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敏煒
高中班主任德育策略研究
尉敏煒
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品德教育,不僅是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對人才的客觀要求,還是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基礎保障。因而,高中班主任不僅要重視德育,而且要有科學有效的策略來保證教育質量。本文對高中班主任開展德育教育的策略進行研究。
高中 班主任 德育 策略
有些班主任會有這樣的體驗:無論自己怎么管理班級,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斷出現。班主任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對班級管理也是獎罰分明、嚴格有加,但總是收不到自己預期的效果。而又有一些班主任,整天輕輕松松,與學生嘻嘻哈哈,班里的學習、生活秩序卻井井有條。這些問題往往就出在德育工作上,班主任只“管”不“理”、只“教”不“育”,累了自己,丟了效果。
高中班主任要怎樣才能實現高中的有效德育呢。首先,教師要加強這方面的自身建設,打鐵還要自身硬。其次,要有適合自身的可操作性的策略。德育策略因對象和實施者的不同而不同,社會有社會的德育規(guī)律、學校有學校的德育辦法、思品教師有思品教師的教學套路,班主任自然也應采用與自身角色相一致的教育策略。
開展有效的德育,班主任首先要進行自身建設。一是,班主任的德育觀要與時俱進。社會在發(fā)展,道德觀念、道德的行為方式也在變化。教師如果仍然墨守成規(guī),教育效果就會打折扣。如,教師還用囊螢映雪、程門立雪這一類的典故來教育學生,應該沒錯。但這些與時代脫節(jié)的內容與學生情感的契合度自然不如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更佳。二是,與學生誠心交朋友,讓學生接納自己。高中學生的心理已經基本趨于成人化,教師與他們交往時,必須放下高高在上的“師尊”,用平時與朋友、同事打交道時的平等心態(tài)與學生交往,并且更加注意對他們的尊重和理解。通過這些,不僅能正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而且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從而悅納自己。
劉邦之所以能戰(zhàn)勝項羽,很大的因素就是他能知人善任。劉邦不僅會網羅人才,而且會使用人才,而項羽雖勇卻獨木難支。班級的德育工作也是如此,班主任著力培養(yǎng)出一批德育助手,打造班級德育教育的核心力量,一方面能減輕自己的壓力、提升教育效率,另一方面還能培養(yǎng)這些同學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得到鍛煉。
班干部是高中班主任選拔和培養(yǎng)助手的首選,但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只要在班級中能幫助班主任實現德育引領和管理的學生,教師都應注意培養(yǎng)和使用。在對這些助手的使用上,教師要做到信任為先。給助手部署了工作任務,就要放開手,讓他大膽去做。不能既希望得到學生的幫助,又不放心,經常當面指示或背后監(jiān)督。那樣,會影響助手的積極性和信心。
“潤物細無聲”是教育的高境界,班主任通過語言的管教,自然不如通過行動的感化。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來學校來不僅是學習,而且是來生活”,教師應認識到,班級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學生生活的場所。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土壤,將“德育”的營養(yǎng)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之中。
一方面,班主任要注意防微杜漸。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細節(jié)的問題或現象,無論巨細,都要進行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學生一個小小的生活不良習慣、一句不禮貌的語言,都應順勢而“教”。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得到有效地社會道德教育,而且還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增強社會生活能力。如,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開展敬老、愛老公益活動,到特殊學校去與同齡的特殊學生進行互動來培養(yǎng)愛心、到圖書館去整理圖書方便群眾又訓練規(guī)范生活的習慣。
在開展德育的過程中,班主任不僅要注意發(fā)揮助手的引領作用,更應注意對整個班集體精神風貌的打造。良好的班風就像強勁的海風一樣帶著全體學生向正確的方向航行。班風,不僅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而且集體的力量能夠輕松“打敗”大多數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精神風貌的巨大慣性,給班主任減輕了工作壓力。
班風的建設,班主任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發(fā)動集體,給每一名學生參與到班級建設的機會。如,班級制度或班級活動的制訂、組織、策劃等活動,班主任不采用開小會的形式,而是集中學生開班會來共同研究解決。二是注意平等、公正,讓每一名學生都有表達和決策的權利。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對班級建設的想法,班主任不應只參考“助手”們的意見,而應給其他同學表達的機會。在執(zhí)行制度時,教師也應平等對待“助手”和其他同學,不能有特權“階層”。
總之,高中班主任開展品德教育,首先要加強自身建設,使自己不僅有教育的技能,而且是教育的“范式”。在德育的開展過程中,班主任應注意發(fā)揮個人作用和調動集體力量相結合,并將德育活動無聲、無形地滲透到學生的生活當中。這樣,才能有效實現對學生和班級的道德建設。
[1]干凈凈.芻議改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舉措[J].《新課程學習:中》,2015(3)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中國輕紡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