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林
摘 要:趙孟頫,中國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之一,他兼長各體,尤以行書最具代表性,而《洛神賦》則是其行書中的經(jīng)典之作。從用筆、結體、章法、審美四方面對趙孟頫的《洛神賦》進行研究,可以看出趙孟頫用筆精純、圓潤,結體嚴謹、遒媚,章法平和、瀟灑。趙孟頫師法“二王”,得其筆法,又結合自身的特點,其行書呈現(xiàn)出清俊、典雅之風,而其《洛神賦》將他的審美理想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洛神賦》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對后世書法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關鍵詞:趙孟頫;《洛神賦》;中正平和
一、圓潤靈秀的用筆
《洛神賦》是趙孟頫行書的代表作品,觀其用筆流利精熟、溫潤閑雅、圓潤靈秀,深得“二王”遺意,以楷法入行,點畫豐腴渾厚,筆畫間的提、按分明,轉折處多圓轉,與魏晉筆法一脈相承。趙孟頫學書在于玩味古人法帖,深入字的內在,考究用筆之意。他的筆法融合晉、唐、宋,不僅繼承了唐人嚴謹?shù)姆ǘ?,而且汲取了晉人瀟散的氣韻,用筆不為“法度”束縛,從而超越前人。此外他還提出“用筆千古不易”的理論,他首先指出學習古人法帖的目的在于通曉“用筆之意”,繼而明確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 把“用筆”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趙孟頫師法眾家,能深究各體??此摹堵迳褓x》以楷法入行,這一點與李邕相同,不同的是李邕的楷法是唐人風格,而趙孟頫的楷法則是遵循晉人,加上他自己的創(chuàng)新,給人以圓潤、秀雅之感。趙孟頫提出“用筆千古不易”看他的《洛神賦》與王羲之《蘭亭序》在用筆方面就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趙孟頫簡化了王羲之的用筆?!堵迳褓x》中大多數(shù)橫畫,順鋒起筆,收筆處或用藏鋒,或略停后帶出附鉤,如“若”“所”;撇畫筆勢舒展,收筆處常常很自然地向左上帶出附鉤,如“余”;至于捺畫有的用藏鋒收筆,化成長點,如“波”;有的稍稍停頓后再帶出附鉤,如“資”;有的字筆畫粗細有致,提按分明,如“殊”;有的字筆畫方圓并用,以橫帶點,如“馬”字最后一筆,這充分證明了趙孟頫書法的用筆精熟這一特點,這與他師法眾家、玩味古人法帖、悉心臨摹是分不開的。
二、清俊遒媚的結體
趙氏書法風格的演變是在大量地臨摹晉唐名家書法的基礎上,逐漸融合、斟酌而自成一家法度,為了追求王羲之的清俊,趙孟頫十分講究結體。他曾說過:“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筆法和字形之重要,始可以語書也。[1]”可以看出趙孟頫把筆法和結字看作是書法的兩大關鍵因素。
觀其《洛神賦》結體嚴謹,端正勻稱,字形略扁,字勢優(yōu)美瀟灑,清俊遒媚而內含風骨。高啟云:“趙魏公行草寫《洛神賦》,其法雖出入王氏父子間,然肆筆自得,則別有天趣,故其體勢逸發(fā),真如見矯若游龍之入于煙霧中也。”可以看出趙孟頫臨《洛神賦》雖然出入二王之間,但是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例如在《洛神賦》篇首“言”的書寫,趙孟頫有意將言字中第一筆橫畫拉長,整個字向右上拉起,使字體重心偏離中心。趙氏強調“結字因時相傳”。古往今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 不同字體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及不同書家個人風格形成變化的過程, 都不可避免地使得字在體勢上發(fā)生變化。馮班《鈍吟書要》云:“先學間架, 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 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 用筆非真跡不可。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則心所欲不逾矩。因晉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則字有常格,不及晉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學晉人也。意不周匝則病生,此時代所壓。趙松雪更用法,而參以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2]”可以看出趙孟頫在學習魏晉時,突破了唐宋以來的弊端,綜合前人的經(jīng)驗, 自成一路,達到“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的境界。所以從《洛神賦》中可以看到趙孟頫并不是在單純臨摹,而是在繼承了“二王”書風的同時,盡量保持敦厚、平正、樸素、偏扁、帶有古意、略微右斜的字勢,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三、疏朗勻稱的章法
《洛神賦》在章法布局上疏朗勻稱、和諧中正、力追古法,用墨剛柔相濟、左右映帶、上下呼應、氣脈連貫、時而輕柔婉約,時而濃墨重筆。這使章法上呈現(xiàn)出對比變化,增加了章法上的“觀賞性”,豐富了章法上的內涵。對比修辭的手法,不論是在文學作品上還是在書法作品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如趙孟頫的《洛神賦》縱有行、橫無列,粗細、濃淡的變化豐富,上下左右呼應成章,觀其全篇和諧統(tǒng)一,沒有任何突兀的感覺,呈現(xiàn)出廟堂氣息,整齊規(guī)范,融合各家,雍容典雅,溫潤平和。由此可以看出趙孟頫追求“中和”審美理想。
趙孟頫學習“二王”,臨《蘭亭序》不下百次,觀其《洛神賦》章法與《蘭亭序》一樣采取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但趙孟頫行與行之間的關系及字與字的關系遠不如王羲之處理得妥當,王羲之每一個字有每一個字的面貌,行與行之間顧盼生姿,每篇都有自己的狀態(tài)。這是趙孟頫無法比擬的。王羲之的字看局部與看整篇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而趙孟頫則如出一轍,這也是趙孟頫為了追求王羲之的“清俊”,在用筆和結體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形成了程式化篇章,不會因時、因情改變,自然也就無法達到王羲之的境界。
四、中正平和的意境
南宋末年書法處于氣息奄奄的時期,“大凡一個朝代到了氣數(shù)已盡、行將遷社之時,表現(xiàn)在文藝上的征兆,若非狂躁不安、恍然自失,就是柔糜不勝、格局窘促。[3]”一直到了元代,趙孟頫的出現(xiàn)挽救了書壇的低迷時期,使元代初期的書風發(fā)生了巨大的轉折,呈現(xiàn)出一股純正典雅的古風。趙孟頫力追“二王”,繼承了王羲之中正平和的書法風格,使得欣賞其書法者能夠體會到他點畫之間的流暢筆意,飄逸生動,清新俊秀,展現(xiàn)了行書的無限美感。觀《洛神賦》全篇,用筆精熟、結體優(yōu)美、融合眾家,而有“中和美”。項穆《書法雅言》中說道:“奇不失正,會乎中和,斯為美善。中也者,無過不及是也;和也者,無乖無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廢和,和亦不可離中。[4]”這段文字說明奇正相融合才是美善,中是不偏不倚、無過分或不及之處;和是和諧一致,無背離與乖張。“中”“和”二者相輔相成,不能脫離對方而存在。元代書法的發(fā)展,在趙孟頫的帶領下走出了“宋尚意”的形態(tài),追求的是平和、閑逸的狀態(tài)。元代書法家把平正清逸之風呈現(xiàn)在書法作品之中,給鑒賞者一種美的享受。趙孟頫的《洛神賦》就好像一首由洞簫吹奏出來的恬靜、悠揚、飄逸的樂曲,即使在篇末略施激揚,也沒有改變恬淡、平和的整體基調,帶領欣賞者步入《洛神賦》篇中神圣的境界。
正如魯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漢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5]”,趙孟頫所書的《洛神賦》其形式和內容是相互和諧一致的,他運用嫻熟的書法技巧和對魏晉的向往之心,使《洛神賦》的內容和意境得到進一步的感染與升華。趙孟頫在《洛神賦》中使書法美與文學美相互協(xié)調和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8.
[2]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8.
[3]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3.
[4]馬宗霍.書林藻鑒 書林記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5.
[5]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3.
[6]王振遠.中國書法理論史[M].合肥:黃山書社,1990.7.
作者單位:
曲阜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