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擔責年齡擬降至6歲
我國現行《民法通則》規(guī)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2016年6月,《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請審議,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標準從“十周歲”降到“六周歲”。規(guī)定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這一規(guī)定延續(xù)到草案三審稿。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下調,意味著什么?舉個例子:一個不滿十周歲的孩子用自己母親的手機在朋友圈中發(fā)了數百元的微信紅包,母親發(fā)現后,向親朋好友說明情況,有些人將紅包錢退了,有些人沒有退。如果按照“六周歲”的規(guī)定,孩子母親就不能以孩子不滿十周歲,無民事行為能力為由,要求退錢。
草案首次提請審議時,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的李適時作草案說明時說,這一修改的主要考慮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認知能力都要所提高,適當降低年齡有利于其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更好地尊重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保護器合法權益。據報道,對于下調年限,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龍電律師事務所主任李亞蘭舉例說,現在一個六七歲孩子的智力水平,和三十年前十歲孩子的智力水平差不多,甚至更勝一籌。草案中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下調的規(guī)定,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現實需要。
3月8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指出,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準。這樣規(guī)定是為了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
在9日的記者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指出,下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從小培養(yǎng)未成年人的權利意識、責任意識。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