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禪源寺
天目山禪源寺,位于浙江省臨安市西天目山南麓昭明、旭日兩峰之下,掩映在青山綠林之中,是浙江名剎之一。天目山因山上有二湖,似左右二眼而得名。西天目山奇石峭拔,曲水潺緩,自古為東南名山,禪源寺則如鑲嵌在西天目山的一塊寶石。
天目山佛教開山,最初為晉代竺法曠法師。東晉名士謝安為吳興太守時,曾拜訪過竺法曠法師;簡文帝遣堂邑太守,向竺法曠法師“詔問起居”;孝武帝“要請至京,事以師禮”。及唐、宋、元、明,禪源寺佛事頗盛,高僧頻出,但寺名屢有變化。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玉林國師在此重興道場。玉林國師(公元1614~1675年)名通琇,俗姓楊,江蘇江陰人。他19歲出家,曾在湖州報恩寺修行。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清世祖遣使詔請。帝召至內(nèi)苑“從容問道,恨相見之晚”,賜以名香、法衣,并賜號“大覺禪師”。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秋,再次召至京城,進號“大覺普濟能仁國師”,賜紫衣金印,開皇壇。后來浙人請玉林國師住持天目山,他欣然而來,重修殿宇,形成目前禪源寺舊址的規(guī)模。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玉林國師圓寂。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世宗皇帝御書“禪源寺”額,懸于天王殿,寺院乃定名。
禪源寺規(guī)模宏大,布局分中、東、西3條軸線。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法堂、祖堂;東軸線上為客堂、上客房、藥師殿、方丈室、追遠堂;西軸線上為官客堂、西客堂、戒堂、禪堂、棲云軒等。
抗日戰(zhàn)爭期間,西天目山曾成為浙江抗日救亡運動中心。1938年2月,浙江省第一區(qū)專員公署遷入西天目禪源寺,1939年1月浙西行署也遷入禪源寺。1939年3月,周恩來曾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公開身份,到禪源寺向地處前線的愛國軍民宣傳團結(jié)抗日政策,分析抗戰(zhàn)形勢,鼓舞抗日士氣。禪源寺作為抗日救亡的基地,被日寇視作眼中釘。1941年4月15日,日寇7架飛機狂轟濫炸浙西行署駐地,禪源寺遭到嚴重破壞。
2000年7月,禪源寺舉行復(fù)建奠基典禮;2001年9月,大雄寶殿落成。新修的大雄寶殿為鋼筋水泥仿木建筑,風格以清式北派皇家建筑與曲阜孔廟大成殿相結(jié)合。大殿氣勢雄偉,光彩照人,殿內(nèi)可容上千人同時進行法事活動。
禪源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日本佛教臨濟宗視其為祖庭之一,多次前來參拜。
溫州江心寺
在浙江省溫州市市區(qū)北面甌江中游,有個名叫江心嶼的小島,面積僅一平方公里左右。溫州江心寺,就在這個小島上。在歷史上,江心嶼最早的寺院,始建于1100多年前的唐朝咸通年間。
在唐代,江心嶼小島兩端各有一座小山峰,峰頂各有一座寶塔,因東西相對峙,即名為東塔、西塔。東峰西麓原有“普寂禪院”,又名“東塔院”,為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所建,宋高宗南渡時曾駐蹕于此;西峰東麓有“凈信講寺”,又名“西塔院”,為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所建。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宋高宗回臨安(今杭州)后,賜改普寂禪院為“龍翔禪寺”,改“凈信講寺”為“興慶講寺”。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由宋高宗下詔,青了禪師從普陀山來主持兩寺寺務(wù)。
青了禪師擔任龍翔、興慶兩寺住持后,因當時江心嶼是兩個獨立的小島,青了禪師見兩寺隔水相望,就親率僧眾運土壘石,填塞兩嶼之間川流,使兩島連為一島。后來,青了禪師又在新基興建“中川寺”,將3個寺院融為一體,宋高宗賜名為“龍翔興慶禪寺”。因其立在甌江之中,俗稱“江心寺”。南宋朝廷賜田1000畝,并將江心寺奉為高宗道場,每年春秋二季派京官來寺朝拜進香。
江心寺香火鼎盛的南宋時期,寺宇橫列數(shù)百間,莊嚴宏偉,金碧輝煌,為南宋江南十剎之一。宋以后800多年歲月里,江心寺屢廢屢興,延續(xù)至清末民初,官家來寺朝拜者仍絡(luò)繹不絕。歷代詩人游江心寺者題詠頗多,如謝靈運、孟浩然、李白、杜甫、文天祥、袁枚及近代的郭沫若等都有佳作流傳于世。
江心寺的聲譽在唐宋時遠傳日本、新羅(朝鮮)。唐朝時有日本高僧慧運、圓珍,宋有義介、義尹與新羅的紹明,元有祖能,明有清啟,他們相繼渡海來此尋師訪道。江心寺也派了大休、宗覺、子曇等前往日本、新羅參學(xué),對中日、中朝之間的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
1949年后,江心寺被其他部門占用,“文革”期間,勝地古跡破壞嚴重,珍貴文物蕩然無存。自1985年起,經(jīng)連續(xù)6年的修復(fù),一座全新的江心寺挺立于煙波江上。新建寺院建筑仍依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的建筑原貌,恢復(fù)舊觀。全寺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飛檐翹角,蔚為壯觀。門口寺額“江心寺”3金字為趙樸初先生所書。兩側(cè)懸聯(lián)曰:“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相傳為宋代文學(xué)家王十朋所作。該聯(lián)巧用一字雙音,上聯(lián)的“朝”字,一、三、四、六、八字讀“zhāo”,二、五、七字讀“cháo”;下聯(lián)的“長”字,一、三、四、六、八字讀“cháng”,二、五、七字讀“zhǎng”。上下聯(lián)皆按三、三、四字斷句吟讀,即可悟出該聯(lián)之妙。上聯(lián)意思是:早霞(云)就像臣子朝見皇帝一樣,天天朝見,天天退去。作者用擬人辭格,繪景生動,富有感情。下聯(lián)則寫潮水的自然消長。這副對聯(lián)可謂中國聯(lián)壇杰作,許多人因慕該聯(lián)之名而不遠千里來江心寺一游。
江心寺內(nèi)的圓通殿兩側(cè)配以鐘、鼓樓,圓通殿內(nèi)供奉的香樟木雕成的觀世音坐像,總高8米。后進三圣殿,中供三圣立像,有弘一法師“極樂壯嚴”4字真跡。
江心寺所在的江心嶼,面積雖然不大,但景色十分秀美。島上景點有謝公亭、澄鮮閣、文公祠、浩然樓等。全島古木參天,鶯歌燕舞,充滿生機,加上江流浩蕩,四面煙波,構(gòu)成一幅極美的山水畫,素有“江天佛國”之美稱。
1983年,江心寺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