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利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
茶類詞匯的認知語義學研究
黃小利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經過幾千年歷史的沉淀,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和大量的茶類詞匯。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概念合成理論角度分析茶類詞匯的語義特征,探討茶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以更好地解讀茶類詞匯,促進我國茶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
概念合成理論;茶類詞匯;認知
中國作為茶的發(fā)源地,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底蘊深厚的茶文化。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其存在和發(fā)展對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有著重大的意義。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漢語言中形成了數(shù)量眾多的茶類詞匯,這些詞匯的形成體現(xiàn)了茶文化對人們認知的影響。本文擬從認知的角度,探討涉“茶”詞匯的語義特征和形成機制,以推動我國茶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在心理空間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一種意義構建理論——概念合成理論,或稱概念整合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概念整合是一種普遍的認知過程,人們在交流和思考時不斷構建心理空間,然后在這些空間之間進行映射,以合成新的空間,從而達到進行實時意義構建的目的。概念合成理論認為人們構建有四個心理空間,即:兩個輸入空間、一個類屬空間和一個合成空間。兩個輸入空間所共有的相似的結構被投射到第三個空間即類屬空間里;而兩個輸入心理空間的結構通過跨空間地部分映射和匹配,有選擇地投射到第四個空間即合成空間里,形成層創(chuàng)結構。這四個空間通過投射鏈彼此連接,構成了一個概念整合網絡。
《新華字典》給出的茶的釋義有:1、一種常綠灌木(即作為植物的茶樹),如茶樹、茶農;2、特指“茶葉”,如綠茶、紅茶、龍井茶;3、用茶葉沏成的飲料,如茶水、茶飯、茶點(茶水、點心);4、泛指某些飲料,如茶湯、面茶、果茶;5、特指“茶點”,如早茶、晚茶。通過在線漢語字典等工具、書籍,筆者收集了和“茶”組合的詞語近300個,這些茶類詞匯隨著人們喝茶、制茶生活方式的逐步普及而形成,滿足了人們相關交際的需要,反映了社會生活中茶文化的發(fā)展。通過分析這些茶類詞匯可以發(fā)現(xiàn),包含“茶”的詞匯主要有“名詞+名詞”,“動詞+名詞”,“形容詞+名詞”三種結構,其中“名詞+名詞”的合成方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
3.1 “名詞+名詞”組合的茶類詞匯語義分析
名名組合的茶類詞匯看似簡潔的表達暗含著復雜的意義構建過程。N+N概念合成名詞事實上是概念結合的產物。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N1是修飾詞,N2為中心詞,代表類和指稱對象。這種合成名詞主要包括三種語義關系:聯(lián)合型、關系型、特征映射性。
3.1.1 聯(lián)合型
聯(lián)合型是指兩個成分合并到一起,產生了新的概念,合成的名詞既包括了N1概念又包含了N2的概念。如:1)果茶,指將某些水果或瓜果與茶一起制成的飲料;2)酥油茶: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的飲料;3)奶茶,指茶和牛奶或羊奶加工配制的飲料。
3.1.2 關系型
在這種類型的組合中,前面的名詞補充說明后面的名詞,構成成分的概念圍繞后面的名詞構成互補關系,核心意義由N2表達出來。如:4)龍井茶,指產于浙江杭州西湖龍井村一帶的茶;5)茶具,指用以飲茶的器具;6)茶點,指用于茶飲過程中食用的份量較小的精雅的點心、食物。
3.1.3 特征映射型
修飾性名詞的特征映射到中心詞名詞上產生新的合成概念。如:7)茶磚,指被壓的外形像磚塊一樣的茶葉,磚的形狀特征映射到了中心詞“茶”上,合成了新的概念;8)柳眼茶,指采嫩茶葉尖制成的新茶,早春初生的柳葉如人睡眼初展,故以柳眼指代嫩柳葉,而此詞中“柳眼”嫩的特征映射到中心詞“茶”上。
通過分析茶類詞匯可知,關系型組合是茶類詞匯中最主要的類型,包括茶葉的產地、顏色、特點以及飲茶時涉及到的場所、人物、輔食、器具等等。含“茶”詞語在名詞+名詞詞義組合的過程中,對合成空間進行部分有選擇性地投射了“茶”和另一詞語的詞義兩個輸入空間的結構,在合成空間里這兩個結構經過整合運作,形成層創(chuàng)結構,產生了新的概念。
3.2 “形容詞+名詞”組合的茶類詞匯語義分析
在“形容詞+名詞”的組合中,形容詞和名詞所代表的兩個輸入空間的概念進行整合,決定了形名組合詞語的意義。一般來說,形容詞起修飾說明名詞的作用。也就是說,形容詞的心理空間與名詞的心理空間之間存在詳細說明的關系。如綠茶,顧名思義,指綠色的茶,而其釋義為干茶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的茶。紅茶,則是指經發(fā)酵制作后,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的茶。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些詞語的含義發(fā)生了變化,對這類詞的理解要依賴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如私茶,不是指私人擁有的或私下里喝的茶,而是指非官有或違禁私自販賣的茶葉。再如早茶,已經由早上喝的茶水演化為漢族尤其是南方地區(qū)的一種社交飲食習俗和休閑生活方式,喝早茶在很多廣東人心目中是一種娛樂消遣活動。
3.3 “動詞+名詞”組合的茶類詞匯語義分析
動名構造的意義也是概念合成的結果,例如:焙茶,焙指用微火烘烤,“焙”的動作空間和“茶”的物質空間通過選擇性映射進行組合,形成了一種語義關聯(lián),然后,人們通過自身經驗進行認知識解,將組合成的結構映射到合成空間,使其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表達出“用溫火烘烤茶葉”的意思,合成一個完整的概念??梢?,即使是形式簡單、意義單一的組合,其意義也并非直接來自于其組成部分的意義,而是來自一個合成空間。在概念合成的過程中,兩個輸入空間中的成分在環(huán)境信息和背景知識的影響下,經過組合、完善、擴展這一動態(tài)過程,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新的概念。
有些詞匯在進行概念合成的同時,還受到了社會文化習俗的影響,比如吃茶,即指喝茶。在華東一帶盛產品質好的茶葉,所以當?shù)氐娜藗兒炔钑r,不小心把茶葉喝到嘴里時,不會吐出來而是把茶葉嚼碎吃掉,吃茶即喝茶一義由此而來。
通過對茶類詞匯的認知語義學分析可以看出,茶類詞語的語義并非兩個詞意義的簡單相加,在其運用和解讀的過程中經歷了概念的整合過程,對合成空間有選擇性地投射決定了新概念的確切含義,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背景和社會文化對人們認知的影響。組合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在潛意識中指導說話人,同時也幫助聽話人對詞語意義作出正確理解。明白這一點,將更有助于我們對茶類詞匯的解讀和茶文化的深入了解。
[1]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 Cognitive Science.1998,22/2:133-187.
[2]劉正光,劉潤清.N+N概念合成名詞的認知發(fā)生機制[J].外國語, 2004,01:26-32.
[3]張輝,李佑文.從“red pencils”和“fake guns”談起——形名組合的認知語義研究[J].外語研究,2001,02:36-40.
黃小利(1980-),女,安徽濉溪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