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翠榮
圖畫書中的“成長”之道
戚翠榮
隨著社會各階層對圖畫書認識的深入,圖畫書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guān)注。本文舉例說理,從五個層面分析了圖畫書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圖畫書對兒童的影響當然還遠不止這些,希望更多喜愛圖畫書的人參與到創(chuàng)作與研究中來,從而給孩子們提供更加美好的精神享受。
圖畫書 成長 愛 堅強 離別
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本書”①,圖畫書在兒童的早期閱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圖畫書確也不負眾望,它如同一座取之不竭的寶庫,以題材的多樣性、形式的活潑靈動、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為兒童輸送營養(yǎng),教兒童愛、理解愛、如何愛;教兒童學(xué)會獨立與堅強;教兒童如何面對分離甚至死亡。圖畫書如甘甜的清泉一般浸潤孩子的心田。
毋庸置疑,麥克·山姆布雷尼是一位很會講故事的人。他在《猜猜我有多愛你》里講了兩只兔子的故事。一只小兔子和一只大兔子,臨睡前有一段對話,對話的主題是愛。先從小家伙開始:小兔子伸開雙臂,跳向樹梢,仰望星空,一心只想計算出它和大兔子誰愛誰更多。愛,難道是可以計算的嗎?它們的愛誰多誰少?愛,自然是無法計算的,它們的愛自然也是一樣的長闊高深。
小兔子:“我愛你直到月亮那里?!?/p>
大兔子:“我愛你遠到月亮那里,再從月亮上回到這里來……”②
比較愛的多與少,結(jié)果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計算的過程。在過程中,我們伸開雙臂,跳向樹梢,仰望星空——最后,在月亮上,我們終于幸福地看到了彼此的內(nèi)心……這就是愛。教給孩子愛,讓愛成為孩子的精神底色。這樣,有一天當他成為大人,自然而然地就會把愛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愛心樹》是一本只需幾分鐘就可以翻完的書。這本來自謝爾·希爾弗斯坦的圖畫書講了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故事。但就在平常的故事外表下,蘊含豐富的情感元素和回味悠長的寓意。蘋果樹與男孩的故事當然會令飽嘗索取與付出的成人思考:我是書里那棵有求必應(yīng)的蘋果樹,還是那個只知索取的男孩,或者兩者都是?《愛心樹》不只給孩子看,也是給陪伴孩子閱讀的成人看。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有或曾經(jīng)有一棵這樣的“愛心樹”,我們也努力地想成為那棵“愛心樹”,無論我們是哪一個,其實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傳遞著愛。愛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無聲地傳遞,也許溫馨甜蜜中還夾雜些小小的傷感。
《逃家小兔》里的那只小兔子究竟有沒有逃走?
有一天,他對媽媽說:“我要逃跑啦?!?/p>
“不管你逃到哪兒,”媽媽說,“我都會緊緊跟著你,誰讓你是我的小寶貝兒呢?”③
接下來,聰明可愛的小兔子,睿智風(fēng)趣的兔媽媽,為我們上演了一場好玩的對話捉迷藏:小兔子如耍寶般,在自己的一次次設(shè)想里一會兒變成河里的小鱒魚;一會兒變成高山上的巖石;一會兒又是那個自由飛翔的小鳥……而兔媽媽呢?配合小兔子的不同化身,她也是一會兒扮作手持釣竿的漁夫,拿胡蘿卜作魚餌!一會兒又是全副武裝的登山人;一會兒又變成吸引小鳥駐足的兔形大樹……這樣一番游戲,小兔也許是在試探媽媽對它的愛?也許正像許許多多的不羈少年,在那個自以為是的叛逆期內(nèi)心充盈出逃的欲望,卻始終邁不出媽媽設(shè)下的愛的包圍圈?無論哪一種,媽媽傳遞給小兔的是愛,是成長。小兔子很快就會理解媽媽對它的愛
有兩本圖畫書都叫《我永遠愛你》,一本來自美國的漢思·威爾罕,另一本來自英國的劉易斯,本文關(guān)注的是劉易斯的《我永遠愛你》。這本書講的是小熊阿力和媽媽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故事有點似曾相識,它可能來自我們每個人的童年生活經(jīng)歷。這是什么樣的故事?如果說《逃家小兔》里小兔子在跟媽媽玩“捉迷藏”,那么這本書的母子簡直是在玩測試!而且是小熊阿力出題測試媽媽!故事開始于小熊阿力不小心打破了媽媽心愛的蜂蜜碗,不敢告訴媽媽,同時又擔心不已:如果媽媽不再愛它了怎么辦?于是,聰明的小阿力設(shè)計出不同情形的“犯錯誤”來測試媽媽對它的愛。
當然,最后小熊阿力總得繞回正題:“媽媽,要是我打破了你的蜂蜜碗,你還愛我嗎?”這樣的“彎彎繞”多像小時候的我們耍的小聰明,而這種小聰明其實早就被大人看穿,只是熊媽媽沒有當場揭穿它。微笑和不厭其煩地說“我永遠愛你”是熊媽媽的法寶,但同時熊媽媽又不忘加上“不過你……”,提醒阿力要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zé)?!段矣肋h愛你》里,阿力媽媽給了大人很好的啟示:對孩子的愛雖然是毫無保留的,但愛也是需要原則的。還有,愛也要大聲告訴對方!
《先左腳,再右腳》是一部催人淚下的圖畫書。男孩巴比學(xué)說話時只會叫爺爺“巴柏”,后來索性就“巴柏”、“巴柏”地一直叫下來??墒牵幸惶?,巴比的巴柏突然中風(fēng)倒下,住進醫(yī)院??吹桨桶靥稍诓〈采希荒苷f話,不能動彈,只是呆滯的目光看著巴比,小男孩嚇壞了,直往門外跑??墒菍Π桶氐臓繏煊肿屝∧泻①N著墻壁偷偷折回,他悄悄望向巴柏,雖然媽媽告訴他爺爺再也認不出他,可是巴比分明看到巴柏看到他時眼角流下的淚水!小男孩慢慢接近爺爺,雖然周圍的人都不看好爺爺?shù)牟∏椋伤腊桶匾惶焯煸谧兒?。當巴柏的目光能隨著他的身影移動時,小男孩拿出爺爺跟他玩了無數(shù)次的積木,在爺爺?shù)牟〈策叞此麄冊?jīng)的玩法玩起來:“巴柏陪著巴比搭積木,每當積木搭到字母B這塊時,爺爺巴柏就故意打噴嚏,然后巴比就會被爺爺逗得哈哈大笑?!雹?歲的小巴比沒有想到,當他拿出字母B積木時,躺在床上的爺爺竟然真地想要打噴嚏!爺爺?shù)挠洃浡粏净氐耐瑫r,病情也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好轉(zhuǎn):爺爺可以坐起來了、爸爸把爺爺抱到院子里的輪椅上、爺爺能扶墻站立、爺爺在小巴比的攙扶下,邁開了腳:“先左腳,再右腳,巴柏”,巴比就像爺爺當年教他走路時一樣教著巴柏。一代又一代,愛就是以這種循環(huán)的方式傳遞著。
《爺爺一定有辦法》來自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約瑟的爺爺無所不能,他能夠把約瑟剛出生時他送的毛毯像變戲法一樣先后變成外套、背心、領(lǐng)帶、手帕、紐扣。給男孩約瑟帶來極大的滿足感與信任感。每當衣物舊了,故事就開啟韻律般的敘述節(jié)奏:
不過,約瑟漸漸長大了,奇妙的毛毯(外套、背心、領(lǐng)帶……)也變得老舊了。
約瑟說:“爺爺一定有辦法?!睜敔斈闷鸺舻堕_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針飛快地縫進、縫出、縫進、縫出。爺爺說:“這塊料子還夠做……”⑤
每個小孩子在童年都曾擁有一件自己很喜愛的東西,無意間的丟失,會令孩子悵然若失;每個小孩子的童年都會有一位祖輩的陪伴,與祖輩的相處那般溫暖、難忘。故事里毛毯(外套、背心、領(lǐng)帶、紐扣)是連接點,連接著爺爺與約瑟的喜愛;爺爺?shù)呐惆槭菧嘏?,紐扣的失去是約瑟的長大。當小男孩拿起手中的筆,把屬于自己和爺爺?shù)拿孛軐懗晒适?,誰能說不是愛的故事在傳遞?
勇氣是什么?《勇氣》這樣告訴我們:
“勇氣,是你第一次騎車不用安全輪”
……
“勇氣,是你知道個大秘密卻對誰也不說”⑥
一本主題內(nèi)容看起來像說教的圖畫書,以無邏輯的敘述,列舉了孩子們?nèi)粘K娭N種,在大人們看來有的跟勇氣有關(guān),有的好像很平常??墒亲髡哒f“這就是勇氣”,他筆下的勇氣其實就是所有孩子都會面臨的、一個接一個的“第一次”。當孩子們面對時或者從容自如,或者忐忑不安;或者胸有成竹,或者茫然無措;或者小菜一碟,或者壓力山大……無論你遇到了什么,試一試拿出你的勇氣去迎接。無邊無際的狀況,就有無邊無際的勇氣應(yīng)對。也許這就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
《爸爸的圍巾》是一本可以多角度解讀的圖畫書。小男孩阿蒙膽小、懦弱。他怕大黑狗,怕霸道同學(xué)良治,甚至不敢一個人去超市……可是,情況從星期一開始變得有些不同了。星期一,不怕大黑狗;星期二,跟同學(xué)在操場游戲跑得快到叫老師吃驚;星期三,正面對抗一年級以來一直對他霸道的同學(xué)良治;……星期六,媽媽生病,自己一人獨自去超市買東西。改變來自哪里?一切皆因脖子上圍著的那條綠圍巾——爸爸的圍巾。當爸爸的圍巾化作春滿大地,阿蒙也仿佛一下子長大。“所以,爸爸,你不要擔心,在天上看著我和媽媽吧!”故事至此,我們不再憐惜阿蒙過早地失去父親,而是為男孩阿蒙的長大感到欣慰。
離去的爺爺變成了幽靈,是一件叫男孩艾斯本想想就很嗨的事情。每個晚上,爺爺都會在爸爸媽媽睡著后跟艾斯本一起“尋找”一件事——一件爺爺因為想不起來而變成幽靈回來尋找的事。尋找的過程其實是重回爺爺生命歷程的過程,也是重回祖孫倆快樂時光的過程?!稜敔斪兂闪擞撵`》講令人憂傷的離別,卻更多給人美好的希望:親人其實不曾真正離去,因為他們彼此仍有愛和思念。
《熊和山貓》既寫離別,又寫成長。人的一生中,誰沒有失去過?失去珍愛的物,失去摯愛的人。如果那樣的時刻來臨,我們該如何走出悲傷?故事里熊不能接受最好的朋友小鳥的失去。雖然伙伴們善意地勸他遺忘,可他依舊無法走出悲傷,甚至自我封閉?!拔ㄓ猩截堃龑?dǎo)熊,和他一起凝視悲傷。當與小鳥在一起的美好回憶逐個出現(xiàn),熊終于明白,自己和小鳥的聯(lián)結(jié),不必再靠軀體的鄰近,種種記憶即可成為跨越離別的永恒之橋?!雹咭苍S,我們應(yīng)該告訴孩子,在面對離別時更應(yīng)珍惜時光,關(guān)愛他人。故事以一種簡單甚至溫暖的方式講述死亡,但卻是直面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告訴我們在親友離去時我們所需要做的一切:儀式、回憶、紀念、感恩……
孩子成長的過程大人也在成長,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育己的過程。圖文并茂的圖畫書中有太多的美好有待我們發(fā)掘。
注釋
①彭懿:《圖畫書:閱讀與經(jīng)典》,21世紀出版社,2008年,第10頁。
②【愛爾蘭】麥克·山姆布雷尼:《猜猜我有多愛你》,明天出版社,梅子涵譯,2013年,第28頁。
③【美】瑪格麗特·懷茲·布朗:《逃家小兔》,明天出版社,黃廼毓譯,2013年,第1頁。
④[美]狄波拉:《先左腳,再右腳》,河北教育出版社,柯倩華譯,2011年第10頁。
⑤【加】吉爾曼:《爺爺一定有辦法》,明天出版社,宋佩譯,2013年。
⑥【美國】伯納德·韋伯:《勇氣》,南海出版公司,阿甲譯,2007年。
⑦張禎希:《當孩子問起“死亡”,我們怎樣回答——兒童生命教育繪本何以走紅》,《文匯報》,2014年4月19日
(作者介紹:戚翠榮,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前與特殊教育學(xué)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兒童文學(xué)教學(xué)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