和沖突。比如,生理成熟提前和心理成熟滯后的矛盾;獨立意識增強與實際能力偏低的矛盾;渴望他人理解,但又心理閉鎖的矛盾:以及理想與現(xiàn)實、愛好與學業(yè)、感情與理智、自尊和自卑的沖突與矛盾,等等??偟膩碚f青春期男女的心理特點是情緒多變。
這部分學生入學年齡在18歲左右,從生理上講,他們身體的各個器官已經(jīng)進入了成熟穩(wěn)定期,已經(jīng)完全是成年人的身體狀態(tài)。但由于他們高中階段學業(yè)緊張只注重文化課的學習,對于用來歌唱的重要器官——聲帶,沒有進行過有意識的鍛煉,這時候的聲帶仍然只是用來說話,而人們平時說話只用中聲區(qū),氣息也用得較淺。即使是唱歌也只是唱一些流行歌,不是小聲哼唱,就是大聲喊叫,絕不是科學的用聲音進行歌唱。所以,即便是這些學生們生理成熟,具備了成人聲帶,但他們在聲樂知識和技術上仍然是白紙一張。當然,在進行聲樂訓練時要同初中起點的學生區(qū)別對待,可以加大訓練的力度和延長訓練的時間。
在心理層面上,經(jīng)過高考的磨礪,又年長三歲,他們的心智較初中起點的學生已經(jīng)相當成熟。他們少了些沖動,少了些情緒化;多了些忍耐,多了些理智。所以,在聲樂課堂上他們更加內(nèi)斂、克制,與老師的互動不如初中起點的學生積極,但是他們也更加認真、配合。只要教師們方法得當就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完成課堂教學目標的需要。是每一位教師都在追求的最終目的。這是一個科學理論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教學過程。那么,如何提高這一教學過程的教學效果呢?
首先是教師自身的專業(yè)基礎知識要扎實、要有豐富的相關學科的知識做支撐,語言表達要準確,教學組織能力要強。他們必須要對教師這一職業(yè)有著強烈的責任感、敬畏感、使命感,同時還要始終保持對這一職業(yè)的新鮮感和激情。
其次是對課堂的把控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利用相應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仔細觀察學生的情況,迅速作出反應,及時做出策略調(diào)整,以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標。
第三教師的教學方法要多樣,情感要充沛,要有感染力,同時語言要幽默,教學手段要靈活。
第四教師要多多的激勵和表揚。作為一名聲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善于抓住學生微小的進步,及時的給予鼓勵表揚,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學情分析:基于前面分析的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一年級學生總有一小部分同學自認為自己的聲音很難聽,怪聲怪氣,因為他們要用自己的聲帶發(fā)出一種自己很不習慣的,但老師認為是對的聲音。還有一部分學生出不來聲音,音量小,這是因為他們的肺活量小,跟現(xiàn)在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有很大關系,只要加強體育鍛煉,跟著老師的教學步驟認真學習,掌握好了歌唱共鳴的要領,音量就會加大。再有一部分同學不好意思唱,看到老師的范唱,他們會驚訝怎么會發(fā)出這樣的聲音,他們羞澀、膽怯,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他們就會習以為常了。第四種現(xiàn)象是對生理知識的懵懂認識。雖然現(xiàn)在的中小學都有生理知識這門課,但基本上都停留在背相關術語,或者初步了解的層面。而聲樂課則要求他們不僅知道橫膈膜,喉頭,聲帶,肺和氣管的準確位置,還要求他們明白各個器官之間在歌唱時的相互作用和關系,更要求他們能夠控制各個歌唱器官協(xié)調(diào)運動。這就要求我們的聲樂老師要耐心的、準確的、細致的、通俗的講解發(fā)聲的原理。
經(jīng)過一年聲樂專業(yè)訓練的二年級學生,上聲樂課已經(jīng)沒有了好奇、沒有羞澀和膽怯,逐漸的能夠放開聲音,多了些許的大方和自信。他們已經(jīng)能夠較流暢地演唱一些音域不寬、結構規(guī)整、節(jié)奏穩(wěn)定的歌曲了。老師的注意力也可以從心理引導逐漸的多放在技術練習上了。
到了三年級,學生們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術,能夠演唱有一定難度的聲樂作品了,演唱時有了一定的表現(xiàn)力。對于聲樂課堂上老師的教學步驟也非常熟悉了,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像朋友一樣放松。老師的教學重點可以放在歌曲的音樂形象的塑造上了。
四年級基礎課結束,開始分專業(yè)方向了,學前教育進入下一個階段。
2.課堂訓練:(1)練聲曲的選擇。練聲曲是一種技術性的常規(guī)訓練曲,其作用就是使歌者通過發(fā)聲練習獲得正確的歌唱方法,提高歌曲的表現(xiàn)力,也就是說練好發(fā)聲是唱好歌曲的前提。前者是因為后者而存在的,前者是必須,后者是必然;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對于初學聲樂的學生而言,練聲是機械的、枯燥的、千篇一律的。因此,大部分初學者都不喜歡練聲,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就是應付,特別是這種聲樂大課。教師要做的就是想盡辦法讓學生們認識到練聲的重要性。
那么,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來說該怎樣選擇練聲曲呢?首先是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聲音概念:“高的位置”“深的氣息”“豐滿的共鳴”等等。這些都是通過發(fā)聲練習來實現(xiàn)的。A、深沉而有控制地呼吸:緩呼緩吸練習、快呼快吸練習、快吸慢呼練習。這個練習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是要天天練習的,一句經(jīng)典的語言“學會了呼吸,就學會了歌唱”,可見氣息練習的重要性。B、連音練習:歌曲當中的抒情性、旋律流暢性,都是靠連音練習來獲得的。C、跳音練習:是通過對橫膈膜的彈跳訓練,可以獲得輕快、靈活、跳躍的聲音,用來表現(xiàn)歌曲當中快樂、俏皮、輕松的形象。D、拓展音域練習等等。這些練聲曲還要用不同的母音做替換練習。具體練習要看教師的訓練習慣,還要根據(jù)學生學習狀況進行選擇。
一年級時,練聲曲可以選擇三度到五度之間的級進練習,主要是對氣息的體會和聲音位置的認識。二年級可以將練習難度提高到五度和八度的連音、跳音練習,練聲曲的范圍廣了,選擇也可以靈活、多樣性。到了三年級,練聲曲要在之前的基礎上選擇更多的大跳音程練習,以達到拓寬音域的目的。
(2)曲目的選擇。聲樂課最終目的是為了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能用美妙的聲音演唱不同形象的歌曲。但并不是等到聲音訓練成熟了,再開始訓練歌曲演唱,再教學生如何表達歌曲的情感,如何處理歌曲的強、弱、連貫、歌唱性、和如何咬字、吐字,以及怎樣表現(xiàn)一首歌曲的快樂、憂愁、抒情、歌頌、輝煌等等。經(jīng)過聲樂教師們多年的聲樂教學探討,那樣是行不通的。只有聲音訓練和歌曲演唱處理同時進行,才是科學有效的聲樂教學。有經(jīng)驗的聲樂教師都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學設想和方法。但教學原則是一定的。
那么如何根據(jù)不同年級循序漸進的選擇歌曲,這應該是一個科學的、規(guī)律的,而且在不斷探索中的問題。下面要談的就是作者多年積累后,又不斷總結并加以改進的行之有效的結果。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曲目要選擇結構規(guī)整、節(jié)奏穩(wěn)定、沒有大跳音程,音域一般要在十一、二度以內(nèi),歌曲的韻轍不要復雜。如:《送別》、《花非花》、《龍的傳人》等等。二年級時,學生的視唱水平有了提高,也有了一定的歌唱技術,所選擇的歌曲的音域就要寬一些了,節(jié)奏型可以復雜一些,要逐漸的加入切分音、附點音符、各種裝飾音等等,要有一些大跳音程,歌曲的情感要有所起伏。例如:《借月光再看看我的家鄉(xiāng)》|《我和我的祖國》、《打起手鼓唱起歌》等。三年級是可以選擇一些大型的作品,作品的風格型可以強一些,可以學習一些歌劇詠嘆調(diào)和藝術歌曲。例如:《大森林的早晨》、《我愛你中國》、《風蕭瑟》等。當然,這些都不是絕對的,要根據(jù)學生掌握的程度和學生的聲音條件來進行調(diào)整。
聲樂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對學生要有的放矢、循序漸進;要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要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和社會活動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主動的學習。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才能發(fā)揮學生最大的能動性。
最后要說的是一個好的教師就是一個好的演員、好的導演、好的編劇加一個好的心理醫(yī)生。■
[1] 徐小懿.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
[2] 徐青茹,崔春榮.聲樂教程[M].山東文藝出版社,1994.
馬金萍(1962-),女,甘肅玉門人,濟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