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彥
新疆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
評價理論下對朱自清散文《匆匆》英文譯本的對比淺析
楊彥彥
新疆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評價理論由Martin提出,三個子系統(tǒng)分別是級差、態(tài)度和介入,其核心內容為態(tài)度子系統(tǒng),態(tài)度子系統(tǒng)分別由鑒賞、情感和判斷組成。本文作者將會從評價理論的視角下對朱自清散文《匆匆》的兩個英文譯本進行對比分析,希望可以為其它散文的分析和翻譯提供參考和指導。
評價理論;朱自清;英文譯本;對比淺析
朱自清是現代著名散文家,代表作《匆匆》、《歌聲》、《背影》等,其中散文《匆匆》更是清新質樸,行文如流水般,讀起來朗朗上口,受到許多學者的好評。本文作者將從評價理論的視角對《匆匆》的兩個英譯文進行對比分析,一則,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和欣賞中英文本,二則,實證如何將評價理論合理的應用在文學作品的鑒賞中,最后,也進一步表明評價理論和文學作品翻譯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評價理論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是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際功能(Halliday,2000)的拓展和延伸。從理論創(chuàng)立以來,除了對理論自身的研究和探討外,學者們也更多的將其應用到了其他學科的研究領域,如翻譯,教學,社會語言學等等。
(一)態(tài)度資源
三個子系統(tǒng)分別是級差、態(tài)度和介入,其核心內容為態(tài)度子系統(tǒng),態(tài)度子系統(tǒng)分別由鑒賞、情感和判斷三個次系統(tǒng)組成。態(tài)度資源是用來顯現人情緒的反應。語言使用者行為舉止的評價定義為判斷,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社會認同和社會制裁。王振華(2001(6):6-10)對社會認同和社會制裁做出了界定,他認為“社會認同主要以社會倫理和社會道德為出發(fā)點進行評價;社會制裁則以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規(guī)約方面進行考量?!拌b賞是對藝術品、建筑、文學作品以及自然現象、對人對事的評價、事物的狀態(tài)等發(fā)表的看法,是說話者的審美態(tài)度”,分為反應、構成和價值。
(二)介入系統(tǒng)
介入是指評價者參與話語的方式和程度,主要是由自言和借言兩種方式來實現的。其中借言又可以分為話語的擴展或收縮。表達主體間立場的語言資源有據稱、宣稱、引發(fā)及摘引。
(三)級差系統(tǒng)
級差是對態(tài)度資源和介入資源程度極性分級的資源,包括語勢和聚焦兩個子系統(tǒng)。其中語勢指根據強度和數量對語言資源進行分級處理。而聚焦則是指通過使用的詞義類型的清晰化或模糊化來實現對態(tài)度和介入程度的分級。
近年來,評價理論多用在政論性或新聞報道類文體中,而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較少。作者認為評價理論是可以用在文學作品的分析和鑒賞中的。因此,下文作者將通過詞匯層面的探析,對《匆匆》中英譯本的各個資源進行分析和比對,其中英文譯本為朱純深和張培基兩位學者所譯。
(一)情感分析實例
例1.原文:我掩著面嘆息(unhappiness)。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unhappiness)里閃過了。
朱譯:I bury my face in my hands and heave a sigh.But the new day begins to flash past in the sigh.
張譯:I heave a sign,my head buried in my hands.But,in the midst of my sighs,a new day is flashing past.
根據學者王振華(2016:169)對評價理論的解讀可知,這里“嘆息”可作為一個情感詞匯來分析,其情感由行為過程實現,根據王振華的例舉,這樣的詞匯還有“哭”,“笑”,“哀悼”等等。在“仰面嘆息”的翻譯中,兩位學者都選擇了“heave a sign”,也是以行為過程的方式表現了作者的內心情感。但在語句的銜接上,作者認為朱純深先生處理的更好,用了連詞“and”,加強了英語語句的銜接,讀起來更加順口,也更符合英語句子的習慣用法。
(二)判斷分析實例
例2.原文:但是,聰明的(+capacity),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朱譯:Now,you the wise,tell me,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never to return?
張譯:But,tell me,you the wise,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例句中“聰明的”是判斷系統(tǒng)中對人物性格和品質的判斷,歸屬于社會認同的范疇??v觀全文,作者表達了自己對時間的匆匆離去,光陰似箭的深深感傷之情。在文中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傳達了自己的迷惑和感傷,兩位譯者對“聰明的”一詞的譯法也是一致的“you the wise”,通過加“the”的方式將形容詞名詞化了,為“智者”,雖然在表達方式上和漢語有些許差異,但是在表達效果上并無差異,“the wise”在英文的語篇分析中也可以歸屬于判斷系統(tǒng)對人物性格的正面描寫。
(三)鑒賞分析實例
例3.原文: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reaction)。
朱譯:The sun has feet,look,he is treading on,lightly and furtively;and I am caught,blankly,in his revolution.
張譯:The sun has feet too,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And,without knowing it,I am already caught in its revolution.
在例句中“跟著旋轉”是鑒賞中的反應,根據馬丁的描述,鑒賞可分為反應、構成和價值三個次系統(tǒng),兩位譯者在這里都選擇了“be caught in revolution”,將漢語的聯(lián)動詞“跟著旋轉”中的“旋轉”名詞化了,符合英語傾向靜態(tài)化的要求(柯平,2008:95),同時又將漢語的主動句變?yōu)橛⒄Z的被動句,也符合漢語多用人稱和主動形式,英語多用物稱和被動形式的習慣用法(柯平,2008:78),所以兩位譯者在這里的處理都非常到位。
(四)介入分析實例
例4:原文: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disclaim)聲音,也沒有(disclaim)影子。
朱譯:Like a drop of water from the point of a needle disappearing into the ocean,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soundless,traceless.
張譯: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例句中的“沒有”屬于介入資源的“否認”(disclaim)的范疇。作者對于時間匆匆離去感到悲傷,因此連用了兩個“沒有”來表對時間流逝的無奈之情,同時,也用據稱的方式收縮了話語,拒絕其他聲音的介入。朱純深先生沒有用直接的否定詞,而是用了“soundless”和“traceless”這種本身帶有否定意義的詞匯來表達,而張培基先生則用了“without leaving a trace”的表達手法,但是卻省略了原文作者對聲音的描述資源。
(五)級差分析實例
例5.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force)是漸漸空虛了。
朱譯:I do no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
張譯: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例句中的“空虛”一詞可視為情感中的不快樂這一范疇,空虛是負面情緒,作者感覺到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內心感到空虛無比。同時,這里也出現了級差,即“確乎”一詞,更是加深了作者內心空虛,迷茫的情感表達。朱先生的譯文,采用了名詞“empty” 和“do feel”加強了作者的空虛感。而張先生采用了“undoubtedly”一詞,加強了語勢,突出了時間流逝這一事實,但是沒有將“空虛”一詞譯出來,而是譯為了“wearing away”。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用評價理論來分析和鑒賞文學作品時可行的。雖然《匆匆》是一篇散文,但是作者朱自清卻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相互交流和問答的格調,使文章不再單調,而是擁有多個維度和“聲音”。同時,通過對兩位學者譯文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于張培基先生的譯文,朱純深先生的譯文對原文內容和情感的表達更加到位和貼切,并且語言也更加符合英語語言的特點和用語習慣。筆者也認為,通過上述的對比分析,也能夠幫助英漢兩種語言的使用者更好的理解和欣賞原文和譯文的內容和情感。然而,由于以上分析都是基于作者個人的主觀判斷和理論認知,所以不可避免的會導致分析的結果也缺乏一定的客觀性和有效性,再者,文中也缺乏適當的翻譯理論作為支撐和框架,僅僅以基本的語言學知識和兩種語言的差異及其慣常用法為依據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無論是評價理論自身還是其應用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才能更好地提高其應用于翻譯領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柯平.對比語言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8,95.
[2]王振華.新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教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69.
H315.9;I
A
1006-0049-(2017)12-0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