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概念釋義與內涵厘定

      2017-02-13 10:14:55張林??劉海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歷史性意識形態(tài)

      張林??劉海輝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范疇,長期以來沒有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甚至缺乏一個明晰的概念釋義和內涵厘定。作為一種歷史性存在、一種社會關系結構和一種帶有鮮明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規(guī)則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我們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概念大致界定為:“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特定階級或組織為了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需求而制定或認可的調節(jié)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社會關系結構的規(guī)則體系?!?/p>

      關鍵詞:歷史性;社會關系結構;規(guī)則體系;意識形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03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5-0010-05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長期以來沒有受到研究者應有的重視。雖然已有部分學者開始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問題,但總的來說,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研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首要的一個就是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概念內涵。正如黑格爾所說:“真正的思想和科學的洞見,只有通過概念所作的勞動才能獲得?!盵1]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制度的一個從屬概念,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通性。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概念內涵,我們不得不從制度這個概念入手,而關于制度的概念界定,迄今為止,也可謂是眾說紛紜。

      從制度的語義分析來看,“制度”是由“制”與“度”兩個單音節(jié)詞組合而成的復合性詞語。要理解制度,就要先明白“制”和“度”的各自內涵?!墩f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制,裁也。從刀,從未。度,法制也。從又,庶省聲?!薄爸啤痹谧畛跏菚庾?。有裁制、限制和制度等內涵;“度”在最初則是形聲字。有度量和法度等意思。”[

      Symbolr@@ ] 當然,隨著漢語詞源的發(fā)展和演變?!爸贫取遍_始慢慢被人們當成一個單獨的復合詞使用。古漢語辭典《詞源》中對制度的內涵做出了兩個方面的界定:一是指法令禮俗的總稱;一是指一些特別的規(guī)定或用法。比如文學作品《西廂記》中的“當歸活血,怎生制度?”。而現(xiàn)代漢語辭典《辭?!穭t把制度理解為一種在一定歷史條件中形成并為主客體共同遵守的規(guī)程或體系。比如我們經常用到的請假制度、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等等。可以看出,《詞源》中對制度的內涵界定與《辭?!分械闹贫群x還是具有相當差異,特別是《詞源》中的第二種解釋,把制度看成是一種特別的規(guī)定或用法,極具文學引申色彩,這在我們當前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再使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詞源》中把制度的范圍推及到了“法”、“令”、“禮”、“俗”四種形態(tài),這對我們拓寬制度的研究視野具有重要作用。

      同時,在學理層面,學者們對制度的界定也是廣泛而深入的。馬克思從社會關系的角度揭示了制度的本質,認為“制度只不過是個人之間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產物?!?/p>

      相異于馬克思從社會的角度出發(fā),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諾斯( North.D.C.)從個體的角度入手,認為“制度是眾多被制定出來約束或調整人們行為的規(guī)則秩序和倫理體系?!?/p>

      而在制度哲學和倫理學的研究中,學者們更傾向于對制度做本體論式的思考,中央黨校的辛鳴教授認為“制度是一種調整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歷史性存在物;它在影響人與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帶有明顯的強制性。”[5]南京師范大學的高兆明教授則認為“作為社會關系結構的制度是人的現(xiàn)實存在方式?!盵6]

      通過對已有制度概念的簡單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一方面由于角度和關注的問題不同,學者們對制度的界定存在很大差異,要對制度下一個為所有人都接受的定義實在是強人所難。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各家各派對制度的界定還存在差異,才為我們研究制度留下了寬廣空間,也為我們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提供了借鑒基礎。雖然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下一個準確的、為各方所認可的定義十分困難,但筆者認為,一個完整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內涵厘定,至少應當包含以下幾個基本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一種歷史性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一種歷史性存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產生、變化和發(fā)展總是根源于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表現(xiàn)形式也就不同,反映的生產關系也不一樣。關于制度的歷史性起源和歷史形態(tài)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從恩格斯論述國家的起源中得到有益的啟示。他認為:“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早期,人們?yōu)榱松a和交換的需要。會把每天重復的物質生產活動用一個共同的規(guī)則固定下來。這種規(guī)則最早會以習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慢慢地發(fā)展成律令。而隨著法律的產生,就必然產生以維護法律為職責的機關——公共權力,即國家?!盵7]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產生也經歷了同樣的歷史過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萌芽時期,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逐漸有意識地開始重復一些對教育活動有利的行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能夠用來指導教育活動的行為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最初以一定的教育習慣表現(xiàn)出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習慣愈發(fā)不能滿足教育實踐的需要,于是在教育習慣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相對系統(tǒng)的教育紀律,在教育紀律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正式的教育制度。誠如施里特所言:“制度并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它們在相當程度上依賴和繼承于過去的行為組合和合法化觀念?!盵8]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本質上是一種歷史性存在,不僅制度本身具有鮮明的歷史階段性,制度的演化也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不斷發(fā)展的歷史過程。

      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歷史性存在也是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的統(tǒng)一。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形成于人們教育實踐中的設計和創(chuàng)造,但并不等于人們可以隨意地設計和創(chuàng)造,從根本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變革還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是現(xiàn)實性與歷史性的辯證統(tǒng)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由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教育主體在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中創(chuàng)造而成。另一方面,教育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創(chuàng)造又只能在既有的歷史條件下才能進行。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拒絕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作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倫理規(guī)律強加給我們的一切無理要求,這種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駕于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不變的原則。相反地,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盵9]不同的現(xiàn)實經濟關系狀況,決定了不同社會制度的現(xiàn)實性和歷史性。所以,歷史是動態(tài)中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靜態(tài)中的歷史,二者在本質上是辯證統(tǒng)一的,離開了歷史性來談現(xiàn)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離開了現(xiàn)實性來談歷史,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又會成為沒有任何實際內容的抽象產物。

      當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歷史性存在還表現(xiàn)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有一個自我揚棄的過程,它的存在與否取決于自身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從人類的教育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出,教育制度在本質上必須要服從于教育實踐規(guī)律,霍爾巴赫認為,教育制度的“誕生、成長、從健康到疾病,從疾病到健康,最后,它們也像人類一樣,經過童年、青年、成年、衰老以至死亡,達到自然為它所造萬物所規(guī)定的極限”[10]因此,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揚棄過程,任何人為地去延長或者催化某一不符合歷史條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都是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其結果往往只能事與愿違。

      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一種社會關系結構

      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而社會總是由不同階層構成, 不同的階層在現(xiàn)實交往中會形成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些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一些最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聯(lián)系方式就構成了社會關系結構。制度作為整合社會各階層交往關系的現(xiàn)實存在,是社會關系結構最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制度的具體領域,是社會關系結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整合教育主客體要素的現(xiàn)實存在,在本質上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穩(wěn)定關系的客觀表達。

      1.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形成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人際互動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要培養(yǎng)符合一定社會或階級需要的“社會人”,社會的需要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評判標準。正如阿德勒所說:“任何確保人類生存的法則,諸如法規(guī)、圖騰和禁忌,迷信或教育,都必須受制于社會的概念并適合它。”[11]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入社會,并使其與社會主流群體和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發(fā)生在教育主客體的人際互動之中。當然,教育主客體的人際互動不是雜亂無章的,它需要一定的規(guī)范和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也就應運而生了,因此,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形成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人際互動之中,是對主客體人際互動關系的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表達。

      2.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體現(xiàn)特定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結構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整個社會制度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它以規(guī)則的形式體現(xiàn)出特定社會關系中教育主客體的基本教育關系,并使這些基本教育關系規(guī)范化、有序化,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穩(wěn)定的具有周期性的時空結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的規(guī)則體現(xiàn),其主要功能就是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組織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得以組織化的主要形式。既然特定的教育組織需要有相應的教育制度,那么,不同的教育制度則構造出不同的教育組織類型。通過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組織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就獲得了自己的基本結構。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組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基本規(guī)定是有相當道理的,通過各種教育組織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使得現(xiàn)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結構化。

      3.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媒介和紐帶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有一個前提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就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秩序前提和環(huán)境支撐。如果沒有制度的媒介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就成了空中樓閣??梢哉f,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得以有序開展的先天保障。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一種社會關系結構,又是整合教育實踐中各個要素的連結紐帶。我們知道,現(xiàn)實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總是充滿了各種復雜和不確實的因素,要想整個教育過程順利進行,教育活動的參與者們就必須達成一定程度的默契,這種默契的形成依賴于教育交往中的某種信任。而“信任以一種秩序為基礎。要維護這種秩序,就要依靠各種禁止不可預見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的規(guī)則?!盵12]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想獲得必要的交往信任,就離不開制度提供的穩(wěn)定預期機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規(guī)則體系

      “規(guī)則”一詞在《辭?!分泄灿腥齻€層面的解釋:一是指典式、法則和規(guī)律;二是指在形狀、結構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三是指儀范。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規(guī)則體系,主要是取第一層含義,即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一定社會主體制定出來供教育主客體共同遵守的法則或章程,其本質特征就是要告訴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參與者什么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必須做,或是相反。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由一系列的教育規(guī)則構成,其中那些公開的成文的教育制度無疑具有規(guī)范性的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被人們當作教育制度的教育習慣、教育習俗等非正式教育制度是否也具有規(guī)范性的特征呢?回答是肯定的。雖然從規(guī)則的意義上來看,人們對教育習慣、教育習俗的遵守往往是自發(fā)的、模糊的,有時候甚至是本能的。但這并不能否認其教育制度的本質,不能否認其在教育活動中對人們教育行為的重要影響??梢哉f,教育習慣、教育風俗是內化于教育行為中的規(guī)則,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種潛在的、隱形的規(guī)則體系。

      同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規(guī)則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在教育主客體的行為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其最終意義也只有在教育主客體的現(xiàn)實行為中得到真正實現(xiàn)。簡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結果,另一方面又反過來規(guī)范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活動。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體系來說,它不僅僅是一種限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規(guī)范圖式,而且也是一種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客觀規(guī)則。馬克思在批判專制制度的過程中,曾精辟的論述了制度對人產生的重要影響。他認為,專制帝王總是把人當作卑賤的奴仆,人們?yōu)榱怂荒芟癜]蛤蟆一樣淹沒在生活的泥沼中。人在專制制度下之所以沒有人的尊嚴,原因是專制制度把輕視人類作為其唯一的原則。而這個原則之所以能起作用,“就在于它不單是一個原則,而且還是事實。”[13]在馬克思犀利生動的言辭背后,不僅揭示了專制制度對人性的摧殘,而且也把制度對人的規(guī)范性表現(xiàn)渲染到了極致。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規(guī)則體系還表現(xiàn)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或權威性。在所有的制度類型中,法律無疑是最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的,它要求人們遵守和服從一定的規(guī)則,同時對違法規(guī)則的行為做出相應懲罰。但就本文的論題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一種具體領域的行為規(guī)則,其制定和實施必須要以法律為根據,不得與社會法律相沖突,其表現(xiàn)出來的強制性或權威性可能遠遠不如法律,但不可否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任何主體都具有一種外在的強制性或權威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中,不管你愿意與否,你的教育行為都要受到制度的限制和約束。一旦有教育主體違反這種規(guī)則,必然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正如柏森斯所認為的那樣,制度不僅是社會組織的結構,“而且是規(guī)范的模式,用來規(guī)定在一特定的社會中,什么是適當的、合法的或期望的行為或社會關系的方式?!盵14]

      當然,除了那些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外。教育習慣、教育習俗等非正式教育制度也具有程度不同的強制性。同樣以教育習俗為例。馬克斯·韋伯就認為,人們之所以在潛移默化的生活中遵守習俗,是因為“習俗是一種外在方面沒有保障的規(guī)則?!盵15]人們遵循習俗可能是“毫無思考的”;也可能是出于“方便”。但不管原因如何,他們都希望其他社會成員也同樣能遵守這些習俗。韋伯對習俗的強制性或權威性的理解可謂相當精到,這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習俗的強制性或權威性同樣適用。一方面,人們遵循教育習俗是自愿或“毫無思考”的,這就與正式教育制度的強制性有了區(qū)分。另一方面,不管人們遵循教育習俗的原因是什么,其最后的結果都是在事實上遵守了它??梢?,教育習俗的強制性或權威性總是隱性地體現(xiàn)在教育行為之中。它在無形中設定了一種教育行為的范式,這種范式規(guī)范或約束了人們的教育行為。

      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

      “意識形態(tài)”這一概念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處于復雜的爭議之中。“意識形態(tài)”一詞,最早見于19世紀法國哲學家德斯圖·德·特拉西的《意識形態(tài)的原理》一書,他用這個名詞表示他所稱謂的“觀念的科學”。后來,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系統(tǒng)地論證了他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黑格爾認為,精神現(xiàn)象學既是意識發(fā)展史,又是“意識形態(tài)學”。與黑格爾分析方法不同的是,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fā),對意識形態(tài)做出了兩種不同意義的理解。一種是否定層面的,認為意識形態(tài)具有虛假性和欺騙性,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利益的產物,這一層面的使用主要表現(xiàn)在馬克思對青年黑格爾派唯心主義思想的批判之中。另一種是中性層面的,隨著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成熟,意識形態(tài)已不再是一個否定層面的概念,而是成了社會結構的一種基本要素,是一種包含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觀念的上層建筑。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說:“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盵16]在馬克思之后,除了法蘭克福學派是在否定層面上使用意識形態(tài)這一概念以外,大多數研究者都延續(xù)了馬克思對意識形態(tài)中性層面的理解。前蘇聯(lián)出版的《哲學百科全書》把意識形態(tài)解釋為反映現(xiàn)實世界關系和人與人相互關系的思想體系,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的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思想觀念的總和。英國《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把意識形態(tài)看成是政治哲學或社會哲學的一種形式。認為它是解釋并改造世界的一種觀念體系,其中實踐的因素與理論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我國學者俞吾金在《意識形態(tài)論》中也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代表統(tǒng)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觀念的總和。”[17]

      通過梳理中外學者對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共通之處,那就是學者們一般都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反映或體現(xiàn)特定階級或集團利益的思想觀念。其實,不管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形式如何,其本質還是聚焦于它的階級性。統(tǒng)治階級要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就必須要將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輸送給社會,以獲得社會的支持和認可,于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其中的一種重要手段也就應運而生了。可見,思想政治教育與意識形態(tài)是有天然聯(lián)系的,意識形態(tài)性可以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負責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全體社會成員所認同,還要負責對社會的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進行批判和揚棄。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和使命,完全脫離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背景條件,其制定和實施無疑也會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意識形態(tài)性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表現(xiàn)出來,從意識形態(tài)的視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識形態(tài)功能和非意識形態(tài)功能之分,其中意識形態(tài)功能是最為根本的?!八^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對受教育者施加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體系,并以此指導和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作用?!盵18]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規(guī)則體系,其意識形態(tài)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參與者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這種影響具有一元性、多樣性、滲透性和發(fā)展性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一元性,指的是制定和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指導思想只能是一元的。具體到我國,這個一元的指導思想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發(fā)展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對具體制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多樣性指的是具體制度表現(xiàn)出來的多樣化和靈活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除了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還不可避免地具有非意識形態(tài)性的一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想更加高效有序的發(fā)揮作用,就必須要關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不同需要,兼顧教育主客體的差異性和利益多樣性。當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發(fā)揮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個滲透的過程,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各個要素運動的始終。同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發(fā)揮也不是凝固不變的,它有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而發(fā)展的。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根據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情況而不斷地進行調整和改革,以適應教學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種歷史性存在、一種社會關系結構和一種帶有鮮明意識形態(tài)性的規(guī)則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我們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概念大致界定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特定階級或組織為了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需求而制定或認可的調節(jié)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社會關系結構的規(guī)則體系。這一概念的界定借鑒和吸收了以往不同學者對制度定義的合理內核,力圖在審視制度定義共性的基礎上,盡可能完整地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豐富內涵和獨特性質。

      參考文獻

      [1][德]喬治·威廉·弗里德里?!ず诟駹?精神現(xiàn)象學(上卷)[M].賀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48.

      [2]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3:362.

      [3][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79,411.

      [4][美]道格拉斯·C·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陳郁,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 :226.

      [5]辛鳴.制度論:關于制度哲學的理論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1.

      [6]高兆明.“制度”概念的存在論辨析[J].南京師大學報,2007(7):5-12.

      [7][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1,435.

      [8][德]??斯亍な├锾?習俗與經濟[M].秦海,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05:3.

      [10][法]霍爾巴赫.自然政治論[M].陳太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館,2002:279.

      [11][奧]阿德勒.理解人性[M].陳太勝,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15.

      [12][德]柯武剛,史滿飛.制度經濟學[M].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

      [14][英]霍奇遜.現(xiàn)代制度主義經濟學宣言[M].向以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58.

      [15][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60.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17]俞吾金.意識形態(tài)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9.

      [18]李遼寧.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功能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56.

      [責任編輯:龐達]

      猜你喜歡
      歷史性意識形態(tài)
      “美好生活”從主觀愿望到執(zhí)政理念的歷史性提升
      “海瑞定理Ⅰ”的歷史性反思
      法律史評論(2020年1期)2020-09-11 06:25:02
      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國實現(xiàn)歷史性跨越
      南風窗(2018年23期)2018-11-15 23:49:10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理論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識形態(tài)、文藝、宣傳與百姓生活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軟實力發(fā)展與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新聞話語分析與意識形態(tài)
      新謝潑德火箭:歷史性的垂直軟著陸
      太空探索(2016年2期)2016-07-12 09:57:45
      泊头市| 绵竹市| 北流市| 栖霞市| 仙游县| 堆龙德庆县| 子洲县| 泸定县| 沙洋县| 溧水县| 满城县| 谢通门县| 仪征市| 高邮市| 阿克| 兴宁市| 台东市| 宿州市| 中超| 兰州市| 宝坻区| 凤台县| 汪清县| 烟台市| 阳东县| 日土县| 仪陇县| 泸西县| 吴江市| 克东县| 甘洛县| 奉贤区| 班戈县| 乌鲁木齐市| 乡宁县| 志丹县| 武义县| 光山县| 巴南区| 砀山县| 仁寿县|