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成艷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規(guī)范語言應用的重要時期,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加強學生的語言實踐訓練,提升他們掌握和應用語言的能力。主要從品詞析句、模仿遷移和實踐扮演三個方面舉例說明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實踐;
一、品詞析句,培養(yǎng)語感
呂叔湘老師曾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蹦敲矗谛W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感呢?以《裝滿昆蟲的衣袋》的教學為例。
《裝滿昆蟲的衣袋》講述的是法國昆蟲家法布爾對昆蟲入迷的故事。我先是一邊讓學生看著課文,一邊給學生朗讀。第五自然段描寫的是法布爾在放鴨子的途中觀察池塘邊的昆蟲并采集昆蟲的事情。里邊有一句“他邊叫邊用小手撲過去,敏捷地捉住它。”這時,我故意將“捉”字讀成“抓”,心細的學生一聽就聽出來了。于是很多學生紛紛都提醒我說:“老師,是捉,不是抓!”我故作疑惑狀道:“哦?是嗎?”定睛一看,露出驚訝的表情:“果然,還是同學們仔細?!庇谑俏易呱现v臺,將“捉”和“抓”兩個字大大地寫在了黑板上,并在“抓”的后邊加了個問號。
師:“這兩個字的意思不一樣嗎?為什么文章中用了‘捉,而沒用‘抓呢?”
聽到這個問題,同學們都疑惑極了,教室里鴉雀無聲,都瞪著大眼睛望著我……
師:“你們平時有捉過小昆蟲嗎?有哪位同學愿意上來表演一下捉昆蟲的過程呢?”說著,就有好幾個男同學舉起手來。我挑選了一個學生進行了繪聲繪色的表演。接著又讓學生表演了一下“抓”這個動作。兩個小表演相比之下,學生立刻就明白了這兩個詞之間的不同,都會心地笑了。
以上的教學片段中,一方面,教師的范讀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有一定的幫助;另一方面,師生通過糾錯、品讀,引導學生認真傾聽,抓住關(guān)鍵,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感。
二、模仿遷移,提高應用
學習遷移理論認為遷移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方面,通過遷移能夠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進一步檢查,充實和熟練;另一方面,遷移是知識技能的掌握過渡到智能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模仿遷移,提高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以《變色龍》的教學為例。
《變色龍》講述的是作者發(fā)現(xiàn)、觀察、放回變色龍的過程。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尤其是第九自然段對于變色龍外形的描寫順序上,非常值得學生學習。
師:“第九自然段詳細地描寫了變色龍的外形特點,那么,作者都描寫了它的那些部位呢?”
生:“頭、嘴、眼、身軀、背部、腹部、腳、尾巴。”學生不僅找的準,而且順序也沒有打亂。
師:“說得非常對。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的呢?這樣的描寫順序又有什么好處呢?”
面對這個問題,學生支支吾吾的不知道怎么說。
師:“那這樣好了,大家看著變色龍的圖片,老師再重新讀一下這一自然段,你們感受一下?!边@次朗讀,我打亂了描寫的順序。很快,學生就聽出了不一樣的地方,認為原文的描述更加自然、舒服。
順勢,我便說起學生上周的作文《我的老師》的情況。
師:“老師上周在讀你們作文的時候,根據(jù)你們的描寫,老師就抬頭,低頭,抬頭,低頭好多次地打量自己,第二天都有點落枕了呢……”同學一聽,噗呲就笑了?!八阅銈円院髮懽魑?,描寫人物時,也應該像本文的作者這樣,有一定的順序,這樣老師讀起來就不會那么受罪了。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來試一試吧?!庇谑牵易寣W生自己寫一段話,描寫一下老師,或者同桌、好朋友等,小試牛刀,效果很明顯。
通過以上的教學片段,學生不僅對于課文中的經(jīng)典段落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還能通過實踐模仿和遷移,得到語言運用能力的增強。
三、角色扮演,加強實踐
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最大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應多設置一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蘇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強的課文,非常適合改編成劇本進行角色扮演。以《嫦娥奔月》的教學為例。
《嫦娥奔月》講述的是一個神話故事,其中第五自然段是故事矛盾最激烈的地方,也是全文的重點段。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演繹了一番。一說要演戲,學生瞬間就高漲了起來。等我將角色和演繹的內(nèi)容分配下去之后,學生都熱情洋溢地開始琢磨并練習起來,還不時有學生問我,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該如何表現(xiàn)等等。在正式的表演中,學生都認真極了,人物的動作、心理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獲得了滿堂彩。
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表達,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曾秋蓮.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語言實踐訓練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201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