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秋 郝亞南
“璀璨傳承 和諧創(chuàng)聲”
——從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看沈陽音樂學院特色辦學之路
姚艷秋 郝亞南[1]
作為一支活躍在文藝舞臺上的生力軍,沈音·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致力于弘揚中國優(yōu)秀民族音樂文化,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為使具有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的合唱藝術屹立于世界音樂文化藝術之林,2017年10月31日19:30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沈陽音樂學院舉辦了“東北風”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沈音)音樂會。沈音·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已成立八年,本場演出是合唱團第三次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向全國展現東北民族音樂文化特色。音樂會以五部分內容呈現中國民族聲樂的文化情懷,每一個部分都別具一格的演繹了濃郁的民族音樂韻味,是沈陽音樂學院“植根民族、融入時代、突出特色、服務社會、引領先進文化”辦學理念的最直觀、最全面、最純粹的展現。
沈陽音樂學院地處東北地區(qū),充分利用東北音樂文化資源優(yōu)勢,加強東北音樂文化資源的研究和開發(fā),繁榮東北文藝創(chuàng)作、推動區(qū)域文藝創(chuàng)新。在此次音樂會中,所選曲目突出“北方風情”,精選了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民歌所改編的合唱作品,如《正對花》《東北風》《搖籃曲》《回娘家》《看秧歌》,這些歌曲久唱不衰,深受人們的喜愛?!墩龑ā愤@首三聲部合唱作品的音樂材料來源于東北民歌,從曲式結構上講是一個單樂段進行變奏化處理的結構。作品采用齊唱、對唱與合唱相結合,以對花情景表現對美好生活渴望為素材,樂曲的速度較快,歡樂而熱烈。《回娘家》歌詞詼諧,合唱團的演唱親切、自然、俏皮,配合編排的舞蹈表演,將作品的地方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栋呈莻€快樂的飼養(yǎng)員》節(jié)奏歡快熱情,音樂具有濃郁的東北民間色彩和鄉(xiāng)土氣息,生動地塑造了純樸開朗的飼養(yǎng)員形象。沈音?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扎根民族沃土,演繹經典,曲目經過改編后,以合唱的形式展現,更突出了東北的地域文化特征,聽起來讓人有親切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散發(fā)出黑土地迷人的香氣。
沈陽音樂學院以藝術創(chuàng)新、融入時代為理念,多年來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經典音樂作品,體現社會與生活的特點,緊抓時代脈搏,并將這些音樂作品直接運用在各專業(yè)的教學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各專業(yè)優(yōu)勢與特點,建立各專業(yè)間綜合性的合作機制;調整課程結構,不斷加大音樂表演、舞蹈表演等專業(yè)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比例;利用專業(yè)選修課模塊,增設有助于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課程;更好地發(fā)揮現有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通過田野采風、舞臺實踐、教育實習等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走向社會,體驗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沈音·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集合唱、表演、舞蹈于一體,所選作品均經過改編與創(chuàng)新,既有藝術性,又不失觀賞性;既是具有東北地域特色音樂文化的成果體現,又是學院在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融合的體現。在“東北風”的合唱音樂會中,“古詞新唱”與“民歌新聲”兩個部分的演唱令人耳目一新,又極具浪漫氣息,選取了多個地區(qū)的地方民歌改編作品,特色鮮明,風格迥異,與時代緊密相連,與生活休戚相關。其中,《麻雀生活素描》是沈陽音樂學院作曲家徐占海教授創(chuàng)作的作品,旋律優(yōu)美空靈,節(jié)奏輕快跳躍,和聲律動性較強。全曲六個聲部,無伴奏的合唱充分展現了合唱團的演唱實力,姑娘們細膩的演唱將麻雀生活的場景表現得惟妙惟肖。《青春舞曲》是根據新疆民歌改編的三聲部女聲合唱,結構是帶單一主題的三部曲式結構,其中有齊唱、合唱和二聲部輪唱的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姑娘活潑、歡快并載歌載舞的熱烈形象,為了強調新疆少數民族地域風格,更是表現了一種明亮、火爆的新疆姑娘的形象。
沈音·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是在2009年以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為主體而建立的,從建團之日起就以打造特色為目標,通過系列課程,比如聲樂課、形體課、表演課、合唱課等,尤其是合唱課對于聲音的訓練,結合著形體動作與表演,遵循著以唱為主的原則,進行嚴格的訓練。本場音樂會最大的特色是以合唱的形式詮釋不同風格的民歌作品。演唱民歌需要表現出作品特有的風格、韻味、咬字、潤腔,以合唱團的形式演唱民歌作品具有很大的難度,近六十人的合唱團演唱得極為統一和諧更是非常不易。
本場音樂會中既有合唱、又有舞蹈,每首曲目的動作都由合唱團團員獨自完成,以聲傳情,以舞示景,堪比專業(yè)舞蹈演員的水準。演出過程中不僅合唱的聲音有層次,舞蹈動作也有層次,歌唱與舞蹈都是“多聲部”,既有輪唱也有輪舞,令觀眾在聽覺視覺上都有非常美好的雙重體驗,女子民歌合唱團的演出,其實更像是一場合唱舞臺劇,打破了合唱團只用和聲來表演的局限。在伴奏方面,獨具匠心的采用電子管風琴的管樂隊演奏效果為合唱團伴奏,一方面加劇了演唱的舞臺效果,場面震撼,人聲樂聲天籟合一;另一方面,緊密的將兩個專業(yè)學生的演出實踐聯系在一起,是復合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在傳統的合唱形式中注入了新鮮的元素,使得演出更加精彩、與眾不同。采用了鋼琴伴奏和雙排鍵電子管風琴伴奏進行演出,既突出了女子合唱的特征性,又保證了某些作品可能具備的交響性特征。
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是沈陽音樂學院作為高等藝術院校的責任與使命。多年來,沈音·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努力開拓實踐舞臺,積極服務社會,2010年6月在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合唱比賽中榮獲銅獎第一名,被專家評委譽為“世界上最美最和諧的聲音”。2013年榮獲首屆遼寧省音樂家協會獎合唱比賽成人組金獎。先后參加大型清唱劇《遮不住的青山》、國家大劇院“春華秋實”高等藝術院校藝術精品展演周、遼寧大劇院“華彩金秋”民樂·民歌合唱交響音樂會、第十五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啟動儀式、《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校園文藝會演、CCTV音樂頻道“樂動青山”清明音樂會等大型演出活動數十場。2015年以來參加了歌劇《星星之火》演出20余場,在國家大劇院、高校和部隊公演中贏得了較高的贊譽。沈音·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深入學校、工廠、村鎮(zhèn)、社區(qū)、部隊等地進行惠民演出,滿足人民大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開展中小學音樂師資培訓與課程指導,創(chuàng)新培訓內容和培訓模式,支援落后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校藝術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盵1]《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是文藝工作者的神圣職責。”[2]《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魯藝”文化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文藝史上具有唯一性和至高性,沈陽音樂學院作為“魯藝”的后人,保護、研究、傳承魯藝精神是歷史賦予的責任。沈音·北方女子合唱團自成立以來,唱響“魯藝”紅色經典 ,在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的合唱團員中將“魯藝”精神薪火傳承。本場音樂會中,一曲老院長劫夫創(chuàng)作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唱出了“沈音”人繼承并弘揚“魯藝”精神的決心;《大紅棗兒送親人》、《珊瑚頌》分別選自歌劇《白毛女》、《紅珊瑚》,這些唱段都是紅色經典曲目,合唱團的演唱情感表達深刻,和聲處理獨特,和聲效果豐滿,注重抒情性與色彩性的結合,令觀眾領略到了民族歌劇的魅力。
沈音?北方女子合唱團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北方風情,讓觀眾們領略到了東北白山黑水的合唱藝術魅力和優(yōu)秀民族音樂文化神韻,感受到了民族聲樂藝術之美和合唱藝術之美。沈陽音樂學院在辦學與人才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華與西方和各國優(yōu)秀音樂文化相交融,真正實現具有中國音樂文化為特色的合唱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唱。這場視聽盛宴是沈陽音樂學院“植根民族、融入時代、突出特色、服務社會、引領先進文化”辦學理念的傳達,是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過程中特色辦學之路的展現。
[1]王旭東.高校特色辦學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
[2]王琴.特色辦學應關注五大內在關系[J].教育科學研究,2017
[1]
姚艷秋(1974~),沈陽音樂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處、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授。
郝亞南(1979~),沈陽音樂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處、發(fā)展研究中心講師。
(責任編輯 張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